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红林组织职工代表参观三线老厂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作品之企业 |
http://s15/middle/4b521d3axa0d9aab6e50e&690
寻访吴大观工作过的地方
——中航工业红林开展庆祝航空60年系列活动
在热烈庆祝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航工业红林围绕“忆六十载航空奋斗史,谱新时代蓝天腾飞曲”的主题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4月9日-10日,红林公司工会组织职工代表46人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原大定县)的“乌鸦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这里曾是中航工业的楷模吴大观工作过的地方。1942年,吴大观从西南联大航空系毕业,带着新婚妻子来到艰苦异常的偏远山区,在这个仅有100多人的小工厂里,吴大观和8位英、美留学生共同研习发动机技术,航空报国的信念支持着吴老用一生奉献航空事业,以“永恒的中国心”感召新时期航空人践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带着敬仰的心寻访吴大观工作过的地方,职工代表们再一次被吴老的崇高精神品质所感动。
职工代表一行还回到了与“乌鸦洞”相距不远的公司老厂遗址——贵州省黔西县林泉区桃井公社与大方县交界处的穿洞,追寻创业前辈们奋斗的足迹。1966年春季,由李治国、宋宗元、高凤林、陆同福和谭甦等同志组成的143厂(中航工业红林)筹备组,奉命从西安113厂(中航工业西控)出发,来到贵州省011基地(现贵航集团)报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新厂址,最终发现了穿洞。穿洞完全符合当时“靠山、分散、隐藏、进洞”的三线建设方针,经请示上级批复,同意143厂厂址设在穿洞。
无论是“乌鸦洞”还是“穿洞”的遗址,现在都已人去楼空,景物沧桑,实地寻访的过程对职工代表们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记忆的追寻,许多职工代表都发自内心感叹中国航空工业走过的60年道路艰辛、成就巨大。红林公司工会还特邀了《劳动时报》记者同行参观走访,以期借当地媒体之力广泛宣传中国航空工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