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华夏文摘》研究(一)
黄绍坚
《华夏文摘》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周刊),也是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中影响最广的中文媒体之一。至2002年9月27日,《华夏文摘》已出版正刊600期,另有增刊307期。1999年4月25日,海外著名网络作家少君(钱建军)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一次题为《网络文学的前景与问题》的演讲中说:“如果你问在美、加、澳、日留学的近二十万中国留学生,大概几乎没有人会说他没看过这份杂志。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一种中文媒体”[i]。
《华夏文摘》很早就被介绍到国内。1994年,美国BDI德州国际科技咨询公司的田溯宁博士在《科技导报》上发表文章,题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其中谈到:“最重要的是,中国留学生还在Internet网上,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电子期刊’——《华夏文摘》,每星期一刊向近一万用户发递,这使古老的汉字文化可以在现代的电子网上传递。”[ii]其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张可文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郝晓鸣合作撰写的《电子刊物的崛起与中华文化传播》(登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王周生撰写的《信息时代与文学》(登载于《学术季刊》1995年第4期)等论文,对《华夏文摘》都有简略的介绍。遗憾的是,可能由于在国内不能直接从网络上阅读《华夏文摘》,对这样一个重要的中文网络媒体,国内学术界至今没有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本文正是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一、《华夏文摘》的创办
《华夏文摘》由“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hina News Digest,简称CND)于1991年4月5日创办。
众所周知,我国大陆地区直到1994年4月20日,才由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直接互联[iii];从1995年5月起,才向社会开放网络接入并提供全面服务[iv]。也就是说,直到《华夏文摘》创办整整三年后,大陆互联网事业才开始起步。那么,作为中文网络杂志的《华夏文摘》为什么能创办得如此之早?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㈠、它有组织基础,即CND;㈡、它有技术支持,即较成熟的汉字输入技术和汉字互联网传输技术;㈢、它有读者需求,即日益增多的在海外的广大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渴望。
㈠、《华夏文摘》的组织基础——CND
1989年3月6日,加拿大的朱若鹏、美国的熊波、邹孜野和另一位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姓名不详)等四人共同成立了“新闻文摘电脑网络”(News
Digest),每天用英语向海外中国留学生、各大学图书馆及各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提供世界各地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中国情况的免费新闻[v]。
1989年7月至8月间,“新闻文摘电脑网络”(News Digest)先后与“中国学生电讯”(Electronic
Newsletter
for Chinese Student,简称ENCS)、“中国新闻组”(China News
Group,简称CNG)合并,正式取名为“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hina News Digest),简称CND[vi]。后来,CND的法人China
News Digest International,
Inc.作为非赢利组织在美国马里兰州注册[vii]。
到1991年,CND的英语读者已达一万多人,分布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viii]。在此基础上,CND决定创办一份免费的网络中文杂志,即《华夏文摘》。1991年3月,由朱若鹏任第一届主编的《华夏文摘》八人编辑部成立[ix]。1991年4月5日,《华夏文摘》创刊号正式出版,首期编辑为朱若鹏。
据主办者称:《华夏文摘》“是一个微型的综合性杂志,力图包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所刊载的文稿主要取自海内外各家中文刊物”,“在每个周末通过全球电脑网络传送给读者”。它在《发刊词》中还专门指出:“今天是中国的清明节。十五年前的今天,悲壮的四·五天安门运动发出了当代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先声。现在我们谨以《华夏文摘》的诞生作为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念。”[x]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