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高适 |
分类: 中华文化长廊(古代文史题解) |
高适:“诗人之达者”
黄绍坚
孔子曾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他老人家的确说到做到。他当过鲁国的司法兼公安部长(大司寇),这是“仕”;但当他在政治上碰了壁,不得不周游列国时,却说:“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孟子·万章下》),一脸依依不舍,这是“卷而怀之”。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但孟老先生自己却没做到。有人曾做诗挖苦孟子说:“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可见孟老先生做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盼人赏识”。后世的儒生,多是学孟子的样,总露出一副“求职心切”的嘴脸。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一诗会成为千古名诗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3?-765),字达夫,籍贯未详(此据乔象钟等主编《唐代文学史》之观点)。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卷111及《新唐书》卷143之《高适传》、《唐诗纪事》卷23、《唐才子传》卷2等。
据《旧唐书·高适传》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的确是精辟的评价。这种“达”,在高适身上,可以被理解为三重意思:一是他性格上的“豁达”;一是他对政治的“达识”;一是他在仕途上的“显达”。
高适一生可依五十二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贫困潦倒,正如《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诗中所说:“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甚至曾到“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二首(其二)》)的地步。但他性格豁达,在《别韦参军》诗中,他写道:“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依然是一副豪情冲天的样子。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受命辅佐名将哥舒翰守潼关,开始时来运转。次年他随玄宗入蜀,因“陈潼关败亡之势”而深受赏识。后来玄宗虽立肃宗为太子,但“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不久,永王李璘果然在江东起兵叛乱。高适从此更为继位的唐肃宗所倚重。这是他在政治上“达识”的一面。因此,高适的后半生终于成了唐代诗人中较少见的一个“达官”:他死前官职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故后人又称之为“高常侍”或“高侍郎”。
高适现存诗多为前期所作。他曾三次到过边关,所以边塞诗写得最好,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如《蓟门五首(其五)》:“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又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因此前人论高适诗的特点时说:高诗“以气质自高”(两《唐书》本传)、“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宋·严羽《沧浪诗话》)等,这些评价都是很精辟的。
高适其他诗如《封丘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等也颇可读。
现在较好的读本为孙钦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等,较好的选本为高文、王刘纯选注的《高适岑参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等。(1999年3月11日21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