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氏宗祠,也叫都氏家祠、都氏家庙、都氏祠堂,是都氏家族的标志性建筑,是都氏族人的精神家园和寻根核心。
位于都氏祖居地山东牟平北头村的都氏宗祠,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从镶嵌在院内墙上一块石碑的载文可确认,在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曾被修缮过。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都氏宗祠,坐北朝南,由正房、倒座组成,砖石结构,青砖灰瓦,斗拱式建筑,占地212平方米。2013年10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先祖迁居地,后代裔孙奉祀堂。每逢大祭时,都氏宗祠就会张灯结彩,呈现出耀眼的历史灵光。大门上年年必写一幅对联,以志本族之由来:奥鲁劝农在元朝总执州事;以官为姓至昭代世处海滨。都氏宗祠的正堂悬挂记载着历代都氏先人名讳的世系挂堂,正堂案几上摆满了各种祭品,香烛矗立,烟雾缭绕。南庄北疃的都氏族人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进香敬酒三叩首,敬仰虔诚念祖恩!
古老的都氏家祠,保存着古老的都氏世系挂堂和都氏家谱,是都氏家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对肃穆的都氏家祠,仰望高悬的世系挂堂,打开尘封的《都氏族谱》,那一刻,我们每一位前来祭拜的都氏子孙就会感到自己超越时空与整个家族的大生命融为一体了。
家族先祖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是家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体现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宗祠中举行奠祀仪式,是都姓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了解宗族历史,到宗祠祭拜祖先,是对已逝先人的一种追忆,一种感恩,一种思念,是一种让后人不忘先人、回报根本的一种教育手段。去宗祠中祭拜,先祖神位以及家谱、家训给人以心灵上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追寻先人的荣耀和我们与先人之间割不断的血脉,精神世界更趋丰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氏宗祠默默地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精神,记录着家族的兴衰与过往,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与辉煌,庇护着都氏子孙的延续与发达。
然而,历经岁月风霜,都氏宗祠已明显破旧,修缮都氏宗祠已经成为都氏族人的共同心声。朴素的情感,凝聚了血脉亲情的动力。在当地政府和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都氏族人与全国各地都氏宗亲同心协力,都氏宗祠修缮工程付诸实施,2016年5月14日,都氏宗祠建修落成祭祖大典隆重举行,古老的都氏宗祠焕发出高雅的气韵和风采。
修缮后的都氏宗祠,不仅保留和恢复了主体建筑的原有风貌,而且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硬化、绿化、配套化建设。占地212平米的古老家祠修旧如旧,东西宽36米,南北长78米,总计占地2844平米的保护区,增加了仿古围墙、八角门厅、影壁墙和先祖必里海公雕塑,形成了一个坐北朝南、天地合一的传统合院式建筑。祠堂正厅高悬先祖画像,供桌上摆放着都氏一世祖都镇、都亮、都宁三公之灵位,祠堂南厅分别设为蒙元文化陈列室和都氏文化研究室,以实物和图片等形式向后人展示着都氏的历史与文化。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瞻仰都氏宗祠,我们可以自豪地昭告天下,我们是蒙古族必里海的正宗后裔子孙,我们是皇祖成吉思汗的皇室宗亲,是堂堂正正有祖的人,有根的人,有故土的人,有家传的人。
2017年都氏家祠祭祖典礼将于5月3日在这里举行,欢迎各地宗亲前来寻根祭祖,并与家人团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