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别个综合性大学,我们学校原是隶属于铁道部的铁路院校,虽然在2001年成为铁道部与江西省共建院校,但是依据其多年的合作关系,我校学生的就业方向仍是以铁路单位为主。每年的下半年都有一大批铁路单位来招生。因此相比较而言,与铁路搭边的专业一直就是就业率很高的,这也是学校赖以对外宣传的法宝。
在大家看来,铁路局的工作稳定而且收入不会太差,在当前就业形势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能找到一份铁路局的工作似乎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毕业生们也大都想方设法往铁路局里钻,所谓水涨船高,各铁路局便有了从中挑选优秀生的余地,挑谁选谁由它,于是乎招录的标准也不断的提高,比如说有的地处好位置的铁路局对英语四级是硬性规定,接下来看成绩在班上系里排名多少,如果有党员、班干、奖学金及计算机等别个证书等荣誉那当然最好,一定也会加不少分。
在毕业前的那个下半年,招生单位开始大批涌入我校的时候,我和几个兄弟除了去市里买了件衬衫外(他们还整了套像模像样西装,搞的跟真的一样,但是后来也没用上),也没买别的什么来装束自己。因为作为铁道工程专业的一员,那时找工作俏的很,在具备与用人单位谈论工作资本的时候装点打扮似乎显得多余了。我也就在平日的装束中与上海铁路局签下了自己的就业协议书。
那时对工作的认识懵懵懂懂(所以现在认为在学校里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是件刻不容缓的事),在一家家用人单位自我吹捧中,我在选择工程局还是铁路局之间徘徊甚久,最后还是在至今都没理解透的想法中选择了去铁路局。现在想想,也许去设计院会是个更佳的选择,又或者是个劫。但是不管那个,在单位都是要靠自己。
“2005年七月份,大学毕业;八月份,我打点行李,准备奔赴我的工作岗位。南方的夏天,烈日炎炎,太阳照射大地后的温度如同我当时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浓的散不去。飞快奔驰的火车把我带向期望梦想实现的地方——上海铁路局****段。”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写下的一段话,那时我雄心壮志。
按照铁道部要求,新职工入路后,应接受入路教育。大学毕业生在学校与铁路局签订协议时一般会拿到一张报到单说去哪参加入路学习。上海铁路局会分成三片学习,杭州地区的铁路单位的到杭州铁路党校,上海地区的到上海铁路党校,南京地区的到南京铁路党校,接受为期一周的入路培训。在那里,一些局、段领导和铁路各系统(供电、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的拔尖技术人员给学员们概略性地讲授了铁路的相关知识与情况,让大家对铁路形成了一个总体认识,当然,在这里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是我们工作中的学习榜样,他们难免会夸夸其谈,讲述“前途是光明的”,但我们自己要知道还有后半一句,“道路是曲折的”。
大家应该好好享受铁路党校学习那段时间,在那里大家享受的待遇至少是三星级的,住房和食宿。不过,那只是黑暗前短暂的黎明。学习结束后,各个单位的人事部门会派人到铁路党校来接人。说实话,我们那时坐在上课的大教室里,谁谁谁单位的人来了,把人接走,感觉就像被接去地狱。那时我想,也许我们以后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了,就建议大家谁谁被接走时大家鼓掌欢送,也不枉我们一个礼拜的同学之情。
那时我们还会兴师动众的做个通讯录方便以后联系,我想,后来那东西肯定就没几个人会用到。大家奔赴不同的城市各自的单位,有换号码的把号码换了,有一到工作岗位一看啊单位怎么就这样的落差太大赶紧辞职的。
毕业生接到单位后,单位会再根据见习要求,让每个大学毕业生从基层开始做起,经历“工区—车间—段机关科室”的见习过程,将学生安排到工区去见习。上海铁路局从2005年开始,将大中专毕业生的见习期由一年改成了半年,一般也就是“工区三个月,车间三个月”。
“工区”,是铁路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最基层组织,也就是生产一线,好比战场上的最前线。就拿工务段来说,如果大家坐过火车的话,一定会看到铁路线上穿黄色衣服的人在工作,那就是我们的“黄色军团”,也就是工务段基层工人。新入路大学生的头件事情并非上道作业,而是先学习生产安全,牢记“安全是铁路工作永远的主题”。之后,跟着师傅们学做工区各项工作,师傅干什么也跟着干什么。不过他们一般都不会让大学生干重活,一是考虑到知识分子的劳动能力,二是将来大学生肯定要往机关里调的,说不定还要成为他们的未来领导,安排起事情时多少会照顾。
当时我们一共六个大学本科生(另有二十多个大专生,有的是铁路学校定向进来的,也有单位在人才市场招录的)被接到单位,一看,坑坑洼洼,地上水泥板都有好多裂缝。当时我想,这不会就是我所要的单位,肯定要走的。过了段时间,单位人事就拿来合同说要签,环顾周围,想想未来,看看合同,突然觉得这眼前的东西就是卖身契,签下就意味着五年不得翻身,即使想翻身也得交一两万再走,不然拿不到档案。当时心里那个急,赶紧找个理由跑出去打电话给家里亲戚朋友,可是家里人叫我先做做看,于是理想就是这样被现实给“qiangjian”的。
废话少说,回到正题。
“车间”,是铁路基层单位的二级管理机构,管理几个工区的基本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人员不多,一般是主任、书记、副主任1-2个、副书记1-2个、会计等,人数在10个以内。车间见习的这段时间里,主要是了解本车间的生产工作范围,主要安全生产措施,安全规章制度,熟悉车间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措施。
见习结束后,人事部门会考虑大学生所学专业,定职在与专业相关的机关科室发挥所长(当然,如果机关编制暂时已满,也会以培养锻炼的名义继续留在车间。不过话说回来,在生产一线的车间里挂职锻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能够更多的接触生产中的种种作业会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如果安排进了技术部门的话,先前肯定也是跟着一个主管去学习,刚开始也许会存在很多不懂的地方,不要紧,多学多问,做个有心人,一般来说数月之后你就会成长起来能够从容应对工作,再数月之后你也许就是一名业务骨干,熟练地处理工作。
说到交际,作为铁路单位中的你,工作中很少存在像工程局那样甲方乙方的利益关系,工作中的你更多该做的是如何把事情安排好和处理好,因为你工作中接触的大多是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如果这个你都做的比较顺利的话,工作可以说还算得心应手了。
说说现在我吧。作为人事部门,没有技术部门那么忙碌压力大,上班大多数时间里坐在宽敞明亮,冷来空调热也空调挡的办公室里,打打电脑,写写材料,回回邮件,吃吃喝喝,别个等等,简单重复,如是而已。但是如果你认为如此生活就是轻松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碰上非常时期,比如前段时间提速准备,也会忙碌上一阵子;其次,铁路人事部门作为非主要业务科室,在批发奖金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每月会比技术部门少一千左右的收入,在这个消费昂贵的城市里,RMB大于轻松。而且,铁路人事部门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外资企业中那种人力资源部门,较少会与社会上其他单位产生交集,更多的还是与铁路上别的单位或部门之间沟通合作。就像铁路公安与公安局里公安是两样性质,同样是公安,收入差异和社会地位可谓是天壤之别。
所以说到这里,作为过来人,强烈建议大家去业务部门发展。一是为了收入,二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就目前而言,领导还是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在业务中表现稍微冒尖的大学生很快会进入领导的视野。拿身边一个事例来说,02年毕业进来的一个大学生,今年年初被提为科长助理(相当于副科长),前段时间路局发文要提一个大学生为段长助理,他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考察对象。准备过着年薪十多万的日子。这样的提拔在我们这种单位算是表现很优异的了。
以上所说种种,只是我的单位以及我的了解,不同单位之间可能存在有所差异之处,不尽相同。
写的比较实在,但是他没在业务部门呆过,看法还是比较片面.因为我们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会分在业务部门.在这里我说的只针对铁道工程专业的,因为别的专业的在铁路上都还可以,特别是学运输的,一般都不会分在车站或则是车务段,这些部门还是很爽的.但是学铁道工程的一般在工务系统.在工务还是挺惨的,特别是现在处于提速阶段,简直就是人间地狱.现在最好不要去.在这里我只是对铁道工程专业而言.现在天天就是上班,就没人提休息的事.太累了.而且工务部门上班基本上就是和民工差不多,上班穿的脏兮兮的,天天在外面晒太阳.现在是夏天,晒的人都不知道往哪里钻.再有一个就是压力大,出点事就是大事.而且工务系统在铁路上一点地位都没有.我们主任有句名言,他说工务就是鸡,什么人都压在你上面.还有就是铁路上的氛围太不好,官本位严重,领导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要撤这个撤那个.很难混啊.同学们啊,进工务千万要慎重啊.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我现在心情也很矛盾.这份工作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铁路上的待遇没有像以前的帖子说的那么恐怖.只能说还可以.好点的地方,比如说上海有3-4K,差点的也有2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