厦门古塔

标签:
厦门古塔宝箧印塔石佛塔风水塔 |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
厦门古塔(1):石佛塔(上)
黄绍坚
楔子:宝箧印塔(阿育王塔)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前宝箧印塔--选自张毅捷《说塔》
日本京都嵯峨二尊院里的三帝陵,左为宝箧印塔
日本京都,晴朗的上午。
略带忧郁的小伙子大木太一郎,带着“真是漂亮得惊人”、却心怀叵测的姑娘坂见庆子,前往游览嵯峨野的二尊院。
“望着对岸的松山,山容秀丽,倒映水中。在太一郎看来,嵯峨野所蕴涵的千年历史与文学,已化为风景而存在……野山的景致,诱发了太一郎思古的幽情,尤因有庆子相伴,更觉情满于怀。”
走过一旁古墓地,太一郎向庆子介绍:“这三座石塔都很精彩吧?叫三帝陵,石刻艺术十分出色,相当有名。我前面这座宝箧印塔,中间的五重石塔,造型实在优美。”
庆子也颔首观赏:“时代的痕迹,已印在石上……”[1]
这是小说《美丽与悲哀》中的一幕,作者是著名的川端康成。
小说里提到的三帝陵石塔,是日本土御门天皇、后嵯峨天皇、龟山天皇等三位天皇的分骨灵塔[2]。其中的“宝箧印塔”,又称“阿育王塔”[3],为古塔中极其珍贵的一类。
据唐初佛典《法苑珠林》介绍,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欲起塔供养众僧,于是取七佛塔中的佛舍利,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玻璃箧,以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随后,在佛法帮助下,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以置宝箧、佛舍利,“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4]《法苑珠林》中又说,佛告文殊菩萨:“汝持我衣钵之塔……处处安置,镇我遗法。有阿育王塔,亦劝令造遍三千土。”[5]阿育王塔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
从距今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起,我国已开始建筑阿育王塔[6]。在唐代佛典及敦煌文献记载中,我国境内8省共有19座阿育王塔[7]。其中,浙江宁波阿育王寺,至今犹存(为原址重建),寺中舍利殿供奉的木制阿育王塔,相传为宋代仿品[8]。此外,在云冈石窟造像、龙门石窟造像、南响堂山石窟造像、敦煌壁画等南北朝隋唐时期文物中,也可见阿育王塔形象[9]。
到了五代末年,吴越国君钱俶(钱弘俶)虽国小兵弱,却礼佛至虔,压榨百姓,大建佛庙、佛塔[10],“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11]这批皇家制作的、供奉在佛殿内的小佛塔,因其金属材质,中国人称为“金涂塔”[12]。据浙江省博物馆黎毓馨先生研究,国内现存金涂塔35座[13]。
当年,还有500多座金涂塔传到日本[14]。因塔中藏有《宝箧印经》,日本人称为“宝箧印塔”。其后,日本人依其形制,改为石制宝箧印塔,历代修造不断,存世数量巨大,成为日本最主要的三大佛塔形式之一[15]。京都二尊院三帝陵的宝箧印塔,便在此背景下建造。
在中国,五代至宋代年间,民间也多有仿制金涂塔(宝箧印塔),目前已发现23座这类小佛塔[16]。同时,各地佛徒又依金涂塔(宝箧印塔)形制,修建大型石制宝箧印塔[17],但现存数量稀少,殊为珍贵。
A1型宝箧印塔塔身主体-选自路秉杰、王晓帆:《福建泉、厦石造宝箧印塔的类型及演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第一位将印度的阿育王塔、中国的金涂塔与日本的宝箧印塔联系在一起者,是佛塔研究硕学张驭寰先生[18]。1986年,张先生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发现著名的“101塔群”,为唐代所建阿育王塔[19]。张先生说:“宝箧印塔是学名,根据佛经之中《宝箧印经》而得;阿育王塔是从印度传来的名称。这是一塔二名,一般可通用。”[20]为方便叙述,以下按学术界惯例,统称为“宝箧印塔”。
据学者研究,目前国内存世的宝箧印塔,不论金属制小塔或是石制大塔,其基本形式为方形,多数外形作束腰状,小塔为单层,石制大塔为单数多层,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四面,常镌有佛本生故事浮雕。塔顶盖四角,耸立4根蕉叶状山花。塔顶正中,立有塔刹、相轮[21]。
福建的宝箧印塔
莆田仙游县枫亭镇会元寺,后山青螺山上的“天中万寿塔”,是典型的宝箧印塔(阿育王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市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宋代双塔”,也是宝箧印塔
“阿育王塔”,位于泉州市著名的宋代古桥“洛阳桥”上,正是宝箧印塔
“洛阳桥”上,还有另一座宝箧印塔,因塔上雕有“月光菩萨”神像,俗称“月光菩萨塔”
这2尊五代时期吴越国君钱俶所铸“金涂塔”(宝箧印塔),分别出土于福州连江县和福州闽侯县龙台山遗址,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
福建与宝箧印塔,关系密切。
1953年,福州连江县城南,出土1座塔顶有蕉叶状山花的方形小铜塔。1971年,福州闽侯县龙台山遗址,出土另1座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形小铜塔,底边宽8厘米,高21.5厘米。这2座小铜塔,目前都收藏在福建博物院。经鉴定,均为钱俶仿造阿育王塔所制的金涂塔(宝箧印塔)[22]。
1990年代,张驭寰先生在莆田仙游县枫亭镇会元寺考察时,在其后山青螺山顶,发现一座宋代建筑的大型石制宝箧印塔——天中万寿塔[23]。塔身为石构,实心,四角五层,全高10.4米,塔基周长20.8米,塔身四周镌刻佛本生故事浮雕[24]。张先生说,该塔“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宝箧印塔”[25]。2001年,天中万寿塔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泉州市区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面,左右分立着2座石制宝箧印塔,高约5米,公元1145年(南宋绍兴15年)由柳三娘捐建[26]。在泉州著名的宋代古桥洛阳桥上,也有2座石制宝箧印塔,其中1座残塔高2米,称“阿育王塔”;另1座高3.5米,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当地俗称“月光菩萨塔”[27]。此外,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潘湖塔”(高8米)、泉州南安市诗山镇“诗山塔”(高6米)、泉州石狮市灵秀镇塘园村“塘园塔”(高3.76米)、泉州永春县达埔乡新琼村“井头塔”(高2.86米)、泉州丰泽区东海镇石头街“文兴古码头”上的“文兴塔”(高2.5米)等,都是宋代宝箧印塔[28]。
张毅捷先生因此得出结论:国内石制的宝箧印塔,“现存约30座,年代以宋代为多,分布集中于福建泉州及其附近地区。”[29]
同安区新民镇“下土楼水尾宫塔”:发现宝箧印塔
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土楼里(下土楼)古塔“下土楼水尾宫塔”旧影——金枫晚霞(庄国庆)拍摄
翻修一新后的“下土楼水尾宫塔”
“下土楼水尾宫塔”塔顶上的塔刹和蕉叶形山花,证明它是宝箧印塔
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土楼里,是个康姓小村庄,位于厦门轻工食品工业园美禾九路西头。这里俗称“下土楼”,以区别于距此直线距离仅2.5公里的“上土楼”——同安区凤南农场土楼村。
下土楼的村西,大榕树旁,原来有一洼大水坑。水坑边,有1座当时被杂树和荒草包围的古塔,2009年4月,由同安区文物普查员耿瀚发现[30]。我见过金枫晚霞(庄国庆)先生拍摄的古塔老照片,韵味十足:夕阳残照下,摇曳的鸟榕,妖媚地缠绕在古塔上。四周绿草簇拥,仿佛羡慕地仰望着它们的缠绵。而刚毅的塔刹与山花,却坚定地从鸟榕的拥抱中探出头来,静神凝望着金色的霞光。此情此景,令人顿生“千古兴亡多少事”之叹。
这座古塔,建筑极具个性。它为石构,实心,连底座在内通高8米多,3层[31]。最下面是条石砌筑的实心底座,高2米多,当初可能是塔下的“佛心室”之类,不能算在古塔内。古塔第1层为条石砌筑,梯形,4面。第2层为六角形,最独特的,是其北侧一面雕刻着“魁星”浮雕(略新)。第3层应为方形,四面似有浮雕图像,可惜年代久远,几乎被磨成圆形。塔顶盖上,立有塔刹,四周还有4片蕉叶状山花。塔前,有一座小小的石砌宫庵,现在供奉财神爷、土地爷和送子娘娘[32]。
这座古塔名称,各方叫法不一。它位于水坑边,又有塔前小宫庵,当地人叫它“水尾宫塔”[33]。因塔上有魁星浮雕,媒体记者称它“魁星塔”[34]。还有一则更神奇的传说。据说古塔左侧山岭,俗称“牛岭山”,右侧山丘,俗称“虎头山”,为防止“虎咬牛”、于村民不利,遂建古塔以镇煞,所以,它又称“镇虎塔”[35]。
这座古塔被发现后,在媒体推动下,2012年8月,村民集资14万多元,重修古塔,并将之命名为“魁星塔”[36]。
我去看时,古塔已被翻修一新,塔身上妖媚的鸟榕不见了,四周簇拥的草丛不见了,历史沧桑感不见了,只剩下新得泛白的大理条石,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下,亮晃晃地宣示着金钱的胜利。谢天谢地,魁星浮雕还在,塔刹还在,山花还在[37]。
这个塔刹和山花,证明“下土楼水尾宫塔”(魁星塔),正是典型的宝箧印塔,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上雕魁星、且有六角形塔身的宝箧印塔!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由于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或旁证,关于这座古塔准确的建成年代,无法确定。从其建筑风格看,它应属于宋代至明初年间泉州一带民间建筑的大型石制宝箧印塔无疑(同安县当年属泉州府管辖),而且是一座造型独特、充满中西合璧个性的宝箧印塔。
黄绍坚
同安区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原立于同安西门外“西安桥”头,建成于公元1093年(宋代元祐8年),其实是宋代宝箧印塔
同安区梅山寺后山上的“梅山婆罗门佛塔”,与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原为一对,同立“西安桥”头,也是宋代宝箧印塔--诗琪拍摄
同安区梵天寺、梅山寺,2座半“西安桥塔”(“婆罗门佛塔”)
同安区轮山路梵天寺内,钟楼对面,有一座大名鼎鼎的梵天寺“婆罗门佛塔”,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旁边还有一座残塔底座。《文保碑》上说,该塔原名“西安桥塔”[38]。其实,第三座同时建筑、同样造型的古塔,被迁建到与梵天寺隔着东溪相望的梅山寺后山[39]。如今,那里正在大兴土木,令人不禁担心那座梅山寺“婆罗门佛塔”是否安好?
据明代史书记载,同安“西安桥”,位于当年同安县城西门“厚德门”外,公元1093年(宋代元祐8年),由同安人许宜、和尚宗定等人所建。西安桥有17墩,长100余丈,桥上还筑有2座小亭,供人休憩[40]。此后,历代不断重修[41]。
当年“西安桥”建成后,在两边桥头,同时筑成4座镇水塔“西安桥塔”(一边两座),并按宋代风俗,立有4尊守桥石将军和4尊镇水石狮[42]。1926年修建福厦公路时,1座“西安桥塔”被埋入路基之中[43];1957年,桥头北侧东畔的1座,被移到梵天寺内[44];1986年,桥头北侧西畔的另1座,被移到梅山寺后山[45]。守桥石将军与石狮,则收藏在同安博物馆[46]。
据颜立水先生一篇文章回忆,1957年,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来厦门考察时,将梵天寺里这座“西安桥塔”定名为“婆罗门塔”,显示系印度传入[47]。1961年,梵天寺“婆罗门佛塔”,被列为第一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而梅山寺“婆罗门佛塔”,却迟至1988年,才被列为第三批同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拖到2013年,才被并入梵天寺“婆罗门佛塔”,成为第八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
这2座同时建筑、同样形制的所谓“婆罗门塔”,待遇为何如此悬殊?令人费解。
梵天寺、梅山寺2座半“婆罗门佛塔”,应该是宝箧印塔
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第1层的托塔力士
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细节--“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本生”浮雕(第3层西面)
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细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浮雕(第3层南面)
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细节--“快目王舍眼本生”浮雕(第3层东面)
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细节--“月光王捐舍宝首本生”浮雕(第3层北面)
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细节--第3层西南角上的“金翅鸟”(“迦楼罗”)浮雕
梵天寺内,残存的另半座“婆罗门佛塔”(宝箧印塔)上的浮雕:月光菩萨
专业的《厦门文物志》里,对梵天寺“婆罗门佛塔”的描述,充满黑色幽默:“婆罗门佛塔……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首层塔身高0.4米,边长1.3米,四立面浮雕护法天尊和神兽;第二层塔身高0.35米,边长0.97米,四立面各浮雕坐莲佛像;第三层塔身高0.7米,边长0.82米,四立面浮雕展翅神兽和佛教故事图像……此塔为厦门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塔。”[51]“婆罗门塔”中,竟有含而糊之的“展翅神兽”、“护法天尊”、“佛教故事图像”云云,令人忍俊不禁。
前面说过,这座塔和西安桥一起,建成于公元1093年(宋代元祐8年),当是僧人宗定等人所为。塔为石构,实心,须弥座,方形3层,塔高4.68米。第1层四面浮雕“双狮戏球”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四角雕有4尊托塔力士,与仙游县枫亭镇“天中万寿塔”的托塔力士风格相似。第2层四面浮雕坐莲佛像,每面4尊。第3层四面为佛本生故事浮雕,自西面起依次为:“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本生”浮雕(西面)、“月光王捐舍宝首本生”浮雕(北面)、“快目王舍眼本生”浮雕(东面)、“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浮雕(南面)[52];第3层四角,还各雕有一只“金翅鸟”,又名“妙翅鸟”,梵名“迦楼罗”,是佛陀的护法神鸟,后为天龙八部之一[53]。塔刹为覆盆式底座,五层相轮,塔顶为葫芦状。
梵天寺里另半座残塔、及梅山寺“婆罗门塔”,塔式、浮雕大体相同,只是梵天寺那半座残塔上,有“月光菩萨”雕像。
这种塔式,对比真正的“婆罗门塔”,比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日惹市附近著名的“婆罗浮屠”(镂空的覆钵状)[54],比如柬埔寨著名的“吴哥窟”里五座塔(玉米状)[55],完全不同。何况佛本生故事浮雕、金翅鸟浮雕,更与婆罗门教无关。
显而易见,梵天寺和梅山寺这2座半“西安桥塔”,根本不是什么“婆罗门塔”,而是典型的佛教宝箧印塔。其第3层4幅佛本生故事浮雕图案、甚至方位排列,及四角所立金翅鸟,与明代万历年间出土的五代钱俶仿造阿育王塔(现供奉在江苏常熟市兴福寺)、与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天祐2年(公元905年)铜板镀金宝箧印塔、与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遗址天宫出土的五代银制阿育王塔(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等著名的宝箧印塔文物,其上的浮雕图案及方位,几乎完全一致[56]。稍有不同的是,梵天寺、梅山寺这2座“西安桥塔”,塔顶盖四角未立(脱落?)蕉叶状山花。不过,泉州洛阳桥上的宝箧印塔“月光菩萨塔”塔顶,也未立蕉叶状山花。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路秉杰教授,早在2005年就明确指出:“这类典型的石造宝箧印塔,实例如洛阳桥南塔、开元寺宝箧印塔与梵天寺北塔、梅山寺塔(后两塔均为原西安桥塔)。”[57]
要知道,梵天寺、梅山寺里这2座半大型宋代石制宝箧印塔,比起胡诌的什么“婆罗门佛塔”更珍贵,堪称中国古塔类型中的珍品。最好还是恢复它们的原名,称为“梵天寺西安桥塔”、“梅山寺西安桥塔”。
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石佛塔”: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初年石佛塔
禾山石佛塔,位于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前山里的端平山(石佛山)上,公元1413年(明代永乐11年)由慈云岩寺和尚性庵及工匠王仕拱所建。其下为石砌“佛心室”
众所周知,佛塔起源于印度,梵名“窣堵波”,原指埋葬死者的坟冢,用砖、土垒砌,外形像一只覆钵。其后,逐渐发展成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58]。
佛塔传入中国后,在中国能工巧匠手里,与中国建筑传统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不同形式的塔,如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覆钵式塔(喇嘛塔)、宝箧印塔、花塔等[59],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从功能上说,佛塔在中国塔中仍占重要位置。
“禾山石佛塔”,也是厦门地区著名古塔,位于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前山里的端平山上。端平山亦名圣水泉山、石佛山[60],为同安城南名胜。山上,有慈云岩寺(重建),有1553年和1556年(明代嘉靖32年、35年)时,同安籍进士李春芳(曾任潮州知府)与刘汝楠(曾任湖广提学道)[61]两次游览的3处摩崖题诗[62]。可惜如今交通不便,游人罕至。附近山上,应该还有一处“豪山祈雨道场石刻”[63],为宋代以来同安官府祈雨处之一,可惜我遍寻未见,盼有知者不吝赐告。
禾山石佛塔,就位于慈云岩寺后、摩崖题诗上方的一块巨石上。古塔建在一座石砌外墙的“佛心室”之上[64]。“佛心室”高3米,拱券门[65],目前里面供奉观音、土地、送子娘娘和齐天大圣,令人莞尔;室内左右壁上有题刻:“时永乐癸巳岁仲夏吉日鼎建”、“匠人王仕拱、住山比丘性庵立”。也就是说,“佛心室”与禾山石佛塔,是公元1413年(明代永乐11年)由慈云岩寺和尚性庵及工匠王仕拱所建。
现存的禾山石佛塔,石构,实心,塔身仅剩2层,残高4.1米[66]。第1层为八角形基座,8面各刻一字,合起来为“皇明永乐诸佛法典”[67],下有覆盆式托座。第2层为腰鼓形,6面,每面浮雕坐莲佛像1尊。第3层现已不存,仅剩八角形底盖,据说原有1尊释迦石佛坐像,与坐莲佛像合称“七佛”[68]。
翔安区新店镇“董水石佛塔”
董水石佛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前里的观音堂“南春堂”前
在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前里的观音堂“南春堂”左前方,正对着蔡贵易墓道坊“望洋阡”,也有1座石佛塔“董水石佛塔”,石构,实心,3层方形,塔高2.8米。第1层仅剩底座,塔身为近年水泥重建;第2层、第3层依次收分,四面各浮雕1尊坐莲佛像。塔顶有葫芦形塔刹。它应该是当年董水渡口边的镇水塔。陈文先生《厦门古代建筑》中说,该塔有明代风格[69]。
翔安区新店镇“东村石佛塔”
东村石佛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新店社区东村“新东路”的“同春宫”外
在翔安区新店镇新店社区东村“新东路”上,供奉保生大帝的“同春宫”外,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土地庙旁,也有1座“东村石佛塔”残塔,现存4层,石构,实心,方形,残塔高1.42米。因年代久远,第1-3层已无法辨识。第4层正面有浅浮雕佛像,当是“月光菩萨像”,其余三面各雕一字,隐约可辨“法”、“宝”2字。陈文先生《厦门古代建筑》中说,该塔约建于明清时期[70]。但从“月光菩萨像”看,我推测为宋代镇水塔。
思明区中华街道四仙街上的“四面佛”残件
思明区中华街道仁安社区四仙街30-2号旁的“四面佛”,应该也是古代石佛塔的残件
在岛内,思明区中华街道仁安社区四仙街30-2号旁边,有一块厦门人称“四面佛”的石块,石构,方形,高约40厘米,四面各雕1尊坐莲佛像,至今仍不时有人前来拜佛,四仙街因此得名。它应该也是一座古代石佛塔的残件,从其雕刻风格上看,似为明代至清初时作品。
厦门古塔(3):风水塔
黄绍坚
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一个村,3座塔
对我而言,四处寻访古塔,是件乐事。在松竹耸翠的山冈,在参差烟树的阡陌,在流水淙淙的溪岸,与二三好友、学生,相伴携行,赏心悦目。偶遇村民,大都纯朴热情,常常带给我惊喜。
在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我在一天之内就遇到3次惊喜。
蔡厝石笔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蔡厝南里村东的田野上,是座罕见的“树包塔”
“蔡厝石笔塔”:在蔡厝社区蔡厝南里,村东田野上,有一株数百年的大榕树。浓荫遮蔽下,黄牛悠闲吃着嫩草。走近才发现,那是一座罕见的“树包塔”——一种在时间女神的魔棒下,大自然与人工建筑的妙不可言的融合。这座石笔塔为石块垒砌,圆柱形,不分层,被榕树包裹,仅露半面,顶部隐没在虬枝密叶里,尽显沧桑之感。这座古塔,当地人称“石笔”,据说建塔目的是希望村里子孙多出人才,独占鳌头。陈文先生《厦门古代建筑》中说,这座古塔底径约3.9米、底周长11米,残高11-12米,约为清代建筑[71]。
蔡厝挡风三角塔,位于新店镇蔡厝社区“蔡厝南”公交站附近,2004年重建
“蔡厝挡风三角塔”(重建):距“蔡厝石笔塔”南面二三百米处,“蔡厝南”公交站附近,424县道东侧的龙眼林里,有2004年重建的“蔡厝挡风三角塔”。塔呈三角形,高约10米,上有塔刹,锐角直对着大嶝岛与新店镇莲河社区之间的莲河港。据塔旁所立《蔡厝村挡风三角塔重建》碑记载,该塔原建于蔡厝村后埔头东北角,“乃系本村早先就有的一个石敢当建筑物……塔面的前角,直指‘莲河缺’,旨在挡风辟雨、消灾镇煞”[72]。
蔡厝水尾宫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蔡厝南里“水尾宫”外不远处,应为清代古塔。这是首次记录该塔情况
发现“蔡厝水尾宫塔”:感谢1964年出生的蔡厝村民蔡明为,多亏他的带领,我才能发现这座之前无人记录的古塔——蔡厝水尾宫塔。蔡厝“水尾宫”,位于蔡厝南卫生所附近,里面供奉“宫仔祖”,应是早年祭拜海上无主遗体之类的小宫庵。“蔡厝水尾宫塔”,就在宫庵外数米的水边小路上。当年那一带是海边,它应是古代镇水塔。塔为石构,实心,3层,塔高约3米左右,六角形覆莲盆式底座,各层另有底座,1990年重建加固[73]。第1层须弥座,六角形塔身,高约30厘米,各面之间雕有竹节状的石棱,6面都有浅浮雕菱形纹饰,纹饰中图案已湮没不清。第2层六角形底座,圆形塔身,高约20厘米,无纹饰、浮雕、文字。第3层圆形底座,塔身近似杨桃形,高约40厘米,似为近年所补。塔顶为六角形攒尖顶,上立塔刹,5层相轮。视其建筑风格,应为清代建筑。
另2座镇水塔:翔安区新店镇“东界石塔”和思明区湖光路“埭头石塔”
从塔的功能角度看,不仅新店镇“蔡厝水尾宫塔”属于镇水塔,前文提到的新店镇“董水石佛塔”、新店镇“东村石佛塔”,也可算作镇水塔。此外,还有2座镇水塔。
东界石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界社区东界社村外的田野旁,始建于1612年(明代万历40年)
翔安区新店镇“东界石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界社区东界社村外的田野旁。塔为六角形,5层,石构,实心,通高8.56米,底层边长1.3米,塔顶为六角形攒尖顶,上置葫芦状塔刹。该塔始建于公元1612年(明代万历40年),1921年(民国10年)重修,原立于同安湾海边,1980年代迁建,2003年重修成今天模样。该塔最有价值者在第5层,其6面中,3面分别刻有“大明万历壬子年建”、“拱星”、“宝镇”等字,另3面则浮雕“魁星”及坐莲佛像等。在“宝镇”旁,还有“民国十年”4字。“拱星”、“宝镇”2面,字迹略新,或为民国时重修所补[74]。
埭头石塔,又称“凤屿石塔”,位于岛内思明区湖光路、湖明路与莲景二路交汇处十字路口旁,应为清代古塔
思明区湖光路“埭头石塔”:又称“凤屿石塔”,位于岛内思明区湖光路与湖明路、莲景二路交汇处十字路口旁。该塔为奇怪的6层,1-3层为方形,条石砌筑,逐层收分;第4层为石鼓形;第5层为八棱柱形,其中一面似镌有字,据说为“永盛”2字;第6层为方形,4面浮雕坐佛神像;塔顶为八角攒尖顶[75]。视其建筑风格,应为清代古塔。1935年出版的《厦门名胜摄影大观》一书中,“厦门八景之七——筼筜渔火”配图,就是“埭头古塔”,位于当年筼筜港水面上[76]。我原以为该塔是2003年迁建于今址,感谢网友“赤脚赶路的公主”提醒:“埭头石塔还是在原址,沒有移动”。
翔安区新圩镇“姑井砖塔”:独特的密檐式砖塔
姑井砖塔,位于翔安区新圩镇庄垵村姑井社的村西,为厦门地区唯一的密檐式砖塔,可能是元代古塔
姑井砖塔原有3座,成三角形分布,彼此间相距约15米,现在只存1座半。左为残存的半座
姑井砖塔细节:八角起翘的塔檐上,覆盖着筒瓦、滴水
若论古塔特色,前文所述3座宝箧印塔,当然首屈一指。其次,恐怕当属“姑井砖塔”。“姑井砖塔”,位于翔安区新圩镇庄垵村姑井社的村西,当地人称“tà-hia-à”(塔穴子),就在通往同安区洪塘镇苏店村内宅下里的水泥路基旁。塔为砖构,实心,5层,八角形,残高5.2米,为独特的密檐式砖塔,塔檐八角起翘,上盖筒瓦、滴水,塔刹已缺失。第2层、第5层塔身上,均有券龛,据说其中原先供奉石佛,也已遗失。姑井砖塔原有3座,成三角形分布,彼此间相距约15米,当为镇煞塔。如今,只剩1座半,红砖青瓦,荒草蔓芜,孤立在田野间。据《厦门文物志》介绍,该塔“始建年代未见记载,属元代造作风格”,“是本地区唯一保存的砖塔”[77]。
大名鼎鼎的2座塔:“凤山文笔塔”与“安乐村塔”
若有人问:“厦门地区最有名的古塔有哪些?”我想,2座半“婆罗门塔”(宝箧印塔)、“凤山文笔塔”、“安乐村塔”,当名列鼎甲。
大名鼎鼎的“凤山文笔塔”,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的凤山上,1600年(明代万历28年)由同安知县洪世俊捐俸修建
同安区大同街道“凤山文笔塔”: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的凤山上,就在同安环城东路边,又名“魁星塔”、“凤山石塔”。塔为石构,实心,5层,六角形,通高14.25米,为厦门现存最高的古塔,1600年(明代万历28年)由同安知县洪世俊捐俸修建。塔刹为葫芦状,高3米。塔身第2层上有券龛,原来内置镂空“魁星”石像(第4层上也有券龛,原来内置如来坐佛1尊,均已被盗),目的是希望此塔建成后,同安境内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塔成第2年,金门人许獬,中会试传胪,相传即为应验[78]。凤山文笔塔的“东溪塔影”,为旧时同安“轮山八景”之一,历代多有吟咏[79]。
顺提一下,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后巷里的“水仙宫”后,原来也矗立着一座“瑶江文笔塔”,与“凤山文笔塔”遥遥相对,可惜“文革”时被毁。
安乐村塔,对着同安与安溪、长泰交界处的大山,兼有镇水塔与镇煞塔的功能
安乐村塔,位于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澳口的小溪边,据说始建于宋代
同安区莲花镇“安乐村塔”:位于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澳口的小溪旁,对着同安与安溪、长泰交界的大山,兼有镇水塔与镇煞塔的功能,据说始建于宋代。塔为石构,实心,方形,通高6米,塔身为奇怪的4层,逐层收分,塔顶四檐起翘,上置葫芦状塔刹。塔身第4层上,有楷书“安乐村”3字,相传为朱熹所题[80]。“安乐村塔”一带,景色很美,附近溪边有“陈沧江陂”,有“小武陵”等摩崖石刻,旁边的麒麟山麓有“石佛洞”,山顶有古寨“麒麟寨”等,值得一游。
发现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无尾塔”
云埔无尾塔,现在位于同安区莲花镇云浦村东溪社村外的山顶上,即S30高速公路云埔服务区旁,始建年代不详,当为镇煞塔
感谢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村民、1949年出生的陈顺兴大爷,多亏他的带路,我才能与金枫晚霞(庄国庆)先生及几位学生一起,发现一直存留在传说中的“云埔无尾塔”。
“云埔无尾塔”,原来位于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下坂社村外的半山上,后因高速公路建设,被迁建到云埔村东溪社村外的小山顶,即S30高速公路云埔服务区旁,就在高速公路边上。该塔为条石砌筑,实心,八角形,残高约7米,现存4层,始建年代不详。据说该塔从未修建完成,所以叫“无尾塔”。依其形制看,当为镇煞塔。
厦门古塔(4):小结
黄绍坚
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土楼里(下土楼)古塔“下土楼水尾宫塔”旧影——庄国庆拍摄
方志中的厦门古塔
古塔多与佛门有关,所以在旧志中,并不像坊表、桥、亭那样,有专门的记录。但翻阅厦门旧志,仍不时可见古塔倩影。
仅以厦门岛内为例。
在厦门岛内最高峰洪济山(云顶岩)上,明代时有三塔并立,明代池显方有诗云:“揖岩三塔列豆登,对岸人烟秀纤发。”[81]
在厦门岛东部虎仔山(今湖里区金山街道金湖社区洪塘社)山顶,明代时有古塔立于山巅,屡遭雷灾,又屡次重建[82]。清代吴兆荃游山麓“龙湫亭”,有诗曰:“断桥沉古蹬,危塔耸孤峰。”[83]
在厦门紫云岩(今万石植物园紫云岩)上,清代时有凌云阁,祭祀仓颉与朱熹。凌云阁旁有塔,祭祀华陀。清代王步蟾有诗云:“后登最高阁,崇祀钦人文。干霄有孤塔,地许神医分。”[84]
此外,在厦门禾山,还有塔头、塔埔、塔厝等地名,应该也与塔有关。
遥想当年,厦门、同安一带,或孤塔耸拔,傲视海疆;或江畔塔影,逐波荡漾;或古刹塔铃,空传佛语;或天际一线,塔影朦胧……那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华夏家园景象。
厦门现存多少古塔?
要知道,梵天寺、梅山寺里这2座半大型宋代石制宝箧印塔,比起胡诌的什么“婆罗门佛塔”更珍贵,堪称中国古塔类型中的珍品
厦门现存多少古塔?各方说法不一。1983年版《同安文物概览》中,列出3座[85];1992年版《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中,列出6座[86];2000年版《同安县志》中,列出6座[87];2003年版《厦门文物志》中,列出6座[88];2004年版《厦门市志》中,列出6座[89];2008年版《厦门古代建筑》中,增加到11座[90];2010年版《同安名胜古迹》中,列出6座[91]。
通过笔者几年来的田野调查,厦门地区现存古塔共13座、又2座残塔、1座重建,包括:
石佛塔6座、又2座残塔:同安区“梵天寺西安桥塔”(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同安区“梅山寺西安桥塔”(梅山寺婆罗门佛塔)、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土楼里“下土楼里水尾宫塔”(魁星塔)、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前山里端平山上“禾山石佛塔”、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前里“董水石佛塔”、翔安区新店镇新店社区东村“东村石佛塔”、思明区中华街道四仙街“四面佛”(残塔)、同安区“梵天寺西安桥塔”(残塔)
风水塔7座、重建1座: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蔡厝南里“蔡厝石笔塔”、“蔡厝水尾宫塔”、翔安区新店镇东界社区东界社村外“东界石塔”、思明区湖光路“埭头石塔”、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凤山文笔塔”、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澳口“安乐村塔”、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村东溪社村外小山顶的“云埔无尾塔”。此外,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蔡厝南里“蔡厝挡风三角塔”,为古塔重建。
其中,“蔡厝水尾宫塔”、“蔡厝挡风三角塔”(重建)、“云埔无尾塔”等3座古塔,为首次记录。
几年来,在寻访厦门古塔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同安的金枫晚霞(庄国庆)先生。2014年5月,金枫晚霞先生发表博客文章合集《厦门的古塔》,记录了厦门8座古塔,我从中受益良多;2015年3月,金枫晚霞先生又拔冗与我和学生们一起,上山寻访同安区莲花镇“云埔无尾塔”。时虽春日,艳阳高照,林中探路,汗流浃背,可大家始终乐在其中,我一直记忆犹新。
我还要特别感谢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的陈顺兴大爷。几年来,不论是在寻访古牌坊、土楼、古堡、抑或古塔过程中,熟悉莲花山区情况的陈顺兴大爷,提供了无私帮助,令我感念在心。
(2015年4月14日星期二15时44分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