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释道“知我”观的高度重合

(2024-06-21 07:44:08)
标签:

散文

儒释道“知我”观的高度重合

 

儒释道,“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道教,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

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美学世界;道家以反抗意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找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美天地;佛家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向。

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不纯不粹不足以为美的境界;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佛家的努力是一种,外繁内简,似有似无的过程,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色悟空的境界。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封建社会,帝王采用儒家思想来治理,人与人的等级森严,各种规矩也是繁多。道家往往清静无为,无所拘束。佛家则讲究从人的内心来改变人,从而有劝人积善行德、因果报应的言论,其重在使人在意识层面自我觉悟而改变行为。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二教唯权,佛兼权实。

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说万物不论象外,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今略举而诘之。

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又应生无前后,起无早晚,神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则生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便能爱恶骄恣焉?若言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则五德六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又若生是禀气而有,死是气散而无,则谁为鬼神乎?且世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非禀气而有;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无。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况死而苏者说幽途事,或死后感动妻子仇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庄子讲:“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要表明什么问题?他在讲如何看自己。站在道的角度看,就会求同除异,在思想高点上惊人的一致。这个观点,儒释道三家竟然在“三个四”上达成了默契和统一:

儒家的“四毋”。

孔子讲过“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什么意思?孔子告诉我们:在对待自己的的问题上,不要以个人意气、小我的角度去瞎猜想,乱推测;不要力排众议,独断专行;不要总站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认知边界里不听善意信语,而固守己见,抱残守缺;不要老觉得别人不对,别人不行,老子天下第一。

隋炀帝征讨高丽,第一次就打败而回,损失数十万人,大臣劝他不要再行改打了,但他偏要固执已见,结果三征高丽,硬生生把大隋朝弄垮了。儒家是粮食铺,要苟活于世,不吃粮食是不行的。

佛家的“四无”。

《金刚经》言:“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讲什么?就是在讲“我”。

从形下看,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渡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渡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渡你的。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渡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从形上看,要明心见性见到佛,就得放下心中的“我”,放下眼中的“相”,万物齐生,万物齐平,大道我入,大抵如此,可以观自在菩萨了。佛家是杂货铺,商品琳满目,就算不买,也可开开眼界。

道家的“四自”。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固执己见的人,一意孤行,不明智,招祸事;自以为是的人,他的功业、德性,都会因其自是而淹没;自我夸赞的人,总会放大成绩,逢人便讲,结果让人生厌,成绩都成了话柄。

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别人夸,才是真的好;自我骄矜的人,虚荣又膨胀,如同浮在水面上的汽球,腹中空空,却四处炫耀,自我放弃锻炼成才的机会。上面的“四不”,如同吃饱了饭,还要等着吃饭一般,贪多不消,余食赘行,反倒害了自己。

历史上“四自”的人比比皆是,骄傲自大,最后功败垂成。比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谓一世豪杰。怎奈何此人骄矜自傲,苛责众人,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足以让人自警自省。道家是药铺,生病了的话,是一定要吃药的,可保无忧。

 

 

 

 

儒释道,“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道教,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

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美学世界;道家以反抗意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找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美天地;佛家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向。

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不纯不粹不足以为美的境界;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佛家的努力是一种,外繁内简,似有似无的过程,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色悟空的境界。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封建社会,帝王采用儒家思想来治理,人与人的等级森严,各种规矩也是繁多。道家往往清静无为,无所拘束。佛家则讲究从人的内心来改变人,从而有劝人积善行德、因果报应的言论,其重在使人在意识层面自我觉悟而改变行为。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二教唯权,佛兼权实。

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说万物不论象外,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今略举而诘之。

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又应生无前后,起无早晚,神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则生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便能爱恶骄恣焉?若言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则五德六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又若生是禀气而有,死是气散而无,则谁为鬼神乎?且世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非禀气而有;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无。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况死而苏者说幽途事,或死后感动妻子仇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庄子讲:“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要表明什么问题?他在讲如何看自己。站在道的角度看,就会求同除异,在思想高点上惊人的一致。这个观点,儒释道三家竟然在“三个四”上达成了默契和统一:

儒家的“四毋”。

孔子讲过“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什么意思?孔子告诉我们:在对待自己的的问题上,不要以个人意气、小我的角度去瞎猜想,乱推测;不要力排众议,独断专行;不要总站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认知边界里不听善意信语,而固守己见,抱残守缺;不要老觉得别人不对,别人不行,老子天下第一。

隋炀帝征讨高丽,第一次就打败而回,损失数十万人,大臣劝他不要再行改打了,但他偏要固执已见,结果三征高丽,硬生生把大隋朝弄垮了。儒家是粮食铺,要苟活于世,不吃粮食是不行的。

佛家的“四无”。

《金刚经》言:“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讲什么?就是在讲“我”。

从形下看,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渡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渡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渡你的。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渡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从形上看,要明心见性见到佛,就得放下心中的“我”,放下眼中的“相”,万物齐生,万物齐平,大道我入,大抵如此,可以观自在菩萨了。佛家是杂货铺,商品琳满目,就算不买,也可开开眼界。

道家的“四自”。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固执己见的人,一意孤行,不明智,招祸事;自以为是的人,他的功业、德性,都会因其自是而淹没;自我夸赞的人,总会放大成绩,逢人便讲,结果让人生厌,成绩都成了话柄。

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别人夸,才是真的好;自我骄矜的人,虚荣又膨胀,如同浮在水面上的汽球,腹中空空,却四处炫耀,自我放弃锻炼成才的机会。上面的“四不”,如同吃饱了饭,还要等着吃饭一般,贪多不消,余食赘行,反倒害了自己。

历史上“四自”的人比比皆是,骄傲自大,最后功败垂成。比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谓一世豪杰。怎奈何此人骄矜自傲,苛责众人,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足以让人自警自省。道家是药铺,生病了的话,是一定要吃药的,可保无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