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并不知道肖复兴,主要是因为我这人看书,只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作者去寻书。所以,知道肖复兴还是前几年的事。
大概是两、三年前,在新东安四楼的思考乐书局里,我第一次接触肖复兴的作品-《音乐笔记》。
既然提到思考乐书局,我就不由得想先说说它。三年前的这个季节,思考乐书局在新东安开业了,当时它占了新东安的四楼和五楼两层,在周围是个比较大的书店。对于我来说,这可是个午间休息时很好的去处。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经常光顾这里,也买过好几本书。只是这里的人气一直不旺,来这里买书的人很少,每次到这里都很安静,倒是个读书的环境。然而,终于有一天,它的百页门关上没再打开,停业了。
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是我偶然在货架上看到的。我逛书店的时候总会去固定的几类书架,这是从小逛书店养成的习惯,散文是其中之一。当时看到书名,来了兴趣,随手抽出一本翻了几页,便喜欢上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笔悠扬,意境恬然,清淡平静,不张扬。在书中,作者因着音乐写的人、景、事,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聆听了音乐的故事,又增长了很多知识,包括历史、地理、人物典故,这本书对音乐的描写让人感触至深。作者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音乐,其实是件蠢事,这不仅在于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音乐本来就是“始于词尽之处”,圣桑的这句名言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语言和文字能够起到音乐的作用,音乐也许就不会在人世间产生了。但十年多来,我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别人说我在顽固地写着音乐的散文,我心里很清楚,与其说在写着音乐,不如说是在叙述着音乐在我心中的感受和感情,不过是在用音乐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我写音乐,就是在写自己。”
后来在报纸上经常能看到过他写的老北京的一些胡同、街道、古迹的故事,作者亲自寻游这些地方,写它们的古往今来,
写它们的人事变迁,写自己的感受。于是又看了他写的另一本书-《蓝调城南》。为什么叫蓝调,看了书我渐渐明白,那是一种忧伤,是一种怀恋,一种无奈与沧桑。作者围绕着儿时居住的地方,周围的街道、胡同,讲述一个个童年、青年时代的故事,描写着他们那一代人眼中的老北京的音容笑貌,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情感。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旧时的东西逐渐被现代化的建设所取代,或者灰飞烟灭,或者面目全非,或者形神俱损。那些只属于老北京的文化、历史,属于老北京的韵味、风采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留下的只有记忆中发黄的相片.....作者只想再去亲自看看那些残垣断壁,将那些即将随风飘散的记忆记录下来,传达一份对老北京的依依不舍之情。
喜欢看肖复兴散文时的那种宁静的感觉,象是农场或田园秋天里的傍晚,天边的云彩被夕阳的余辉映衬,现出奇异的蓝紫色。恬静的院中,秋实累累。坐在一把老式藤椅里,手执一卷,清茶相伴,惬意而悠闲。抬头凝望,远山墨影,四周是金黄的麦草随风荡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