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品曾国藩人
(2024-05-24 07:56:34)
标签:
散文 |
读《曾国藩传》品曾国藩人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是儒家文化集大成者,是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千古第一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传》,想在书中找点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可惜只流连于文中曲折的情节,团练的利弊,呃叹晚清的腐朽,却没有能去对曾国藩的个人有所剖析感悟,今趁疫情闲暇之机,再次翻阅,深究曾国藩其人其事,颇有感悟,有一些皮毛认知,借此机会与君共勉,浅薄之处,望诸君多多海涵。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降生,相传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第二日曾国藩出生,其祖父恍认为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胎,据此,曾国藩出世便名闻乡里。
曾国藩6岁从师入学,14岁应童子试,23岁成为秀才,第24岁中举,28岁考取进士,又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两年之后,庶吉士散馆,授曾国藩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正式在京师任职,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咸丰年间更官至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部长)。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官居二品。
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起来,第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归家守孝,奉命在湖南组织团练,后因湘军发展壮大,剿捻有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勤而好学,开拓创新。曾国藩天性不敏,较为淳厚,反应迟钝,与一些天资聪颖的人而言,的确算是一个较为愚钝的人。在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里就有一个小故事来印证此事:据传,一日曾国藩在书房挑灯苦读,由于记忆力不是太好,加上文章的字数挺多,他读了好多遍都背不会,虽然如此,他并未放弃,而是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起来,殊不知,在房梁上正蹲着一个小偷,想等他睡去后行窃,他本以为曾国藩读一会书就去睡觉,结果读了一个时辰都还没睡觉,小偷困的眼皮打架,而曾国藩还是没能把那篇文章背会,小偷熬不住了直接从书柜后面跳出来,愤怒地指着曾国藩,你读了那么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居然还是不会背,从未见像你这么笨的人。随后,小偷把那篇文章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曾国藩听后无地自容。
虽看似一则笑话,却表达了曾国藩刻苦学习的精神,曾国藩有几个大的竹篾箱子,都是用来装书籍的,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十几年间,他东奔西走,在战火连天的日子里,什么都可以丢弃,但是他始终都把这些书带在身边,一有空有就读书写作,给后世留下数百卷文化典籍。
在领导湘军时期,他运用了儒学思想千百年在群众中的作用,向将士们灌输儒学忠义君臣思想。训练与训话并重,以仁礼为治军之源,以忠信为行军之本。他不但在儒学深有造诣,更是理学大师,主张务实求用,有颇多建树。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曾国藩更是学习西方的先行者,他不同于一般士大夫自以为是、夜郎自大,把西洋科技称为奇淫巧技。曾国藩反倒非常重视西方科技,极力促成了派中国儿童赴美学习的历史性举措,并兴建水师,推行洋务运动,意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具有的主动学习和开拓精神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慎独自省,修身养性。曾国藩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君子修身的精神,修身之法在于慎独,而他对慎独又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慎独是修身的根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法,守身之先务也。
他自己独处时极对自己为严苛,认为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像在大众之前,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才能无愧于鬼神。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昨夜,我偶得一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意外之财,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可耻,于是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回来后,在日记里写道: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卑鄙、下流。他能毫不留情的痛骂自己,并能把自己心里所思所想的龌蹉内容展示给家人,用这样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慎独,修炼自己的身心。
曾国藩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满清不重用汉人的传统之中,曾国藩手握重兵,德高望重,功高震主,但并未落到兔死狗烹的境地,应当要归功于他的慎独自省,在他的社交生活和工作生活当中,严格恪守着勤俭,谦虚,好学的人格,保持着父子,君臣,朋友礼节,因此很少树敌,也极少令朝廷不满。他在做任何重要的决定时,或者一时无法决断的事时,常常会沐浴更衣,焚香一柱,盘腿而坐,细细思量其前因后果,利弊得失,然后慎重的做出决定,以万全之策保障各方面的利益,这就是在长期以来修炼身心所取得的结果。
忠君爱国,大公无私。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天下大乱。他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招募团勇,训练军队,训练成成一支训练有素、赏罚分明、纪律严明的湘军。当时他刚成立一支团练军队,湖南各处都有叛匪作乱。他深信乱世用重典,便下令:凡是参加叛匪以及和叛匪一同作乱的人一律处死。非此,不能还湖南一个太平。由于杀人过多,一些人对其极为不满,称其为'增剃头'。他也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也独自向苍天忏悔。要做大事,要评判,不能只顾世人言论,还得敢为别人所不为。但他正是用这种魄力和胆识,在非常时期显示了治理社会动乱的决心,把湖南的乱象平息了下去。后在南征北战中平息了捻军作乱,建立了赫赫功勋,保住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在镇压平叛过程中,我们暂且不论他做的正确与否,就以清士大夫的身份而言,他的功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平天下的大功勋了。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他手握重兵,威震海内,很多部下甚至是弟弟曾国荃都劝其起而代清。但他不为所动,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并不仅仅是为曾国藩考虑,更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自私想法,妄想着自己也能封候拜将,如若他听了那些谗言,岂不与太平军一样了?于是,他在纸上写道: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其心智坚如此,可谓为修身之典范。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立志还天天下一政治清明,百姓富强的两江,他改革盐政,漕运,使两江经济有所好转,虽不得官心,但得民心。
他时刻心系大清安危,认真研究了当时各国形势,剖析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和外交方针,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天津教案中,他准确洞悉了法国及英美各国挑起战争的主要意图,也清楚中国实力不可与之抗衡,他极力斡旋,忍辱负重,最终保得国家的一时安宁。他虽然知道自己会落得'卖国贼'的骂名,但依然为大清和百姓背下这个骂名。
勤俭朴素,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四个字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他说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曾国藩一生勤于读书,刚到京师为官不久,为了利用好时间,为自己制定出功课表,要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要看完书才能上床睡觉。正是这样的长久的勤奋,才使得虽身居高位,俗事缠身,依旧文章大成。
他素来喜爱节俭,人坐不过一张椅子,躺不过一张床,吃不过一张口,因此,凡是想要得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越是容易遭人非议,不能承其福禄。他任两江总督时,扬州盐商,摆满山珍海味宴请曾国藩,曾国藩只埋头吃面前摆的几道菜,盐商问:是否不合总督大人口味?他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自进京做官之日起,曾国藩常常给家中写信,一来向父母问安,二来和家庭成员联络感情,三来教育兄弟子女。他认为古代大多名门望族贵不过三代富不过两代,是没有教育好下一代的缘故,后人不思进取,不成器不成材,就会把前人辛苦积攒的家业败光。因此,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他认为家风赓续乃是家道兴旺之关键所在: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他主张的家风,其要旨为勤俭,耕读,谨朴,忠恕,孝友,八字,常教育兄弟子女要节俭、谦恭,要平稳庄重,要勤劳刻苦,就是这样的家风传承才造就了曾氏后代英才辈出、家族兴旺的现状。
曾国藩拙而不愚,慧而不聪,是为大智若愚,喜怒不行于色,褒贬不流于外,皆为修身养性之德。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站得住脚,还得多多借鉴学习其定心养性,深入思考内省的思考方式。把自己磨练得足够优秀了,那么,便未来可期,如果只急于求成,那便是舍本逐末了。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他自己评价说: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这段话表明了曾国藩谦虚的人生态度,在卓绝的功勋面前不自傲,时时谦虚谨慎。人没有完美的,只能依靠不断的自省自律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虽不能成为完人,但也能提升一个人的学识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