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一段青春回忆,广播人的经历今生难忘

(2007-01-29 23:03:25)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随笔
    身为一个电视主持人,还经常要客串广播节目,每次走进广播大厦都有别样的情感在外渗,每一次回到虹桥路的那幢大楼都能勾起无数少时的回忆,因为这里是我的起点,这里曾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幻想的青年开始施展身手小练拳脚的舞台,一个穷酸不懂事的大学生曾经把这里当作眺望未来的窗口、把这里当作实现梦想的温床:17楼那个曾经充满童趣的乐园般的办公室、3楼那个每个周末都留下我的足迹并充满睿智和远大抱负的直播间,还有,那个曾经火红一时的女主播、后来挑起少儿频率重担的总监,被我视做人生第一位“领导”的人:陈濛。
     1998年的年底,我开始了成为了一个广播主持人,每个周末拥有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那不是工作,开始是受罪、后来变成习惯、再后来成为了乐趣,我的节目叫《体育午餐》、播音名叫做“阿亮”,两年后,我结识了不少喜欢体育的听友,这是真正幸福的时光,白手起家,有了属于自己的节目,一个未经大世面的年轻人由此兴奋和轻狂一下是理所当然的。至今,我仍然保留了大量当时的节目录带,一盘盘TDK的卡带都是我的心血啊!
     2000年的11月,我有机会到当时的上海电视台体育部实习,我必须做出选择,如果走入了电视台的大门,我是不可能抽出时间兼顾广播方面的实习工作的,最终,我决定离开培养了我两年零一个月的东广少儿频率,离开我当时的节目《体育午餐》,离开那个对我疼爱有加的女总监陈濛,离开前,我闯了个祸,在当年的11月18日自说自话的制作了一期告别节目,被东广的监听领导发现。这是一个不小的祸啊,根据有关规定我会受到一定的处罚,可是,"聪明"的我在之前已经办理完毕了所有结束实习工作的手续,他们想处罚我已经根本无从下手了,可是,总监陈濛却要承受巨大的领导压力,于是,临行前,我给陈濛老师写了一封信,至今我仍然保留着,算不上认错吧,只是一次在不愿见面的前提下做出的诚挚的告别。今天,我把这封信拿出来看看,6年前的那次告别,原来是我在尝试着写一次情感式的“辞职报告”。
 

敬爱的陈老师:

            您好!

    在正式落笔之前,我浪费了不少睡眠时间和纸张,因为我实在无法起头,想来想去还使用一句最通俗的“五讲四美语”来开头——对不起!

请接受我真诚的抱歉,不管是作为老师、作为领导或是作为朋友,我都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这一份发自内心的道歉。

    说实在的,我喜欢少儿部的工作氛围,也喜欢您的工作方式,更喜欢我自己的《体育午餐》。每一次的台务会,我们的会场总能笑声连连、调侃不断;我几乎没有直面您愤怒的脸庞,您的笑容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听众们对我的节目很支持,您也给了我更为宽松的发挥空间。听众都说我的节目活、敢说敢讲敢抨击——力量虽不是来源于您,但没有您的照应,也许我早出事儿了。也有同事戏言:我的节目之所以没出事儿,是因为该让“阿亮”出事儿的人都没有听节目,······这是我的第一声道歉——我在讲、在骂的时候没有顾及到您的位置、您的难为之处。“只图个人痛快,不顾她人安危”——这是我今后媒体工作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我在少儿部工作中所得到的教训。

孙祖平老师(当时我们学校电视系的系主任)“教育”了我,也许他是开玩笑,但我却深有感触,他说:“别人在你还是雏鹰的时候给了你一个温暖的巢,而你翅膀长硬了便一飞了之······”,话虽不长,却很有“杀伤力”。我还记得刚刚踏入直播间第一次独立直播时那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态势;还记得您曾经专门在台务会上听评我的节目,让大家只说坏话不说好话;还记得开播颁奖礼上您对我的一番肯定······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在不断的成长,所有这一切都象是“鸟巢”中的温暖,让我这样一个“毛头小主持”渐渐成熟起来。我不敢说现在很成熟,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比起“推CD手发抖”那会儿,应该算是一个飞跃了。

在少儿部的这段时间,我自认为工作是很努力的,真的很努力——但从“努力”中我又发现了第二声要对您的抱歉,我的“努力”全为“自己”,为了自己能得到锻炼、为了自己能茁壮成才;为了能让自己渡过“语言关”、“反应关”、“技术关”。但我却从来没有为频率的整体形象考虑过,这就是您经常督促我们的“成人化倾向要不得”。说实话,我的节目非常成人化,“成人”到“少儿根本听不动”的地步。我很内疚,我本人的确是得到锻炼了,但却拖了频率的后腿,真实对不起!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我并不是说少儿部是低处,但是“电视台”的确是高处,我倒是不同意“人往高出走”的说法,我觉得人应该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作为一个“电视系”的学生,搞电视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理想,我认为我的能力可以胜任电视工作,而广播节目似乎对我有约束,我希望陈老师能够理解我。

我知道我走得突然,但“机会”也确实来的“突然”,不由得我多做考虑,真的,我很舍不得我的节目、舍不得您和这个充满欢乐的“儿童乐园”,但是我觉得:一个人不懂得放弃就永远不会丰收,我的经历有限、精力有限、体力有限,实在不愿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何况我清楚的记得您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时,是应该选择放弃什么的时候了······

老师,有几句话我憋了好久了,您就允许我说了吧:“少儿频率”是一种尝试,但我个人认为,要纯粹用“少儿”的名义搞起一个“频率”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所以我们不仅仅在“广告战”中至今偶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吓走了不少听众。我记得我对一个朋友讲过:“广播媒体是需要传输后的反馈的,但要想让“少儿”通过广播媒体来反馈信息是相当困难的,他们的认识、他们的认知不足以达到,这就让制作者感到很痛苦、很无助。”——这话我没有公开讲过,也没有对您讲过,但既然我身不在其中了,也可以毫无顾虑的敬上一言——在名称上,改“少儿”为“学生”是最好的选择;或者退其次,吸收若干成人栏目、保留类似“特级教师”之类的节目,开设“生活频率”也不失为有利之举。但是,名字只是一个招牌,关键还是“节目”,我建议增加“新闻性强的节目”、减少“过渡性节目”——这是一个频率初级阶段的必须!

老师,包括王云在内的很多老师都认为您是一个经营高手,这方面我却没有体会到。在上海的大环境中,不投入市场运作、不能在市场上立足,纯粹搞专业是没有出路的——陈老师,抓紧啊!

以上都是我的真心话,因为我爱您们,我不管想的和说的对不对,反正一吐为快。请您千万不要因为我的冒失之言而生气,千万别!

我走了,一步三回头——

                  我会记得,记得有一个领导的工作方式很开明!

                  我会记得,记得有一个老师的教育很严厉!

                  我会记得,记得有一个朋友的笑容很美丽!

                  ······

再一次,感谢您、感谢大家,对不起您,对不起大家······再见了······

 

                                      周亮 2000.11.22

 

      6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儿频率也早就不复存在了吧,可是,这段青春飞扬的记忆我永远无法忘怀,在广播打工那两年,我知道了自己的分量、明白了自己的能量,谢谢那时的一切,那是我生命中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