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始皇为何没发现赵高是个祸害

(2024-01-11 08:40:13)
标签:

散文

秦始皇为何没发现赵高是个祸害

 

关于赵高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史记 蒙恬列传》: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只知道赵高是赵氏中被疏远的亲属,有可能是赵国王族远亲,也有可能是秦国王族远亲,更倾向于赵高是秦国王室远亲,因为秦国王族也是赵氏嬴姓,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赵高后来杀了秦二世胡亥,居然自己想当秦朝皇帝。如果跟秦朝王族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赵高能当秦朝皇帝吗?皇帝不是外人想当就能当的,必须有血缘关系才行,哪怕远一点,至少有这个可能存在。

赵高兄弟几人,都是在宫中的隐宫出生的,从后来赵高有女婿来说,他是有女儿的,也就是说赵高不是阉人,只是宦官,赵高的母亲因为犯法而被处以刑罚,所以赵高的家族世代地位卑贱。

赵高能被秦始皇重用,主要是三个原因:

精通律法。《史记 蒙恬列传》:秦王闻高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秦朝以法治国,重于刑法,法律在秦朝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后来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来看,秦法规定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懂律法在秦朝很受重用,比如李斯,作为丞相,同样精通法律。

秦始皇同样非常重视法律,对于精通法律的人才他自然喜欢,他听说赵高精通法律,就提拔赵高做了中车府令,这个官职是替皇帝管理车马行程的,相当于交通部长,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也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官职。注意,赵高是被秦始皇直接提拔当官的,而不是普通的人才晋升,是因为秦始皇欣赏赵高的法律才能,但是赵高并不是只有法律才能,还有其他才能。

写得一手好字。赵高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秦朝字写得最好的人是丞相李斯,而赵高的字仅次于李斯,秦朝一本识字教材《爱历篇》,就是赵高亲自写的,作为秦朝正牌的教材,相当于今天编写中小学生教材的委员,这个才能够牛了吧。从赵高的才能来看,他与李斯不相上下,这是秦始皇提拔赵高的主要原因,秦始皇是一个爱才的人,也懂得识人和用人,所以秦始皇就重用了赵高,他用赵高不是因为赵高的出身,完全是因为赵高的才能,否则以赵高的出身,是永远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善于迎逢。赵高出身卑贱,自幼在隐宫中长大,所以非常懂得生存之道,在秦始皇面前表现得勤恳有加、小心谨慎,巧言迎逢,这样的人和出身,秦始皇是找不出缺点的,所以秦始皇用赵高,是没有问题的。

赵高后来还担任了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教胡亥学习法律和断案,这个也没有问题,秦始皇让自己的儿子学习法律,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是秦始皇却犯一个错误,就是当赵高犯法,蒙毅准备按照法律来处死赵高时,秦始皇以皇帝身份,干涉了法律,赦免了赵高,还让赵高官复原职,这是对秦法的干涉。

从秦始皇的角度来说,他认为赵高是个人才,懂法律又写得一手好字,这样的人没有人能代替他,再加上赵高一直在秦始皇身边服侍,赵高的工作让秦始皇非常满意,所以就赦免了赵高,这一赦免直接导致了后来秦朝的灭亡。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识人用人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处事又是英明神武,他为什么就看不出赵高的庐山真面目呢?

赵高的官职不涉及政治。赵高的中车府令这个官职主要有两个职责,一是负责准备皇帝的车马,二是负责保管皇帝的玉玺。一个是为皇帝驾车的车夫,一个是皇帝的私人总管,这两个职责并不参与政治决策,只是个跑腿办事,不像李斯这样的丞相官职是直接参政议政的,这样的官职在皇帝眼中,就相当于随从一样,即使道德有些问题,出身有些卑贱,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对于秦朝政治没有任何影响,至少在秦始皇眼中是这样想的。

秦始皇如果要防备手下大臣擅权,也是防备李斯这样的高官,或者蒙恬这样手握兵权的将领,谁会想到一个既没有政权又没有兵权的中车府令会主动发起一场改为秦朝命运的政变呢?

秦法只惩罚有罪的人,没法惩罚将来要犯罪而现在守法的人。史书没有记载赵高那一次到底犯了什么罪,被蒙毅审理为死罪,但可以肯定的是,赵高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没有对秦朝表示不敬,或者对皇帝表示不满,可能只是犯了一些制度上的错误,秦始皇虽然有焚书坑儒的行为,但那只是为了维护秦朝统治,而有目的性地打击非议政治的术士和儒生,秦始皇并不是个暴君,不会随意杀人,至少他手下的大臣,秦始皇是一个也没有杀,哪怕像李信这样打了大败仗的将领。

如果赵高在任职期间,没有犯了原则性错误,在表面上对秦始皇和秦朝表现得相当恭敬,那么秦始皇也是不会杀赵高的,赵高那一次犯罪既然可以赦免并官复原职,那就证明赵高暂时没有罪,至少赵高将来可能会犯法,在你没有证据之前,是没法给赵高定罪的。

人心隔肚皮,秦始皇没有办法知道赵高是怎么想的,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赵高工作表现良好,一心迎奉自己,对于这样的人,秦始皇不可能会对赵高产生杀心。其实秦始皇对赵高的评价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有才能、没野心、会处人、会办事。

赵高之所以能主导沙丘政变,拥立胡亥为帝,是因为秦始皇犯了三个错误:

不立太子。太子乃是国本,是最高统治者的继承人,一个国家没有太子,就相当于没有未来,或者有不确定的未来,秦始皇作为秦朝最高统治者,他早应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但秦始皇一方面幻想长生不老,另一方面与扶苏政见有些不同,所以没有立太子,导致产生了暗箱操作。如果秦始皇立了一个太子为继承人,赵高是很难发动政变,或者根本不可能发动的,秦始皇不立太子才是赵高沙丘政变的主因。

意外得病。秦始皇死的时候才49年,这个年龄说老也不老,说小也不小,秦始皇临死前还在巡游的路上,这就说明他得病是意外,如果早就病了,不可能再出去巡游,他是在巡游的路上得病了,然后直接就在路上去世,说明他得的是急性病,而且时间很短。

秦始皇得病完全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人一旦病了,就有可能无法正常思考与处事,甚至有可能处于昏睡状态,这个时候的秦始皇虽然作为秦朝最高统治者,但是能不能做出正确决策,或者独立思想,已经是个问号了,而赵高作为秦始皇的近臣,比所有人都优先知道秦始皇的情况,秦始皇一路病,可能赵高就在一路谋划了。

写给扶苏的诏书写得太晚了。秦始皇在临死前确实让人给扶苏写了诏书,但是明显写得太晚了,而且诏书还被赵高有意扣下,因为秦始皇病倒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完全的自主能力,所以赵高才有机会扣押诏书,赵高非常熟悉秦始皇身边的一切事务,包括诏书的下发,甚至诏书上的字也是赵高本人写的,而从秦始皇病倒之后,就开始谋划的赵高抓住了机会,认为可以拉拢胡亥与李斯,所以就进行了一场改变秦朝命运的政变。

正是秦始皇犯了三个错误,才让赵高抓住了机会,这些错误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所谓的偶然就是事出突然,所谓的必然就是赵高一直埋藏在内心的仇恨。

赵高实际上对秦朝有一种刻骨的仇恨,一直深埋在心中,他的母亲在宫中受罚,一家人又在隐宫长大,身份卑贱,被人瞧不起,时刻让赵高的心灵扭曲,再加上赵高高超的伪装技能,所以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也不能看穿赵高的内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这是人性的弱点,秦始皇也会犯错。

秦始皇死后本来是立扶苏为国君的,但是跟随秦始皇出巡的是他的小儿子胡亥还有胡亥的老师赵高。面对近在咫尺的权力,任谁都会心动,于是胡亥在赵高的攒动下,联合李斯密谋了政变,伪造假的诏书赐死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最后扶苏自杀,蒙恬被囚,胡亥继位。如果扶苏当时没有在接到诏书的时候自杀,而是选择了反抗,大秦帝国的命运是否有所改变?

始皇帝刚死之时,胡亥担心宰相李斯不肯和自己同流合污,赵高做了鱼死网破的准备说服了李斯,在三个人的联盟之下,迅速的销毁了皇帝留下来的书信,另外定制了假的遗照,他们知道想要除去扶苏绝对不可以强取,且不说扶苏背后是蒙恬蒙毅两位大将军,在他们手中还有三十万的军队呢!来硬的绝对是讨不到便宜的,只能用一些谋略来夺取权力。

在新的诏书上赐扶苏、蒙恬死罪,以扶苏不孝的名义,对于蒙恬则是用不能劝谏皇子走正途,办事不利谴责赐死。为了怕他们二人不服从有所反抗,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就假装始皇帝还没有死,继续巡游,赵高命人用车载这皇帝的遗体,因为当时是夏天,尸体很开的就腐烂了,为了掩盖臭味,命人拉来白斤的咸鱼来掩盖,秦始皇英明威武了一世,怎么都不会想到,在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苦苦追求长生不死,就算是死后也不能得到安息,还要成为政治权利的陪葬品,何其悲哀。

使者到达了上郡,宣读了皇上的圣旨,扶苏伤心落泪准备自杀,这时候在扶苏身边的蒙恬觉得事情来的优点突然,质疑道“如今圣上在外巡游,也没有册立太子呢,派遣我率三十万大军镇守在边疆,怎么能轻易的动摇呢在,这关系到天下的安稳,这么草率的就赐死你我,不知到这个诏书是不是真假,不如现在我们请求复核,再做决断,如果圣上真的是要赐死我们,到时候再自杀也不晚”。

蒙恬出任大将军这么多年,在政治官场上沉浮也不是一两日了,以他对但是政治时局的了解,对于皇帝赐书的疑虑不是一点,遥想当年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用了今天的这个招数。如今始皇帝本来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如今出巡在外,怎么就突然的要赐死他们呢?这不得不让那个人多想呀!他和复苏死了之后,最大的收益者是谁不言而喻,其实蒙恬的怀疑全部合情合理,不能就这么草率的去赴死,但是当时的扶苏并没有听从劝告,只是说了一句父亲要赐死我,我怎么能复请呢?不等大家有所反应,扶苏就自杀了,蒙恬只好无奈的将兵权交给了王离,但是他不肯自杀,最后被囚禁起来。

在皇家成败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一个想法就能决定成败,如果当时的扶苏也产生同样的疑虑没有自杀而是反抗了结局也可能会更改。扶苏为人宽厚,在朝中很得大臣的厚待,再有扶苏背后有三十万大军的保障,加上蒙恬和蒙毅两位将军的辅佐,未必不能登上皇位。

秦始皇在位时对外频繁用兵对内施行苛政,当时秦国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贤明宽仁的君主。而恰恰深受儒学熏陶的公子扶苏就是一个宽仁的人,他宽厚的美名甚至在秦国广为人知。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甚至还为公子扶苏的死打抱不平。如果公子扶苏能顺利继位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实行休养生息治国政策,而且像蒙恬这样的贤人也能得到重用。对比一下秦二世胡亥,他本身就是一个糊涂残暴的人,只知道一味地贪图享受导致国家大权被赵高把持。秦国大好江山就这样被秦二世胡亥葬送了,秦始皇苦心缔造的大秦帝国就这样云消雾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