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试题汇编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标签:
教育中考试题 |
分类: 语文家园 |
2015年中考试题汇编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5·北京卷】
(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5—17题。(共8分)
【材料一】
口达6000万。根据需要,后期将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减少地下水开采,使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缓解。随着受水区水资
源生态的改善,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将逐步消除,从而为这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http://s2/mw690/001nwaX1gy6ZDsXwZot51&690【材料二】
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
质。
15.
从【材料一】和【材料
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
16. 请你根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2分)
17.
下列三个选项,属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甲】南水北调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乙】南水北调工程未来将产生更好效益
【丙】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
(一)阅读下面两材料,完成15-17题(共8分)
15.(2分)【答案】①处应填滋润②处应填回补【解析】纯语感
16.(2分)【答案】①中线一期输送距离长,全长1277公里②中线一期流经范围广,沿线经过丹江口、南阳、平顶山、许吕、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15个大中城市
【解析】依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国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应该仔细同[观察材料中的图(图的标题: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示意图;图例;图中的文字信息);共次,根据图中的信息,阅读【材料一】,筛选跟图中相关的信息“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多个大中城市”;最后,分条进行说明。
17.(4分)【答案】【乙】
【解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首先观察三个选项,提取三个选项的关键点:【甲】经济效益【乙】未来效益【丙】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材料一】提及了南水北调的“经济效益”;【材料二】整体都在说南水北调动地北京城市供水、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的净化等,没有提及“经济效益”因此排除【甲】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根据需要,后期半进一眯扩大调水规模”“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由此可见南水北效益还未全部提前实现,所以排除【丙】,答案为【乙】
【2015·浙江省绍兴卷】
(一)(12分)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调查数据】
http://s8/mw690/001nwaX1gy6ZDt0Wm0v47&690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
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根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各方声音】
【新闻现场】
12.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3分)
13.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3分)
答:
1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3分)
答:
15.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3分)
(一)(12分)12.(3分)A13.(3分)①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②使人静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③发展特长,培养自信;④传承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14.(3分)①书法实用性不强,许多人对学习书法缺乏积极性;②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③中小学学习压力大,书法学习时间无法保证。15.(3分)①要求老师在书法教学中多鼓励学生;②营造有利于书法教育的环境氛围;(答“将名家书法、学生优秀作品上墙,增强文化氛围”等亦可)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具体答出开展诸如“参观”“评比”“展览”等活动亦可)。
【2015·浙江省嘉兴、舟山卷】
(二)新闻阅读(12分)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
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
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来源:学科网]
9.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2分)
答:
11.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
12.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
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3分)
答:
【答案】
9.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A项:“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概括主要内容。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表明了作者的观点。B:探访部分告诉“车窗抛物”带来的麻烦。D:插图意在呼吁不要“车窗抛物”。【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引出“车窗抛物,这一话题。【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等,其作用一般是:1.激发读者的兴趣。2.、引出话题。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即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新闻中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而本文发表时间是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经过是真实的,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新闻中还列举了一些真
实的案例。三是新闻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解析】试题分析:时效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就是及时,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就是由于是刚刚发生的。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而本文发表时间是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不能虚构,经过采访,真实案例等表明真实性,这是新闻的灵魂。【考点定位】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①人们对“车窗抛物”这种陋习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车窗抛物.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陋习,还具有危害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②一部分人的文明素养不高,心存侥幸,知法犯法,③现有法律或条例处罚力度较轻。【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阅读文段,筛选出原因即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5·浙江省金华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10题。
(11分)
运动——无价良药
【健康调查】
材料一: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过去只有王公贵族才易得的痛风、糖尿病等富贵病。据英国糖尿病协会报告,1935年全球有20亿人口,糖尿病患者有1500多万,而现在人口增加了2.5倍,但糖尿病患者却足足增加了10多倍。
材料二:一个名为“运动就是良药”的研究项目发现,如果人们进行适量的运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可以预防50%的乳腺癌以及60%的大肠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我们自己才是身体最好的医生,运动这剂无价良药我们随时可以服用。但是,现状并不乐观。目前,全球每年有近500万人死于运动缺乏,这一数据还在逐年增加。
材料三:美国一项基于54000人的死亡风险因素调查
图2
http://s16/mw690/001nwaX1gy6ZDtlW5JB3f&690可能导致的死亡率(%)
【健康咨询】
某社区医生一天的健康咨询记录:
1.方××,男,13岁,初一学生;身高1.60米
,体重163斤,食欲旺盛,走路易气喘,时常提不起精神。
诊断:过度饮食、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
建议:适当控制饮食,每天坚持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如跑步、打球、骑自行车等,每次最好运动45﹋60分钟,通过出汗来消耗身体热量,排出毒素,减轻体重。
2.李××,女, 15岁,初三学生;脸色蜡黄,消瘦,食欲不振。
诊断:学习紧张、久坐不动引起的消化不良,慢性肠胃炎。
建议:利用零散的时间运动,如课间做一做蹲立的动作或者跳绳、爬楼梯等,还可以骑自行车上下学,以积少成多的运动方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增加摄入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3.徐××,男,62岁,退休工人;近期吃得多,喝得多,尿频,易疲乏无力,体重有所下降。
诊断:疑似糖尿病早期症状。
建议:(1)需到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2)加强运动,如慢跑、打太极等,在身体无不适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逐步提高运动强度;运动时尽量不要空腹,最好饭后1小时进行。
……[来源:学.科.网]
【健康知识】
●当我们运动时,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冲洗血管壁,使原本处于收缩状态的小血管舒张以减少阻力,增加血流量,有利于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沉着,把机体深处的代谢废物最大限度地排出体外,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经常运动对慢性心血管病、肠胃病、糖尿病等都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会产生一种叫作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调节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有些疾病甚至不需要服用药物直接可以通过运动收到疗效,如不少轻度糖尿病患者只需坚持体育运动并注意饮食控制即可康复。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运动的瘦子比常运动的胖子,患上慢性心血管病、肠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可能更大。
B.运动时出汗不仅可以排毒,还可以消耗热量,燃烧多余脂肪,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C.运动后,人往往会增进食欲,从而增加摄入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增加体重。
D.运动后会出现肌肉疼痛、关节不适等症状,休息一两天后会自行消失。
8.围绕文本主题,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从图2中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0字)(2分)[来源:Z&xx&k.Com]
9.阅读【健康咨询】和【健康知识】,有条理地说说为什么运动是无价良药?(3分)
10.班主任陈老师工作很忙,平时很少运动,体质不太好,最近老是感冒,医生建议她加强运动。她制定了第一个星期的运动方案,这个方案还有不够科学的地方,请你帮助陈老师提出修改建议。(3分)
时间 |
周一至周五 |
周六 |
周日 |
运动项目 |
每天步行 15分钟 |
跑步1小时、打羽毛球30分钟 |
打羽毛球 1小时 |
时间安排 |
上下班途中 |
晚饭后40分钟后 |
早饭前 |
修改建议:(1)
(2)
(3)
(一)(11分)7.(3分)D 8.(2分)静态生活方式是最大的死亡风险因素。(或静态生活方式是危害健康的最大因素、静态生活方式最容易导致死亡。)
9.(3分)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运动消耗能量,增进食欲,增加摄入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运动使人愉悦,调节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运动对某些疾病还有直接的疗效。(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给满分)
10.(3分)(1)周一至周五应增加运动量。(2)周六应减少运动量,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3)周日打羽毛球的时间最好调整到早饭后1小时之后。(4)周六、周日最好不要连续打打羽毛球。(每条建议1分,写出三条即给满分)
【2015·浙江省衢州卷】
(二)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寓言故事
背景资料:近日,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者写道:“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慢慢适应逐步加热的水温,直到最后被烫死。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麻痹思想侵蚀。但今天我真的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舍远,你只需要负责求近。
⑤这个世界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真理,更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寓言。如果一个寓言能“
普渡”所有人,那岂不成了一种众人精神上的迷信?
(选自《话口技》,有删改)
9.关于“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寓言故事”的讨论由什么帖子引发的?请简要概括。
答:
10.下列能直接反驳文中画线句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B.不去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青蛙实验告诉我们求证的重要性。
C.人不能死于盲从,但也没有必要怀疑一切,否则会误入歧途。
11.“正方”材料第 ②段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之处,请分析其作用。
答:
12.文中正反两观点,你赞同哪一方?请结合寓言故事(选文内外都可)阐述理由。
答:
9.青蛙会被慢慢加热的水烫死的这个寓言欺骗了我。
10.B
11.运用反语、反问,嘲讽了那些怀疑一切寓言故事,想通过实践寻找现实根基的愚蠢行为。
12.示例:我赞同正方观点,因为寓言故事的本身不需要去怀疑,需要怀疑
的是人们读寓言的心态。例如学习“夸父追日”的重点不在于关注他的结局,而应关注的是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和意志。
示例2:我赞同反方观点,因为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寓言,我们不应该盲从。青蛙的寓言故事通过实验证明就
是不可信的,所以相信寓言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迷信。
【2015·浙江省义乌卷】
(二)(11分)
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
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根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各方声音】
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新闻现场】
10.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2分)
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11.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3分)
答:
1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3分)
答:
13.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3分)
答:
【答案】lO.(2分)A【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为信息梳理题。抓住各项表述的信息要点,搜寻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的信息,尤其要注意修饰限定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一一比较,判断正误。A错,文中是说“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可”表示不是硬性的规定,与A项表述的“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修选课“意思不同。【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3分)①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⑦使人静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③发展特长,培养自信;④传承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材料“各方声音”,了解书法家和有关部门人员关于书法的评论内容,抓住他们所说的话,从中摘引关键词句,从培养人的气质修养和作为休息的手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及传承文化等方面一一概括。【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压力大,书法学习时间无法保证。(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精选案例”“各方声音”两则材料,根据“依帆”和网友所说的话,摘取关键语句,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教育状况、学生学习实情两方面来说明书法学习存在的不利因素。【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3分)①要求老师在书法教学中多鼓励学生;②营造有利于书法教育的环境氛围;(答“将名家书法、学生优秀作品上墙,增强文化氛围”等亦可)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具体答出开展诸如“参观”“评比”“展览”等活动亦可)(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第二题第三题的解答,根据有关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从如何让学生了解书法学习的好兴趣处培养学生兴趣、学校如何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力量以及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方面来提出节实可行的建议。【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