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在即合理是否真合理

(2024-02-14 08:38:22)
标签:

散文

存在即合理是否真合理

 

“存在即合理”的理论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也有人把它说成是: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世界万物的出现,都有其因,因为它的合理,才出现了。于是有人说:那么,坏的丑陋的腐朽落寞的东西也是合理的吗?那么,人就可以为其做了违法的事情而开脱了,反正是合理的,我做做也没有关系,这会不会滋长一些人从恶的心理?

其实这里的“合理”不应该理解为正确、对的、应该的,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应该寓为现实的、实际的,因为存在的事物都是现实的,都应该有其存在的理由。

“存在即合理”似乎成了一个上至学术界下至老百姓的流行语。但是,流行的未必是真正理解了的。所以,一方面人们觉者它似乎有一定道理;一方面又觉着它违背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常识和直觉。人们的常识和生活经验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存在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存在。在现实社会,很多人们认为合理的东西是应该存在的而事实上却并不存在。相反地,太多不合理的东西却现实地存在着。

所谓合理,就是“合乎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则是合乎“纯粹精神理性”。在上一论中谈到,理性的依据是事实本身,而不是完全的“纯粹精神”。当然,基于事实本身,可以在思维层面上有一部分纯粹的精神理性过程。但这些精神理性,不能是毫无依据的妄想。至少在“理性”的意义上,思维层面的理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这就涉及到康德所谓的人类的“先天理性”了。我认为,康德所指的先天理性,应当理解为:先天的人类逻辑(清晰)取向,和先天的将复杂的、具体的实物形而上的“概括化、简化”的取向。这两个取向,确实如康德所说是先天的,但本身并不是理性意义上的,而是一种“天生的选择倾向”——在这种选择倾向的影响下,人类开始了漫长了“理性”构建。过程是这样的:理性倾向——理性构建。

从历史上看,“理性倾向”或许在人类诞生就已经有了,但是真正的理性构建,或许要等到人类解决了基本的生存危机,如开始部族生活后,才真正有所构建。把二者分开,是为了说明:被康德称为“纯粹理性”的那部分,其实更多的是指一种理性倾向。准确的说,是人类选择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让人类更“偏好、喜欢”比较清晰的,以及比较概括性简化的,认识世界和把握事物的方式。基于这种倾向,可以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更加自由的、更加简便的——而不是走向其反面,即无数的约束和复杂的堆积累加。

因此,回到“存在即合理”,并且超越了黑格尔和康德的“纯粹精神理性”,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合理”,其实是指事物本身的“相关性、合理性”。注意,这首先是一种无关精神意识的理性。例如物理现象的合理性,并不依赖与人类是否认知它;化学上的、生理上的等等,一切的事实存在,都可以无关精神理性,而有其本身发生、发展与转化的一套客观理性。可以暂且把这种无关精神的理性,称为物质理性。

另一方面,事物也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取得合理性。例如早期人类将很多事物(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合理性建立在精神合理上。另外,伦理道德也是人类发明的一套精神理性——不过有趣的是,各个国家甚至地区的伦理道德,即精神理性却可能有很大不同。既然各有不同,那么问题是如何判定其为理性呢?还是那个标准,即理性对其所对应的事实的解释力和应用能力。就是说,伦理道德的精神理性,建立在对对应的社会人群的伦理关系,和行为举止的解释力和影响力上。

虽然精神理性与物质理性可以同时存在,但它们都是以现实的事物为依据的,这是二者的共同点:物质理性由于对应的事实是普世的,所以适用性最强;而精神理性对应的事实则是范围性的,所以适用性也就有了相应的限制。

显然,在物质理性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存在即合理”;而精神理性意义上,则可能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同一事实,采用不同的理性标准去评判时。所以为了解决由于评判的精神理性的标准不同,所引起的局限性,黑格尔提出了所谓的“绝对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客观精神理性”。然而,这种无局限的精神理性,到目前为止,都只存在于理论假设里。

至于问题出在哪儿?倒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深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用着。老百姓的滥用本不足奇,充其量就姑且算是约定俗成犯不上较真儿。但是有人以老百姓对这个命题的误解来为自己不光彩的历史和行为辩护、为坏人干坏事大开方便之门、让坏人们也为自己的肮脏心灵找到一块遮羞布和一贴精神上的安慰剂就不能不让老朽和他们较较真儿了。

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则是“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而在一般人中间流传最广的是后一句话,并以最简化的形式挂在人们的嘴边:“存在即合理”。除了讹传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对黑格尔命题的理解。黑格尔是大哲学家,他是从哲学层面使用上述概念的。为了更好地把握原命题的内涵有必要做些扩展性的解释。

连哲学家罗素都说:“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由于黑格尔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注意:这里的实在是什么?本质是联系------有机体的复合体系。

人们往往只抓住了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忽视了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里“合理”的“理”,上文说过即“理性”的意思,并非世俗价值判断的“理”,也就是说,这里讲的“合理”是合乎理性,合乎形而上的“应然”,不是合乎世俗的道理。比如,张三强壮,李四弱小,张三把李四打了。不是说这件事有世俗价值判断意义上的“道理”,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应然”,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必然性,而这其中也包含着强与弱、打与被打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深知任何比喻都是不确切的,只是为了读者理解的方便勉为其难。细心的读者可以顺着这个路径慢慢地领悟。

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黑格尔的命题扩展为: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有机联系着的(现实),凡是有机联系着的(现实)都是合乎理性的。

上学读书期间,每每看见有人作弊就十分的讨厌。作弊现象的存在,当然有它的现实性,因为有人为了拿高分或者为了挽救没有复习的残局而为之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丑陋的现象也见多了,当自感深恶痛觉之时,就拿起这句名言来遮挡,于是乎就搪塞过去,没有走进死胡同的烦恼了。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该知天命了,有些东西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没有得到的就不是自己努力的范围了,因为命运之神是会把该交给你的都给你的。对于得失,常常这样想:凡是在我身边已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应该的,而不存在的,就是没有合理性的,就不是该存在的,于是,心里很是平衡,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油然而升,而且时常很是感恩,感谢赐予我的。

存在即合理的,有了这个心态看待世界,也许宽容的成分会多些,人就不会为一些无法达到的事情而郁闷了。看着歌唱家在台上高歌,而自己却只能低吟浅唱,望着书法家大笔一挥,而自己只会写几个歪叽叽的小字而已,赏着摄影师们闪光灯咔嚓咔嚓地闪烁着,而自己却只会按一下傻瓜机的快门,读着大作家们洋洋洒洒地万字稿件,而自己只能码上豆腐块大小的文字,不再有郁闷了,因为这些都是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不再艳羡别人贬低自己,而是努力使自己也象花儿开放一样,默默地为自己祝福:天生我才必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