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墓·成皋寺


分类: 原创作品-散文 |
郭老庄
http://s8/mw690/001nwpG2zy798yFsi0f47&690
旌贤崇梵院(又称王曾祠堂、成皋寺)遗址
王曾墓位于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寺王村北,清代乾隆年间《新郑县志》记载:“王曾墓在县东北三十里梅河北岸,今墓不可见,有成皋寺,即故旌贤崇梵院也,有石刻牒在焉。”
据《宋史》等历代文献记载,王曾葬于新郑县梅河北岸寺王村北,宋仁宗亲笔写有“旌贤之碑”,后来又改称此地为旌贤乡,由皇帝亲自为大臣写碑,是从王曾开始的,可惜在元代修《宋史》时碑刻就已不存在了。宋代,在王曾墓前建有旌贤崇梵院,以供奉王曾,民间俗称为王曾祠堂。
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旌贤崇梵院,新郑人杨同撰写碑记。民间传说中,高拱曾经征集周边县府运送砖石修建成皋寺。
http://s3/mw690/001nwpG2zy798yIDaSK32&690
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新郑县旌贤崇梵院后殿记》碑
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派人祭祀王曾,并亲自撰写碑文,称赞他:“一身而安中外,何愧辅臣;片语以决危疑,克襄大计。”现在坟墓与崇梵院皆毁,只余有石碑等遗物。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在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两个亮点:
一是连中三元。1002年,王曾中廷试第一名,成为状元,在此前乡试、会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科举考试中罕见的“连中三元”的人。从隋代到清代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不足二十人!
二是,谥号“文正”。王曾为相执政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一派祥和,人们甚至画上他的像烧香祭拜,为他建立祠堂,而按照习俗,一般是人在死后才享受人间香火的。1038年冬,一颗大星星坠落在王曾住所附近,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平静地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到了十一月,王曾逝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碑首为“旌贤之碑”,大臣获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http://s16/mw690/001nwpG2zy798yMpA1p5f&690石柱基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谥号就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评价,宋代以后,文人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认为是文人道德的极致,是最高的评价。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很少,如司马光、范仲淹、曾国藩等,大多都是历代文人敬仰的对象。“忠武”二字则被视为武将的最高荣誉,如诸葛亮、郭子仪、岳飞等人获得。
“连中三元”是历代无数考场举子的最高梦想,谥号“文正”是历代文臣们的终极梦想,实现任何一项都是无上的荣誉,都会被人们百代传颂,而王曾以自己正直无私的道德和无与伦比的才智享有这两项桂冠,堪称一代完人,美名被历朝历代颂扬!
http://s14/mw690/001nwpG2zy798yRQlu58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