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长廊:律诗体制的完成: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

(2007-09-06 01:15:22)
标签:

人文/历史

律诗

杜审言

沈佺期

宋之问

分类: 中华文化长廊(古代文史题解)

律诗体制的完成:杜审言、期、宋之问

黄绍坚

 

格律诗(也称“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分为律诗(狭义上的,每首八句,每句五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或七言,偶有六言)和排律(即延长了的律诗,每首十句以上,除首尾四句外,均应两两对仗,并符合律诗的平仄规定)三种。李玄深先生总结说,格律诗的特点主要是:“1、篇幅一定,每句字数通篇一律;2、必用平声韵,不准换韵,押韵的位置固定;3、平仄调配有一定;4、某些句子必须对偶”(《古典诗歌常识·体别》)。

律诗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请参见《谢朓与近体诗》一文),到了初唐时期,律诗体制才最终完成并确定下来。其中,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上》、《新唐书·文艺传上》、《唐诗纪事》卷6、《唐才子传》卷1等。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诗中,曾以“吾祖诗冠古”盛誉之,其实只是对自家爷爷的偏爱之词。但杜审言对律诗体制的完成贡献良多,明人胡应麟曾赞其《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为“初唐五律第一”,并指出:“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诗薮·内编》卷4)。除该诗外,其七绝《渡湘江》也颇有名:“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新唐书》作“汾州人”)。他们的生平事迹俱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中》、《新唐书·文艺传中》、《唐诗纪事》卷11、《唐才子传》卷1等。

在文学研究史上,人们向来“沈、宋”并称。他俩也实在有太多的共同点:俩人生死年份相近,都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考中进士,都曾拼命巴结过武则天养的“小白脸”张易之,所以在社会上也都声名狼藉。但俩人都对律诗体制的完成做出了杰出贡献。《新唐书·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汔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对此,《唐才子传》卷1解释说:“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李维先生在《诗史》卷中也评价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盖虚实平仄,均不得任惰也。七言律在当时,已开其端,宋之七律,多未成体,沈则间有佳者。所谓裁成六律,彰施五彩,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沈、宋之功也。”

沈佺期的代表作有:《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夜宿七盘岭》(“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等。宋之问的诗,以《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最出名,其《题大庾岭北绎》(“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也颇可读。

杜审言诗可见徐定祥《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但沈、宋二人集目前尚无较通俗的版本,可参见《全唐诗》卷51-53(宋之问诗)及卷95-97(沈佺期诗)。(1999年3月9日21时15分)

 

案:沈期、宋之问诗,可参见陶敏、易淑琼校注《沈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2007年9月6日星期四1时8分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