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得按规矩

(2024-06-02 07:31:53)
标签:

散文

读书得按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书同样要遵守规矩,否则必然是“入宝山而空手回”。读书须读圣贤的经论,而非一般的俗书;读书须有恭敬之心,而非心思散漫;读书须端正姿势,而非勾腰驼背;读书须循序渐进,而非随意翻阅、囫囵吞枣;读书须用整个身心去读,而非有口无心。若非如此,则无法了悟经典之真义,无法实现身心脱胎换骨之成长。

曾国藩是一位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临终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冬,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读书的12条规矩,它们是: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读史:念二十三史,每习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12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印度有一个独立的瑜伽流派,叫知识瑜伽,也叫智慧瑜伽。这个瑜伽流派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识生命之真相的呢?是通过读诵圣贤的经论之方式。这种方式我们中国人也使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智慧瑜伽。“温故而知新”,天天学习,学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能领悟圣贤的意思,就能彻悟生命的终极真相。

这种方法几乎全人类都在使用。比如基督教要求教徒不断地读诵《圣经》,天天读,一遍又一遍读。当某一天某个人读到某一句话时,这句话“啪”地一下触发了他,他突然就明白了生命之真相。这种例子在历史中是非常多见的,比如很多牧师都是大修行人,都是已洞察生命之真相的智者。他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从不断地读诵《圣经》中来,他们天天读,十年八年不停地读,读到某一天,突然之间就明白了经典之真义。佛经里面记载的这类现象就更多了,很多高僧也是通过不断地读诵佛经而了悟生命之终极真相的。

在印度,佛教、印度教以及智慧瑜伽流派等都采用这种方式。比如研读《瑜伽经》,你就天天读,除了吃饭睡觉外,只要有时间你就读,读个十年八年,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感受,一边体会。哪一天《瑜伽经》中的某句话突然就启发了你,你就明白了生命之真相。自古以来读《瑜伽经》获得启发的瑜伽大师、思想家数不胜数。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修行,这就是知识瑜伽。但这个“知识”是有特指的,特指圣贤的经论和教导,不是指一般的俗书或快餐文化。我们读再多的俗书也获得不了对生命终极真相的认识。

读书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有口无心地乱读,而是要一字一句地、当作是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样地去读,以那种恳切之心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力求理解理解再理解、感受感受再感受自己所读到的每一个字,要有这么一个心态才行。所以这种读诵跟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诵不是一回事。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诵仅仅是用大脑来读诵,而这种读诵,是用整个身心去读,是调动我们所有的力气、所有的情感、所有的理解力去读。读的时候要摆正姿势,不能勾腰驼背,最好是盘坐,至少是端坐。

古人在读书之前都要洗手、烧三柱香,有的甚至还要沐浴,然后把门窗关上,杜绝外界的噪音,穿上宽松的衣服,很隆重地、很慎重地盘坐或跪坐,把经典放在书桌上轻轻地打开。翻书都是有规矩的,要一页一页慢慢地翻看,不能随意地翻看,随意地翻看是对圣贤书的一种不尊敬。读的时候不准许跳读,不准许今天看第三章,明天看第五章,而是上一次读到哪里了,这次就要从那个地方开始接着读。

如果发声读诵的话,要字正腔圆,不准许在嘴里叽叽咕咕、含含糊糊地读,口齿不清也是对圣人思想、圣人文字的不敬。读完了不能把书随便往哪里一扔,要轻轻地把书合上,如果有盒子,要把书放在盒子中,把盒盖盖好后才可以离开。读所有的经典都要求这样。

现在的人读书连规矩都没有了,随便读,随便看,一点恭敬之心都没有,故现在的人看再多的书也不叫知识瑜伽。知识瑜伽就必须要有这些规矩,读的时候排除杂念,读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修知识瑜伽。自古以来,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太多太多的人都是通过读经而获得启示、获得成长的,《瑜伽经》里面也教导我们可以通过读经的方式来获得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史杂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