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吗
(2024-07-30 08:10:36)
标签:
散文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骗过了司马懿吗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影响力之深远实在令人咋舌,有多少人只知道《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三国志》。这种演义的影响力远超史书而且还被人当做真实历史的例子实在不多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被诸葛亮所折服,说诸葛孔明的事迹人尽皆知,一点也不为过,这个人已经逐渐被推上了神坛,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诸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七擒七纵、初出茅庐、鞠躬尽瘁、淡泊明志等等,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诸葛亮的空城计。我一直在想,司马懿是真的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骗,还是另有考虑?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因为用人不明,错用了志大才疏的弟子马谡,结果街亭失守,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还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在撤退途中,当诸葛亮把帐下大将都派发出去之后,他独自带着五千人来到一个叫西城的地方搬运粮草。结果就出事了,司马懿忽然神兵天降,带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一个大将也没有,五千军兵也又分出一半去运粮了。
怎么办呢?被称为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亮一点也不惊呼,一句山人自有妙计就让部下军心大定,那时候的蜀军对自家的诸葛丞相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只要孔明在,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这时候同样如此,诸葛亮把全城的百姓疏散,让少数老兵扮作百姓在城门前淡定地打扫卫生,自己则带着两个琴童端坐城头,焚香抚琴,口中还念念有词唱着小曲。结果带领大军前来的司马懿看到之后心生疑虑,踌躇不定,最终引兵撤退,诸葛亮安然无恙,全身而退。
虽然这是罗贯中在小说中的胡扯,当时与诸葛亮对峙的其实是魏国五子良将中的张颌,司马懿本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宛城。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空城计中司马懿的行为进行大胆猜测。如果当时司马懿真的面临这样的处境,他会怎么做?人们有许多观点,觉得很有道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司马懿看破不说破。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那么高明吗?司马懿或许是看破不说破罢了。司马懿看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他没有说破,他没有下令进攻的理由便是,诸葛亮对司马懿有大用,至于有什么用,我们就得看看司马懿想干什么了。司马懿在三国时期是魏国手下唯一能和诸葛亮斗智的人才,魏国对司马懿也是半拉拢半利用,因为诸葛亮在才会有司马懿执掌兵权,司马懿又何尝看不出来呢?而且从曹操到曹丕再到曹睿,个个对司马懿严加防范,曹魏宗室大臣在这种情况下也在不断挤兑司马懿,所以司马懿需要养敌自重。
司马懿确实没有看出来。
第二种观点是,司马懿确实没有看出来诸葛亮的空城计。按照《三国演义》的思路,这种情况是最合理的,首先《三国演义》的立场始终都是褒刘贬曹的路子。而且还爱屋及乌,对于刘备蜀汉的文武也是这样,大家仔细想一想,看过《三国演义》之后,大家是否对于刘备手下的人莫名有一种亲近感?倘若没有,那至少相对于吴国和魏国的文臣武将,你更熟悉蜀汉的臣子吧?这就说明了问题。因为作者的初衷就是褒刘贬曹,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有“注”引用的《郭冲三事》中记载的一个不靠谱的故事拿来发挥创作出一个空城计。那么他的本意就需要司马懿没有看出来诸葛亮的计谋。如果说作者要表现的司马懿更厉害,那么也许作者就不会把诸葛亮描写的这么厉害。并且在原著中,司马懿一直在想,诸葛亮的营地里到底有人没有,而且还问了附近的居民孔明营地中有都少人,居民说只有2千多人。随即,司马懿说我不如诸葛亮啊。、
因此,认为,按照《三国志》史实来说,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即便历史上的司马懿当真碰上空城计这样的情况,他也可能只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生死存亡而选择看破不说破。但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需要,司马懿自然是看不破空城计的,这样才符合作者给他们的人设。
司马懿有三大特点:一是有一双慧眼。三国乱世风云,天下英雄四起,司马懿最初并没有实力最强的袁绍等牛人,而是“委身”于曹操,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独到的,论霸业,曹操的成就在三国是首屈一指的。在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中,司马懿选择了支持曹丕,结果曹丕继位后,对其宠爱有加。二是善于隐忍。曹操虽然是明主,但也是奸雄,他生性多疑,司马懿看出他对自己的堤防和不信任,于是选择了装傻和隐忍。因为他的“不显水不露水”,使得他在曹操的刀锋得已安然无恙。三是足智多谋。司马懿的军事才华是无与伦比的,虽然比诸葛亮可能稍加逊色,但是他头脑清楚,定位准备,在诸葛亮北伐,他采取的是一不变应万变,奉行一个“拖”字诀,以“坚守”为主,结果活生生地拖垮和累垮了诸葛亮。
司马懿临死前一语道破玄机:“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这17个字说明司马懿知道魏国君主一直以来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甚至认为他有“谋反”之心。而如果是这样,事后,已无“用武之地”的司马懿也会落得兔死狐悲的悲惨结局。
殊不知在“空城计”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却是精彩纷呈的,那是一场关乎唇亡齿寒、因对手而存在的较量,可谓精妙绝伦。
凭司马懿机智谋略,怎能不了解15万大军与小小西城所形成的军事态势?马谡的前锋精兵已被歼灭,又乘胜连下三城,蜀军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创,此时的西城已在司马懿的“瓮中”,胜券在握。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二万人,是“空城”也罢,是“实城”也好,先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其虚实便立见分晓,还用得着竖起耳朵“听琴声”吗?这是连中等智商的下级军官都懂得的军事常识,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懂得中国祖传“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再稍微调研一下司马懿的充满艰险的“官运图”,就会迎刃而解了。
曹操在世时,深知司马懿的才智,但总是对他存有戒心,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并多次告诫,说司马懿野心勃勃,久必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让他作了个小小相府文学掾,后转为丞相主簿。
司马懿对此也心领神会,为避免杀身之祸,就采取韬光养晦办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时建功立业,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因为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是太子中庶子,为丕所倚重,所以曹丕很赏识司马懿的才能,所以开始提拔重用,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曹丕死,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州西凉重兵,坐镇长安,位高权重,朝野忌惮。
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曹魏诸将未人敢撄其锋,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启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司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这个“平西都督”头衔,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它应当感谢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才是决定司马懿能否掌握权力的人物。
司马懿自然老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权的猎兔之犬角色,当然也明白诸葛亮存在与自身存在的关系。
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的,曹魏一方能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没有了蜀汉的诸葛亮,也就没有了曹魏的司马懿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面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
这是当时的司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马懿还需要继续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会遭到“卸磨杀驴”的惨局。继续“推磨”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必须继续存在,以此来争取时间培植势力,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
因此,司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装呆犯傻,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有猎物:猎狗暂不能烹;“磨”没推完:驴还不能杀。
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装起病来,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暗中密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就足以证明,司马懿在“空城”下所表现出来的超高智商,绝非咱等闲之辈所能望其尘。纵观历史,“三国”中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不过是惯于韬光养晦、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历史配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