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七日:日耳曼与突厥的民族竞争 土耳其闪亮大招手

(2008-06-26 03:52:43)
标签:

欧洲杯

分类: 08欧罗巴

    中国大陆的球迷们错过了将近20分钟的“左轮手枪游戏”,最后一颗致命子弹不幸命中了土耳其的要害,终于,他们终于雄壮的说了再见······有多少人是带着崇敬和仰望的态度看待进入半决赛的土耳其人的,当然,除了那份真心的敬仰之外还略带了一丝同情,面对沉稳老辣又具备战斗经验和战略头脑的德意志大军,土耳其人居然只剩下了十几条枪来勉强凑出作战部队。可事实再次让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太可怕了,他们居然死死得摁住了德国人强壮的身躯,居然一度让德国人连翻身的机会都难以觅到!射门20比9!射正11比3!角球8比2!“杀一个够本,再干一个就赚了!”也许真的是这种抗争信念让他们的忘却了受伤的躯体,舍得一身寡,斗性大发的他们再次震惊我们的灵魂,垮不掉拆不散的铁打的部队,他们诠释的是一种充满特质的“足球魂”!

    德国人其实很离不开土耳其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造着“经济奇迹”的德国极缺劳动力从而开始向土耳其招募劳力。土耳其全国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壮劳力蜂拥到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他们向往着到德国去挣大钱。1961年有6800名土耳其工人乘“专列”首先到达慕尼黑,再从那里由德国各工厂挑选后分别去往不同的德国城市。40多年过去了,第一批去德打工的土耳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第四代传人已经诞生。现在,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有300万,其中六分之一已取得德国国籍。这有点像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土耳其人帮助德国人进行着国家的建设,他们的劳动付出和精神承受力也是超符合的,他们也面临着排挤、歧视、失业的痛苦,土耳其高考不知道有没有出过《他们》这样的作文题,估计也会有人写的动情动理拿个满分。而今天在足球场上,明显是土耳其打工仔对老板的阶级反抗、带着浓重的无产阶级大无畏味道。

    比赛的最后20分钟浓缩了两个民族之间“性情和种气”的斗法,你的坚韧激发了我的坚韧、你的强悍激发了我的强悍、你的生就是我的死、我想生就必须致你死!何等高深莫测的“民族竞争”,欧足联倡导反种族歧视的真正含义被这场比赛彰显无疑:没有落后的民族、没有可歧视的民族,而足球也给了一个真正公平的平台,让民族间的血液比拼变得“合情合法”。

    比赛过程中我跟朋友在MSN上开玩笑:一旦土耳其杀进决赛,那么请对方领事馆赶快向中国政府求援,查阅汉代史料,特别是霍去病将军在“抗匈”历史上的光荣事迹和经典战例,这有助于遏制“草原蛮族气质”的土耳其在作战中的气焰和杀性,虽然土耳其人的祖先是突厥的一支,但他们身上明显的“草原游牧”特质和匈奴人是相通的。看得出,其实德国人很忌惮土耳其此种带着明显民族烙印的作战方式,他们的日耳曼老祖宗深受匈奴闪电袭击之害,但是后来,据说聪明善战的日耳曼人把对匈奴人的可怕回忆变成了吸取战争经验的教材,于是孕育了后世德意志军队闪击战和逆境战的几乎不败神话。而在足球世界里,日耳曼民族才是真正让人闻风丧胆的“不死军”——1954年世界杯决赛0:2落后翻盘匈牙利夺冠、1970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0:2落后翻盘英格兰晋级、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加时赛1:3落后翻盘法国成功挺进决赛、1974年世界杯决赛翻了荷兰、1996年欧锦赛决赛翻了捷克······谁才是真正的逆转王?足球世界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鼻祖要数日尔曼人,当2008年翻盘成性的土耳其铁骑行进到日耳曼人面前的时候,奇迹终究没有再度发生,尽管它差一点又要发生······

    土耳其用一个闪亮的大招手向我们告了别,这样的告别没有太大的悲伤、也没有汹涌的眼泪,他们俨然折服众人于血海大潮之中,无需遗憾······我突然想到了一件文物:杜威家里那件伊尔汗的17号球衣是不是应该有所升值,6年后,土耳其没有帅哥,却散发着迷人的“帅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