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电影《赤壁》,吴宇森拍摄的。
电影情节及其简单,好像还属于下集待续那种。只不过场面声势浩大,画面唯美,加上梁朝伟、林志玲、张丰毅等大腕的加盟,洒落些男女纠缠的镜头作为加料。
比起电影的噱头,三国--赤壁,却是真真实实的浩荡历史。
我是女人,小时候的女孩子是不太喜欢历史小说的,倒是成年以后反而对历史有了些许的兴趣。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是正版史书。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是在晋灭东吴结束了三国之后,所以尊魏为正统。官修史书的逻辑,它总是重成败兴亡,重功劳战绩。
《三国演义》是民间版的历史。民间叙述总弥漫着另一种观念,它更尊道德价值,崇个人传奇。在《三国演义》中,诸多被陈寿弃之不用而被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以注文增补的情节被大量采用。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的故事与生活意义和价值相关,朝代更迭是历史的常态,而人生百态会生生不息,所以人的故事中展示的情态有更持久的解读空间,民间叙事似乎可以借此展开寻找生活智慧的过程。在这个流传久远的解读中,依托刘、关、张之间亦兄弟亦君臣的忠与义,蜀国有了正统之位,汉室之后的名头为之提供了一个符合官方逻辑的支持。
曹操是一代枭雄,也有感性的一面,《三国演义》中把他丑化了。真实的曹操外形不好看,个子也不高,有一些自卑感,不信任别人。他也有感情和才情,他念诗,有梦想,想摘月亮,却永远够不到。他也很尊重人才,但又摆脱不了内心的不安全感。他孤独,不像周瑜那么重友情。
读三国,特别喜欢“赤壁”这段,曹操以80万大军进攻一个小小的吴国,结果输了。各路英雄像周瑜、诸葛亮等都联合起来,靠以弱胜强的斗志,打赢这场战争,这里面隐藏了很深的意义。人数这么少能打赢,靠的是团结的力量,这个团结力量一向是我向往也厚望的,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份关爱、和谐,才能对抗强大,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机会。
读《三国演义》,我崇拜的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赵子龙救阿斗的忠义精神;以及诸葛亮的计谋、风骨。除了英雄人物以外,我更向往那个年代,那时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史实,后来对“三国”里那份情义的表达、那份气盖山河的气魄也很向往。
《三国志》里描述的周瑜是很潇洒、心胸很广、很有亮度的一个人,不仅有音乐才情,他还关爱部下,从未想过害诸葛亮;诸葛亮刚刚出道,满怀理想,很有亲和力、活活泼泼的一个年轻人。他本来是个乡下人,却有高度的智慧,他的智慧用在做人做事方面,不是摇摇扇子想计谋。
看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之后,觉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不真实的地方。“赤壁”里没有借箭,草船借箭原本是孙权故事;我也不相信黄盖叫周瑜打他五十大板,还能见曹操,打他五板可能就死了,太夸张就有失真实。而且,《三国演义》很神话,强调个人英雄,我从不迷信,我崇拜的是实实在在的英雄。
即便是历史,也有人让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刘备的大将赵子龙,为救刘备的独子--尚在襁褓之中的阿斗,七进七出,过五关斩六将,差点有去无回。
可惜,救回来的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实在不堪。我们后世之人们口中常说的“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他了。
所以,有些事,初衷是无可厚非的,结果却不尽人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