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一)
(2012-05-16 18:05:27)
标签:
校园教育 |
分类: 语文家园 |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
这首诗采用了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
2.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答:
(2)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2分)
答:
(2) 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
(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
答案:(1)(2分)“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1分、任意两词2分)(2)(4分)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3) (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4)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意思相同,亦可给分。)(5)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1分)。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1分)。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1分)。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1分)。(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答:
(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答:
答: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á ):闯进门来。闼,小门。
答: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1)庭前优美的自然风景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23首。 ②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答:
答案: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内容4分,手法2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答: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5)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6)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11.古诗鉴赏。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①外弟:表弟。②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③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答:
答案:(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2)全诗采用白描手法;(3)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表述上可有差异,但必须紧扣以上三点)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
(4)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示例:答案:⑴(4分)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2分)侧(2分)
⑵(2分)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3)俞伯牙和钟子期
1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南宋·辛弃疾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答: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 。(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唐·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请根据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答:
(3)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
答案要点:(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
答案要点:(1)孤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唐·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答:
19.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
2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2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答:
22.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 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
(3)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
2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4)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答:(1)a(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4)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
(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1)白玉条(2)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3)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4)“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5)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2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
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
答:
答案示例:(1)拟人、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