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足球让你无所顾及的疯狂和全情迸发的投入,你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那时的足球是燃烧青春的火炬;三十岁,足球让你可以暂时摆脱精神的压力和客观的束缚,你得到的是瞬间的释放,那时的足球是解放心绪的工具;四十岁,足球让你在沉闷的生活与纷繁的琐事中找到了些许慰藉,你得到的是零星的心理按摩,那时的足球只是可怜的“餐具”······
每个人,每个从小就迷球的球迷大多数拥有这个过程,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了快乐、痴狂、释放、慰藉这些虚无缥缈的软需求之外,其实热爱足球到一定阶段的人,总会想着向“足球”索取些什么,有些人想到了买买足彩向老天爷祈福运势的来临、有些人想到买下赛事版权搞收费电视向老百姓们询问消费的态度、有些人想到买下一支球队向公民们传递自己的声名与作为······所以,足球是个奇妙的玩意儿,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台,那么足球是你生命平台上的一出戏,随着你的颠沛与沉浮,它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悲喜剧;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角色,那么足球又将是你表现自我的舞台,它容纳着你的喜怒哀乐和心理曲折,它让你变的鲜活而又有滋有味。
我很幸运,因为我很自然的从足球中得到了回报,这是我的工作、我靠着足球吃饭、靠着“看足球拿工资”养活我自己,唯一和其他看球的人不同的是:手上多了个说话的筒。这碗饭不好吃,就像我开头写的:我说的话,要让二十岁的人感到激动、让三十岁的人感到释放、让四十岁的人得到安慰,很难!!所以我一直同情工作在足球中的人,球员、教练、投资人、记者、做足球电视的、编足球报刊的······因为无法判断、无从认清你的对象是一个将足球当成角色还是平台的人?
把此文献给6月2日《周·申花》的开刊,希望每个热爱申花和关注申花的人都能有所共鸣:“申花”是一个社会平台,是商业、文化、历史、城市文明的象征,但申花本身又是一个社会角色,在多元的社会舞台上申花的魅力需要用“生、旦、净、末、丑”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每个申花人、每件申花事都是一个“点”;贯穿整年的联赛就是一条“线”;可以使“申花”生动而充满情趣的反映角色特征的舞台就是一个“面”,《申花周刊》是一个电视的“面”、《周·申花》又是另一个图文的“面”,由“点线面”组合的“立体申花”已初具规模,先做一个饱满的社会角色、再成为一个体现万象、传递气息的优质平台,真正的城市足球文化,有点眉目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