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随笔 |
敬爱的陈老师:
请接受我真诚的抱歉,不管是作为老师、作为领导或是作为朋友,我都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这一份发自内心的道歉。
孙祖平老师(当时我们学校电视系的系主任)“教育”了我,也许他是开玩笑,但我却深有感触,他说:“别人在你还是雏鹰的时候给了你一个温暖的巢,而你翅膀长硬了便一飞了之······”,话虽不长,却很有“杀伤力”。我还记得刚刚踏入直播间第一次独立直播时那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态势;还记得您曾经专门在台务会上听评我的节目,让大家只说坏话不说好话;还记得开播颁奖礼上您对我的一番肯定······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在不断的成长,所有这一切都象是“鸟巢”中的温暖,让我这样一个“毛头小主持”渐渐成熟起来。我不敢说现在很成熟,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比起“推CD手发抖”那会儿,应该算是一个飞跃了。
在少儿部的这段时间,我自认为工作是很努力的,真的很努力——但从“努力”中我又发现了第二声要对您的抱歉,我的“努力”全为“自己”,为了自己能得到锻炼、为了自己能茁壮成才;为了能让自己渡过“语言关”、“反应关”、“技术关”。但我却从来没有为频率的整体形象考虑过,这就是您经常督促我们的“成人化倾向要不得”。说实话,我的节目非常成人化,“成人”到“少儿根本听不动”的地步。我很内疚,我本人的确是得到锻炼了,但却拖了频率的后腿,真实对不起!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我并不是说少儿部是低处,但是“电视台”的确是高处,我倒是不同意“人往高出走”的说法,我觉得人应该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作为一个“电视系”的学生,搞电视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理想,我认为我的能力可以胜任电视工作,而广播节目似乎对我有约束,我希望陈老师能够理解我。
我知道我走得突然,但“机会”也确实来的“突然”,不由得我多做考虑,真的,我很舍不得我的节目、舍不得您和这个充满欢乐的“儿童乐园”,但是我觉得:一个人不懂得放弃就永远不会丰收,我的经历有限、精力有限、体力有限,实在不愿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何况我清楚的记得您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时,是应该选择放弃什么的时候了······
陈老师,有几句话我憋了好久了,您就允许我说了吧:“少儿频率”是一种尝试,但我个人认为,要纯粹用“少儿”的名义搞起一个“频率”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所以我们不仅仅在“广告战”中至今偶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吓走了不少听众。我记得我对一个朋友讲过:“广播媒体是需要传输后的反馈的,但要想让“少儿”通过广播媒体来反馈信息是相当困难的,他们的认识、他们的认知不足以达到,这就让制作者感到很痛苦、很无助。”——这话我没有公开讲过,也没有对您讲过,但既然我身不在其中了,也可以毫无顾虑的敬上一言——在名称上,改“少儿”为“学生”是最好的选择;或者退其次,吸收若干成人栏目、保留类似“特级教师”之类的节目,开设“生活频率”也不失为有利之举。但是,名字只是一个招牌,关键还是“节目”,我建议增加“新闻性强的节目”、减少“过渡性节目”——这是一个频率初级阶段的必须!
陈老师,包括王云在内的很多老师都认为您是一个经营高手,这方面我却没有体会到。在上海的大环境中,不投入市场运作、不能在市场上立足,纯粹搞专业是没有出路的——陈老师,抓紧啊!
以上都是我的真心话,因为我爱您们,我不管想的和说的对不对,反正一吐为快。请您千万不要因为我的冒失之言而生气,千万别!
我走了,一步三回头——
再一次,感谢您、感谢大家,对不起您,对不起大家······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