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预习作业
(2012-02-23 13:05:37)
标签:
教育教学教育 |
分类: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与练习 |
《陋室铭》预习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
(1)名
(5)馨
(9)素琴
2.翻译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3)何陋之有?
(
3.知人品文
细数全文,一共才
题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
4.有了对刘禹锡的了解,思考一个问题:文章开头以不高的山、不深的水作类比,告诉读者“斯是陋室”,强调自己居所的简陋,结尾却又引用孔子的话反问“何陋之有”,前后是不是矛盾了?刘禹锡的居所到底简陋不简陋?为什么?
5.趣味话题:设若刘禹锡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身边,他会说什么?你又会对他说什么?
6.材料:
游玄都观,二次被贬连州
唐顺宗时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也是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刘禹锡等八个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
柳宗元擅长散文,刘禹锡善于写诗,两个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一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刘禹锡先贬连州刺史,后加贬朗州司马(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都在南边,离开长安很远,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他们到了那里,除了办公以外,常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两个人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错,就跟着朋友们一起去了。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挺出名,这篇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也不知道哪个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这一下子可惹了麻烦,唐宪宗对他也很不满意。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说话了。刘禹锡又被贬到连州做刺史。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十四年,才调回到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挺不高兴,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刘禹锡连州兴学(历史小说)
唐元和十年秋,连州海阳湖畔。湖岸垂柳依依,湖中荷叶田田,亭台楼榭隐于其中。这海阳十亭要数吏隐亭最为壮观。这时从吏隐亭传来袅袅的古琴之声。琴声时而清丽高亢,时而哀怨低沉。抚琴者矛盾复杂的心情,正寓于琴声倾诉。抚琴的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仕途的险恶艰辛过早地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痕。他,就是新来的连州刺史刘禹锡。
“父亲、父亲——”两个少年飞奔而来,刘禹锡这次是带上了年幼的儿子与年迈多病的母亲。听到两个儿子的呼唤声,刘禹锡停下琴,却看到惊慌而来的儿子身后还跟着许多秀才,他连忙起身迎接,“诸位秀才今日怎有雅兴来海阳湖一游?”刚才还呼呼喳喳的众秀才,这时见了刺史反而噤若寒蝉了。
“扰了刺史大人的清雅,得罪,但不知大人说话可曾言而有信?”说话的青年叫刘景,祖籍江苏鹏城,是本州盐商刘升的儿子。他无心经商,只痴诗书,是这班秀才的首领。刘禹锡刚来连州之时也是刘景,带着一班秀才们就建书院兴教育一事闹了一通衙门。刘禹锡曾许诺:“衙门不建、府第不兴,也一定要先把书院建好。”
“刘家世侄”,刘禹锡因见刘景也姓刘便这样称呼他,“我何时言而无信?”“你看——”刘景指着远处的一幢新建筑说:“我们书院不见踪影而刘大人的刺史府第好辉煌呀!”
刘禹锡一看刘景所指,心中明白了大半,兴建那幢建筑时州中钱粮困难,不少富商愿为刺史大人府第筹资,刘禹锡并没有拒绝,于是那座新的建筑就这样建起来了。想不到这些事传到这班秀才们的耳朵,才有了今天的“兴师问罪”。
“诸位秀才,请随我来。”刘禹锡在前面引路,一班秀才们紧随其后,穿过海阳湖来到那幢新屋面前。只见雕梁画栋,好一座庭院深深的大府第!门楣上还有一块大匾,匾上罩着红绸,看来是等着剪彩入宅了。刘禹锡却坦然笑道:“有劳世侄代为揭匾。”众人推刘景去揭,刘景推脱道:“我还知廉耻,揭了布我怕不敢姓刘!”“哈哈哈”,刘禹锡笑道,“看来这块布只有让我亲自揭了,说着上前来揭开红绸,众秀才一看都愣住了。只见匾上黑漆金字——“连州书院”几个大字赫然闪光。“怎么样,我这字不会玷污了刘字吧?”刘禹锡笑着说。“刺史大人,你——”刘景一把拉住刘禹锡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明日诸位就可搬来书院,我会时时来看看,希望诸位不要偷懒,学有所成,将来为国家出力!”刘禹锡感叹地说,“我辈已是过来人,还寄希望于后生呀!”
由于刘禹锡的兴学,连州一时文风大兴,几年后刘景高中进士。以后连州秀才京考高中多人,皆有赖于刘禹锡的兴学之力。
小说创作背景材料
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史,他却不消沉。他具有远见卓识:治贫先治愚,施政以培育人才为先。于是他登台讲学,教泽州人,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一直做到唐朝宰相。
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相继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其中孟宾于还被盛誉为“诗价满江南”。及至北南两宋,又接续出现了进士72人。计唐代广东进士38名,连州占近1/3(12名),终北宋一朝,广东进士127名,连州占43名。据史载,连州历史上共有进士138人,登进士第者,既有名列前茅的,又有兄弟同中的,还有祖孙三代相继登第的。更令连州人引以为豪的是: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可以肯定,连州的开化和发展,刘禹锡功不可没。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①,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②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③。
【注释】
[1]“紫陌”一句:道路上车辆杂沓,人声嘈杂,当面而来。
[2]玄都观:在西安城内。桃千树:桃树多。暗喻在朝之官(新贵)多。
[3]尽是刘郎去后栽: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后栽的。喻政治改革失败,自己贬,朝廷新贵更换了。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简析】
刘禹锡几度贬官,看到满朝新贵仅是攀龙附凤之辈,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写了前一首诗,借桃花予以嘲讽,为此刘再度被贬。十四年后,刘再次复出,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写下《再游玄都观》,表现了刘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