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好斗到沉默需要多久
(2024-09-20 13:01:05)
标签:
散文 |
一个人从好斗到沉默需要多久
《庄子》达生篇,讲了驯养斗鸡的故事,成语“呆若木鸡”也是出自这里。生活中,我们认为呆若木鸡的人,是很蠢笨的;然而,事实刚好相反,《庄子》中斗鸡变成“呆若木鸡”的状态,才是最厉害的斗鸡。
《庄子》中说,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周宣王每隔10天就问一次,斗鸡驯好没有?纪渻子连着3次,都说不行;等到第40天,周宣王第4次问,他才说驯好了,斗鸡现在看起来呆若木鸡,别的鸡看到它就害怕得掉头跑。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过半生才知道,侃侃而谈是表象,默默无言才是人生常态。”年轻的时候,总想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告诉全世界,渴望被认同、希望被理解。
《道德经》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随着岁月的积淀,才发现,成长始于沉默,而学会如何沉默,才是强大的开始。
笑而不语,是一种成长。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口若悬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炫耀的机会,或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炫耀总会有碰壁的时候,正所谓老子讲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思想家。有一次他乘船远行,同船有一位书生,一路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贝原益轩始终一言不发,静静倾听,既不打断、也不批评,甚至还不时还点头表示赞同。不久,船靠岸了,按照惯例,船客临别时要通报自己的姓名。书生这时才知道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一代大学问家。书生忸怩地为自己的班门弄斧向贝原益轩道歉,而贝原益轩也不过是笑着拍拍这位书生的肩膀。笑而不语的沉默,是褪去年少轻狂之后,内敛于心的睿智、从容有度的成长。
正如百源先生邵雍曾说:“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既不高调于众,也不炫耀自己的成绩,成长,就是在沉默里进步与爆发。笑而不语,方显“知”的境界。看透不言、看淡不语,你的气度与洒脱自在沉默里。痛而不言,是一种历练。
蔡康永曾坦诚自己不止一次地崩溃,甚至在录制《奇葩说》节目中嚎啕大哭。但他发现,好像别人在自己崩溃的时候做不了什么,也帮不了自己。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崩溃的那一刻,只有自己最清楚。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里讲:“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不怪任何人,这个世界上本来如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崩溃、你的伤痛、以及那些天大的委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其实只是一个故事。来自家人、朋友的安慰“你要加油、坚强点”,虽然真心温暖,可是你的深夜痛哭、你的辗转反侧、你的苦痛交织,其他人都看不到,甚至激不起什么情绪的涟漪。
别人能够看到的只有结果,剩下的唯有自己独自熬过这个过程。难走的路、难跨的沟,大张旗鼓地宣传人间不易,到头来依然逃不过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跨。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叫苦,就有人为你负重;更不会因为你怕疼,就对你手下留情。你说得越多越难过,你越难过越想说,到头来,只会再也走不出无穷尽地悲苦。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不需要把伤疤一次又一次地撕开给别人看,而是学着钝化自己的情绪,将心思投注于那一二分如意,活得更加通透。正如孔子曾评价颜回一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藏起伤痛、咽下委屈,要记住:小孩子才会到处诉苦,成年人得学会自己扛。多年以后,我们都会感谢当时那个痛而不言、苦而不语的自己。因为正是这种不言说的沉默,才是历练滚烫人生的智慧与勇气。
强大,从沉默开始。子禽问老师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说:“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的回答,着实精妙。话说得多不多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时机分寸,说得话有没有价值。
沉默,远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韩非子·喻老》里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庄王刚管理朝政时沉迷酒色,三年不理朝政。肱骨大臣伍参伤心不已,眼看着国将不国,于是向楚庄王讲了一个谜语:有一只五色大鸟落在楚国的高阜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请大王猜猜看,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半年后,楚庄王一番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罢淫乐、立贤妻、杀奸佞、提能人,最终打败齐国、战胜晋军,完成楚国称霸的大业。成语“一鸣惊人”便来源于此。楚庄王年少即位,内忧外患,即便他再想飞的更高更远,也不得不蛰伏下来,蓄积力量、谋定而后动。他的沉默是积淀,是时机到来时的厚积薄发。正如黎明前的沉寂,是为了拂晓时朝阳的冉冉升起在做力量的蓄积。
在生活中,“键盘侠”和“打嘴炮”的人比比皆是,默默苦干、厚积薄发的人少。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沉默寡言一些吧,为人别太过高调,就默默地努力,在低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尼采曾言: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沉默,不是对世事妥协、对命运怯懦,是要学着豁达面对人生起伏,笑而不语、痛而不言。沉默,远不是浅显的无话,而是要在沉默中,忍受孤独、默默积淀,蓄势待发。沉默的力量,是面对质疑时有力的回击,是面对困苦时无语的刚毅,更是能让自己远离世间纷扰,专注于思索与酝酿。往后余生,不抱怨,不争论,不炫耀,不讨好。在沉默中,厚积薄发,成熟强大。
年轻的时候,我没读懂《庄子》和斗鸡的故事,人到中年,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突然觉悟,原来庄子是用斗鸡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一个人从好斗,变得沉默,才是真正强大的迹象。
戒掉傲气,有才而不恃,才能沉淀实力。纪渻子驯养斗鸡第10天,周宣王问行了没有,纪渻子说不行,斗鸡现在还很意气骄傲。
好斗的人,骄傲自恃,像斗鸡一样。与别人斗,是寻求认同感;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同,就和别人斗一斗,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是人的本能。一个人好斗,是本能;戒掉“好斗”,才是本事。
曾国藩说:“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有才之人,多有傲气和傲骨,如果不自我控制,就会变成骄傲。骄傲使人自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最终会败事。《易经》中也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天道的规律是,盈必招损,谦则受益。盈满者得祸,谦损者得福。人只有戒掉骄傲,戒掉自以为是,才能沉淀实力,成就大事。
培养定力,持续专注,不被外界干扰。纪渻子驯养斗鸡第20天,周宣王问行了没有,纪渻子说不行,斗鸡现在听到鸡的声音就叫,看见鸡的影子就跳。人通过五官六意,和外界连接,我们接收到外界信息的同时,也被外界的信息干扰。老子描述这种现象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普通人放纵自己的感官,不由自主沉浸其中,就像斗鸡一样,听到别的鸡叫,看到别的鸡影子,都会有反应。
人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心里也会受到一定的刺激,有时候是喜欢,有时候是愤怒,有时候是嫉妒,有时候是心里不平衡。放纵情绪,沉迷物质,是消耗,自控才能定。培养定力,和物打交道,却不着物,才能不被外界干扰,得到心定。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心不执着在任何一个地方,才能得到自由灵动。人的精神气,是有限的,如果事事都沾上,事事都上心,注意力就无法集中。成大事之人,必须要专注,集中精力,才能全力以赴做自己的事。
变得沉默,随机而动,才是真正的强大。纪渻子驯养斗鸡第30天,周宣王问行了没有,纪渻子说不行,斗鸡现在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等到第40天,周宣王问行了没有,纪渻子终于说行了。他说,“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驯养斗鸡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去其傲气,挫其锐气,使之德全。德全的鸡,看起来呆若木鸡,别的鸡打鸣,它也无动于衷,这个时候,才是最厉害的,别的鸡看见它,掉头就跑,不敢和它应战。
人也一样,真正厉害的人,是深藏不露的。到达这个境界的人,去掉了锐气,戒掉了傲气,定力稳稳,具有十足的自控力,是德全之人。看起来沉默无争,其实最是强大。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就是这个道理。道理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很少。唯有在行动上实践,知识才有价值,虚心不自满,精益求精,人生才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