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这样诞生的
(2024-03-13 08:29:07)
标签:
散文 |
思想是这样诞生的
思想,一般也称“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
人类的任何思想——思考所遵循的范式,都是从自己的认知格式中诞生出来的。如同外在世界中物质的反应与变化最终必定会以某种的形态呈现出来一样,人之心智里运转的信息内容,也会以类似于外在物质形态之信息内容架构,被储存或传递。在心念思维中,经由思考之后,信息内容所凝结的架构或范式,为思想。
有这样的情况:有人在积雪很深的雪地里穿过,结果他并不是白费力气,另一个人顺着他的脚印走过去,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就这样,由于一个人,出现了一条路。
可是,有时候一个人走过去了,脚印白白留在那儿,再没有任何人跟踪过去。于是,紧贴地面吹过的暴风雪掩盖了它,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大地上,我们所有人的命运都是这样的:往往是同样劳动,运气却各不相同。不知为什么,我们似乎觉得,如果是鸟,那么它们就多半在飞;如果是鹿或老虎,那么它们就在不停地跑,不停地跳。实际上,鸟停着的时候比飞的时候多;鹿常常吃草,只是嘴唇在动。人也是这样。
我们总是在想,人生中充满了爱,而当我们问问自己和别人:谁有多少时候在爱?却原来竟是那么少。请看,我们也是多么懒惰啊。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和霰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许多伤口。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出思想来。
能让一个人的思想大破大立,跳出旧我,关键在于能悟到这一点,好过形式上的烧香拜佛不管是抑郁症患者,以及有其它心理问题的人,亦或者是遭遇困境的普通人,都有胡思乱想和焦虑不安的时候,如何才能彻底跳出这种“常戚戚”的小我状态。解脱的办法有一条,就是当你能意识到,你与那些圣贤在自我命运经营能力以及思维上的巨大差距的时候。
一个人思想上的大破大立,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榜样。鬼谷子,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做出了很多的成就,哪怕时至今日人们再提起鬼谷子的时候,仍然会被他的一些思想所打动,仍然会有人借鉴鬼谷子当时的一些思想,不得不承认鬼谷子的一生培养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涉猎于各个帮派,像纵横家,像法家,像道家,基本上都有鬼谷子的学生,而他们都受教于鬼谷子,并且在鬼谷子这里受教非浅,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鬼谷子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
当然了,也有人开玩笑说,春秋战国之所以拥有着那样多的战乱,发生过那样的故事,出现那样人才辈出的优秀人才,很有可能就是鬼谷子在背后下的一盘大棋,当然了,我们作为后世对于这样的故事也只能猜测一下,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哪里会知道?但是鬼谷子在做人这方面确实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学问,就比如说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鬼谷子的思想,在跟人交往的时候别太实诚了,这几句话一定要记住,记到脑子里去,关键的时刻用得到:
虽然这句话不大好听,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的时候我们在看到一个人,他并不是一个那么实在的人,但是我们在跟他说话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的拆穿他,哪怕他说的是一个谎言,也要接着他的话继续往下说,毕竟这样才不会扫别人的面子,才能够让他知道你其实是认可他的,但我们一定要心里有数,如果我们见到的这个人,他本身来讲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人家耍心眼,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不论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我们一定要切记,说话时我们的语速一定不要太快,因为说话语速太快,我们的脑筋很有可能跟不上我们的语速,很有可能我们的一时快语就容易暴露掉我们身上的某一些缺点,或者说因为某一些话而得罪人,所以不论在任何的场合,我们一定要稳住自己的语速,慢慢说话。
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了,不论你是跟你的亲人在一起谈论事情也好,还是跟你的挚友在一起商量事情也罢,一定要记住不要轻易的许诺别人什么,因为一旦你下了承诺,就意味着你一定要去完成这件事情,自古以来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诚信,一诺千金,这几个字大家应该从小就知道了,所以我们不论在跟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要轻易的许诺,而你一旦许诺了就一定要去做到。
在翻译学上,由于文化历史的不同,不同的语言翻译起来往往会比较困难,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翻译。据说国共谈判时,张治中将军对马歇尔上将说,美国是国共之间的“媒婆”。结果翻译一下傻眼了,据说美国人信奉自由恋爱,相互之间没有媒婆。另一个不好翻译的词语就是汉语中的“缘”字。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缘”这个概念,如“缘分”、“缘法”等。和尚去讨吃的,就“化缘”,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如果看对眼了,往往说相互之间有缘;两个人结婚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其实,“缘”字本是个佛教用语。缘是一个重要的佛教价值观,它以“因果”为核心,是指事物发生联系及变化的依据。
佛教认为凡事皆有因果,包括物质与精神在内的各种事物,都处于一种“无常”的变动状态,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也就是说,虽然它们的状态“空无不实”,但是它们的存在与变化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依据一定的缘法而发生,不能独存,所谓“真空生妙有”,“缘聚而生,缘散而灭”。
由此,“因果报应”及“六道轮回”等思想便接踵而来,告诫人们“既种业因,便有业果”。其中虽然有不少伪科学的成分,却也反映了劝善抑恶的精神建构。
小说《西游记》中就充满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尽管有些因果在今天看来未免可笑。如第八十一回讲在镇海禅林寺生病三日。悟空解释说这是因为“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翙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
“六道轮回”则是说人死后要依照在世时作善或作恶的程度,在六个去处(天道、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生死轮转。明末小说《桂员外穷途忏悔》便讲的是桂富五忘恩负义而在阴司遭到报应,家人堕入畜生道,他儿子介绍说:“冥王以我家负施氏之恩,父亲曾有犬马之誓,我兄弟两个同母亲于明日往施家投于犬胎。”
《红楼梦》中黛玉说宝玉“不是冤家不聚头”,“你真是我命里的天魔星”;生活中家长骂孩子“小冤家,你真是我上辈子种的祸呀”。这些思想都是佛教因缘思想的重要产物。
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然有其迷信的成份,但也不可忽略的是它确实包含了人们对于善良品性的追求。这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王翠翘在临死之前,曾对天大呼,控诉胡宗宪的背信弃义,并发出了最后的诅咒:‘胡梅林(胡宗宪号梅林),你竟敢枉杀归降之人,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所谓‘杀降不祥’,所谓‘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根据哲学原理分析,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是因为有人信。当年白起不信,项羽不信,常遇春不信,胡宗宪也不信。毕竟被人所杀,毕竟失去天下,毕竟四十暴亡,人,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
佛教对因缘关系的重视,开拓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佛教的这种思想不仅为汉语贡献了世界、刹那、觉悟、意识、忽然等词汇,而且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对人们摆脱烦恼,享受心灵世界的美好起到了重大作用。唐诗人王维在诗篇《辛夷坞》中描绘了在“涧户寂无人”的处境中自开自落的芙蓉花,并对之表示了由衷的喜爱。芙蓉花环境的落寞在诗人心中所触发的不是孤独、寂寞,而是一种排除了人为干扰的空旷自由、生生不息的心灵世界的自由自在的美,这种原生的状态空静之美让诗人流连忘返,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