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如欧洲古堡的福建土楼——漳浦“风车楼”

标签:
福建土楼漳浦风车楼永清堡清晏楼阜安楼京里楼蔡新刘庭蕙旅游 |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
仿如欧洲古堡的福建土楼——漳浦“风车楼”
黄绍坚
“风车楼”,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境内独有的一种土楼类型,现存约8座[1]。风车楼主体为方形,其外墙四角上,各建有一座与主楼联成一体的半圆形或3/4圆形的角楼[碉堡]。从平地上看,风车楼外形仿如欧洲古堡。从空中俯瞰,风车楼平面类似儿童玩具风车。从内部结构分析,风车楼则有点像佛教符号“卍”(万)字。故当地人称为“万字楼”[2]或“风车辇楼”[3]。
京里楼,位于漳浦县绥安镇京里村,可能建成于明代万历年间;
清晏楼,位于漳浦县旧镇镇石桥村,1756年建成;
阜安楼,位于漳浦县杜浔镇徐坎村,1768年建成;
永清堡,位于漳浦县大南坂农场下楼村,1769年建成。
写“八闽访古”有些时日了,我从没写过这么长的题注。这是无奈之举。直到开写本文时,我才愕然发现,福建土楼中独一无二的类型——漳浦“风车楼”,虽早就有人注意到,却从来没人系统、科学地研究过。
我只好从名词解释做起,且费点篇幅修正一些史料上的错误。事实上,漳浦风车楼的精彩,远超出我的描述。限于报纸体例,我无法随附图片。但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挂着上述四座风车楼的像片,读者们不妨抽空看看。
最有名的风车楼,是大南坂农场下楼村的“永清堡”,它由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约等于宰相)蔡新所建[4]。蔡新(1707-1799年)就是下楼村人,《清史稿》中说他“操履端谨,言行必衷于礼法”[5]。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起,蔡新居乡十三年。永清堡大约始建于此时。
永清堡为2层风车楼,底层石砌,门楼为3层,楼中天井占地580平方米。当地村民说,解放后,永清堡曾作为漳浦县拘役所多年,楼内已非当年模样[6]。从其遗址推测,应是单元式土楼。楼外,另建有一圈方形土堡墙[7]。与绝大多数闽南土楼一样,永清堡门上也嵌有楼名匾,标明建成时间:“乾隆己丑年(1769年),腊月谷旦建”。漳州王文径先生说,楼名匾书法出自蔡新之手[8]。
其次著名的风车楼,是旧镇镇石桥村的“清晏楼”,它楼高3层,底层为石砌,宽34米,深30米[9]。据黄汉民先生所著《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一书介绍:“清晏楼,坐落在漳浦县旧镇秦溪村,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是内通廊式方楼的又一种变异形式”[10]。我很尊重黄先生对福建土楼研究的开山之功,但这里他搞错了好几点:一、书中这座附有像片的清晏楼,位于漳浦县旧镇镇石桥村,而非“旧镇秦溪村”;二、清晏楼的楼名匾明白写着:“清晏楼,乾隆丙子年(1756年)季夏立”;三、黄先生显然将这座土楼与在旧镇镇大油柑村的同名“清晏楼”搞混了。大油柑村的清晏楼,倒是建于清代嘉庆七年[11]。
现存状态最好的风车楼,当属杜浔镇徐坎村的“阜安楼”。阜安楼楼高3层,宽36米,深30米[12],底层砌2米高石墙。因其远离村庄,至今仍静卧在一片龙眼林中。《漳浦县志》中说,阜安楼“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13],错了。阜安楼楼名匾曰:“时乾隆戊子岁,孟春月谷旦立”。乾隆戊子年,为公元1768年。
至于现存最早的风车楼,可能是绥安镇京里村的“京里楼”。京里楼为2层2圈风车楼,内圈方楼已毁,但外圈风车楼大体完整。楼名匾已失,《漳浦县志》中亦未记载其建成时间。楼里居民、70岁的吴锦龙大爷告诉我,听老辈人讲,可能是明代刘庭蕙所建。查《漳浦县志》,刘庭蕙为明代万历初年进士,辞官归家后,居住在漳浦县城南,主编过万历《漳州府志》,万历皇帝曾为其母亲在县南琼野山前的官道立“华衮褒贞”牌坊[14]。牌坊虽已不存,但核对《福建历史地图集》和《漳浦县志》,明代出漳浦县城往南的官道,即闽粤官道[15],与今日324国道大体重合,都经过京里村口。看来,村里老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京里楼造型古朴,小小的角楼(碉堡)也呈3/4圆形状立于四角交汇处,与后来风车楼偏向一边的半圆形角楼不同。
去看看漳浦“风车楼”吧。我不止一次带朋友去观赏它们。乍见之下,朋友们无一例外,先是“哇”地一声惊呼,随后感叹:“太像欧洲古堡了!”(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2时35分改定)
漳浦县大南坂农场下楼村风车楼“永清堡”,建成于清乾隆34年(1769年)
漳浦县旧镇镇石桥村风车楼“清晏楼”,建成于清乾隆21年(1756年)
漳浦县杜浔镇徐坎村风车楼“阜安楼”,建成于清乾隆33年(1768年)
漳浦县绥安镇京里村风车楼“京里楼”,可能建成于明代万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