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摆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2024-06-14 07:28:48)
标签:

散文

摆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原始时代;社会主义时代。个人生命的某个时期:儿童时代,青年时代。

时代是能影响人的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时代绝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年代,时代是与人紧密联系的时空概念,比如什么是学生时代?因为时代是能影响人的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所以学生时代就是能影响学生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其中当然包括时间的概念,学生时期,更多的还包括影响学生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二战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逐渐被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取代。

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都跟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不要寄望于侥幸,觉得自己能够超脱于社会,超脱于时代的影响,而成为乱世中的幸运者。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历史的经验是,但凡政治上出现失当,蝼蚁之躯,都只能任由政治的车轮碾压过来。所谓时代之苦,是指一个人面对时代的无力感,一种软弱的痛,深深的无法言喻的痛。但是,难道就只能这样了吗?就甘为时代的囚徒,纠结在当代社会物欲、竞争及因此创造的空前压力之中,俯身低头甘为人生格子上爬格的棋子了吗?

个人在某些方面是时代的标签,代表。苏东坡就代表着当时的文学界。人们想起北宋首先想到的就是苏东坡等人。一如提起唐期,想到的便是李白、杜甫。

就拿苏轼来说,宋朝重文轻武,为他提供了大施拳脚的空间,苏轼又是全才为北宋文坛提供锦绣诗篇,时代是个大背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历史人物都是各自背景下熠熠生辉的人。

个体与时代,一方面是个体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被政治环境乃至时代精神所形塑;另一方面许多个体确实是在不断反思时代,质问人在特定历史中的处境,甚至想要试图透过自身的力量推动社会改变。无论如何,个人不只是社会结构的被动接受者,也能充当积极行动者的角色,对现有的社会结构施加作用与产生影响。无论个体的努力,如何微不足道,我们自身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我们的行动是这一时代的行动之一,我们的声音、动作和姿态是这一时代的声音、动作和姿态之一。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成了一座山。我们和时代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认识到这样的关系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个经常的人跟这个时代的关系,是惟妙惟肖的!而英雄的时代造就了英雄!狗熊的时代造就了狗熊!英雄人物改变时代,狗熊人物适应时代,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看一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几个时代是英雄的时代呢?

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家和英雄辈出的时代。诸子百家个顶个的都是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代表。比如像儒家文化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道家文化代表人老子、庄子。法家文化代表人韩非子、商鞅。兵家文化代表人孙子、孙膑。纵横家文化代表人鬼谷子、苏秦、张仪。阴阳家文化代表人邹衍。木工的祖师爷鲁班。水利专家李冰。医家的扁鹊。杂家的吕不韦。农家的许行等等那可真是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这就是英雄的时代造就了英雄人物的例子。

第二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事情的英雄人物大家都知道。就不在陈述了。

第三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那可是成百上千的样子。比如千古名相诸葛亮,一代枭雄曹孟德、司马懿。仁义表率刘玄德。疑人不用的孙仲谋,还有关羽、张飞、赵子龙、张、张辽、夏侯渊、吕布、袁绍、周公瑾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四个英雄辈出时代是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靠山王杨林的十三太保。各路诸侯以及各路农民起义军的英雄好汉比比皆是。

第五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楚汉争霸时期。第六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汉武帝时期。其余的朱元璋时期,赵匡胤时期等等

也说一说狗熊的时代造就狗熊的时。这样的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时期了。中原地区的司马家族全是一帮窝囊废。中原汉人被五胡野人都快要秃噜光了。再一个就是宋高宗时期,整个大宋全是一帮狗熊,好不容易出来一个英雄岳飞。还被这帮狗熊合伙给残害了。

再就是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家族和他妈八国联军签订了越干丧权辱国的协议。《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等等。把一个越大的中国基本上好卖光了。

再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难等等。这就是狗熊时代造就狗熊的例子。从以上的叙述看来,一个人是跟着所处的时代走的。一个时代也是由一群英雄人物所造就的。时代离不开英雄,英雄更离不开那个英雄的时代。那么普通老百姓呢,在什么样的时代里,也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了此一生了。

我觉得,与所处时代的紧张关系,可能是一枚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像鲁迅,鲁迅跟时代的关系太清晰,一出道就赢得时代,后来他和时代关系扭曲,也是那个时代的戏份之一,他死后,时代开始绑架他、狠狠利用他,他成了时代的超级人质。就像王小波,我始终觉得王小波过度沉溺于幽暗的历史记忆,他的批判也持续指向那个非常的历史切面,这可能反而遏制了他丰富的想象,更限制了他洞察历史的视野和透视人性的眼光。

个体与时代,最好的关系是什么呢?在为时代所囚、以及与时代为敌之间,有没有别的道路?个人倾向于尼采的方式,尼采曾经这么透彻地总结过。远远地脱离自己的时代,仿佛从时代的海岸被推回到以往世界观的大洋中,这是极有好处的。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能第一次看到海岸的全貌;再度靠近海岸时,你就强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你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

是的,就是这种若即若离、亦远亦近的关系。每个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可以不一样。我选择这种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因为这是适合于我。时代太强势了,我们是被选择的,角色是被安排的,人想要不变成畜群,而能保持其独特的尊严、美,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矛盾与孤独是他必须承受的精神代价。如果他不想在驯化中失去独立,也不想在对抗中被时代磨损,那么,若即若离、亦远亦近,也许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从时代的海岸退远,再退远一些,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一个人将自己从时代的泥沼中拔离出来,获得了审视与反思的眼光。对于现状,也许没有当下改变的力量,但对于未来却有选择的权力,那么清晰地认知到,心之所愿才是惟一的行动准则。虽然远离海岸的主动选择,可能会失去很多很多,但是它却让一个人的行动具有了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存在主义的“自由”意义,一旦主动选择,即表明了自己的自由,从而甘心承担任何选择的结果。

当我在一个人的泅渡中,渐渐融入无限深蓝,在孤独、思考和写作中,陪伴自己的,渐渐只剩下天地万物。眼前这片无限展开的浩瀚之中,那里有我需要的一切,太阳、星星和月亮。而回顾身后人影渺小的海岸,难道这不是一个有限的时代吗?虽然这个时代常常以“伟大”自命。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不过是弃陆地之尘埃而取远洋之烟霞。只有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才能看清海岸的全貌。我没有枉顾我的时代,事实上,我只是在远洋与海岸之间来回泅渡,当再度靠近海岸时,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相比,我或许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立场于更深广的人类历史和人性根本上来审视、解读自我与时代。

时代之下,生死之上,我们谁又能做自己身体、意愿和行动的完全的主人呢?但是,还是要凭借强大的心力,得以自由离开当下的社会与时代,去看一看更辽阔浩渺的存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进入对世界与人心的更深的理解。最后,还是引用一段尼采的话:“所有人都分成奴隶和自由人,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因为谁要是自己三分之二的时间不归自己所有,那他就是一个奴隶,无论他想要当什么样的人:政治家也好,商人也好,官员也好,学者也好”。好吧!即使时代扣押了我的三分之一,但我还顽强保留着三分之二,那么,我就没有成为所处时代的奴隶。

看到一个说法,你如果为了自己的欲望活,到最后终究得不到长久的幸福。你的欲望兴起的时候正是最幸福的时刻,一旦实现了,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是的,还没工作时想着,我拿了工资一定很激动,因为自己可以挣钱了,是多骄傲的一件事啊。当我想象这个场景时会让我感到无比幸福。但是我拿到工资之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愿望被实现了。人生而为人,应努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想而活。你的生活不应该根据你的欲望被满足了多少来衡量,而应比照生活中那些真诚的、怜悯的、理性的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微小时刻。这是拉康的思想。我还不甚理解后面的意思。是不是鼓励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呢?我倒是很赞赏。

但同时还有一句话。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成为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成为虚妄。这两句放到一起看是矛盾的,又好像是一体的。拉康说的,让你找到一个正确的(当然正确与否自己无法判断)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你通向幸福的途径;另外一句的意思是,当你拥有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很难继续听取其他意见,那么就活成了另一个样子。固执,并且拥有者常人难以理解的幸福感。

我的看法是,只要他幸福就好。我无法叫醒也不忍心叫醒沉睡的他。季羡林唯一的儿子写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季羡林的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一个对家庭亏欠而冷漠的事业男。他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来自外界变化对他造成的影响。他从农村到城市,慢慢变得文明,开化,却渐渐终于可怜自己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不好的榜样,母亲对他影响很大,却在他求学时期早早离世。在济南的叔父家里,找不到家庭的温暖,他只是把这个地方称作“他们家”。他不得不与自己不喜欢的女子在一起结婚生子,成立家庭。家庭,也终于成了他一生的枷锁。他有反抗精神,却没有那样的勇气。终归,他和结发妻子还是别扭的度过了一生,达到了形式上的圆满。他们到死都没有感情。他的女儿,他的结发妻子,他的叔父三年之内接连去世,他没有去看过一眼。为此,他的儿子甚至跟他决裂。他不爱这个家庭。

有时候我在想,他有没有其他选择呢?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毅然跟他的结发妻子离婚,和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在一起;胡适和结发妻子不识字,他亲自教她认字,两个人感情渐渐被培养出来。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两种性格,两种态度。一个很严肃,像一个斗士,随时准备战斗牺牲;另一个幽默,达观,有趣而富有生活情趣。鲁迅坚决与封建的旧式婚姻说不,与发妻决裂;胡适则用了更温和的方法,巧妙的处理了这个问题,其乐融融。一个信奉西式思想和文化,另一个中西兼修,互相贯通,区别在于,鲁迅用西式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胡适用中庸的方法对待这个问题。季羡林作为中西贯通的学者,接受了最开放的教育思想,留学八年,学贯中西。不管他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他什么也没做。

如果把和原配愉快的生活当作上策,把和发妻离婚当成中策,季老显然选了下策。为什么呢?性格使然。他不像鲁迅有那样的狠心,也不像胡适那样对发妻有耐心。置之不理,似乎既顺应了礼教,又不至于到无法收场的地步,那么,就这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