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英雄曾经都是狗熊
(2024-01-02 08:53:19)
标签:
散文 |
所有的英雄 曾经都是狗熊
麦家说: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有些人总说:他没有文凭一样能成功,他一把年纪一样能成功,他出身卑微一样能成功,所以我也能成功。他根本不知道没文凭的有资金,上年纪的有团队,出身卑微的那人读到了博士。这样的人总拿自己的盲点比别人的缺点,又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一辈子都在比,从不做自己。
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的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如果曾经为别人做过什么,不要事后提醒对方记得你的付出。如果别人曾经出于信任对你分享过他的软弱,不要以此攻击对方以证明自身强大。这均是高贵举动。不要轻易去挑战和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这些。它需要的是保全,余地,推挡,遮盖。
想成为英雄之前,要先学会做一只狗熊。因为通往英雄的道路上荆棘密布,有时候需要以狗熊的姿态才能通过。还有些时候,要经历严酷冬天才会看到鲜花盛开,而狗熊,是可以在最寒冷的季节睡觉的。记住:所有的英雄,都曾经是一只狗熊。
如果你想任性,那就先学会承受,能承受后果才可以任性。如果你想独立,那就先学会坚强,能忍住伤痛,才可以独立。如果你想放肆的爱,那就先学会遗忘,忘掉失恋痛楚,才可以大胆爱。你可以去做一切事情,但前提是不会为结果伤悲。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并非看他能做什么,而是看他能承担什么。
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那只虎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是我幻想出来的因为比老虎更可怕的是海上的绝望。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它给我们危险,它给我们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一行泪流下,是因为瓦解了脆弱;一段话入心,是因为触碰了心灵。
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把我们生命中,需要耗费时间去做的事情,按照长期反馈和短期反馈,分成四大类。
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模式是什么呢?是把最多的时间花在价值性活动上,兼顾成长性活动;同时尽可能减少填充性活动,避免规范性活动。
但现实中,我们最常见的则刚好相反:我们往往把时间都花在了规范性活动和填充性活动上,只有很少的时间花在价值性活动上,至于成长性活动,则是反反复复、难以坚持。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大脑是偷懒的。因此,我们往往倾向于让别人来告诉我们「我该做什么」,而很少真正地去思考我想做什么。而这一点,正是造成生命意义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你会感到,你并没有在为了自己而活。
什么是价值性活动呢?它指的是:那些跟我们的目标和意义感密切绑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成就感、愉悦感和动力的事情。也就是我在 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中提到的,要去追求和探索的喜欢的事情。
这些事情,是我们生命价值感的根源,也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可以说,你把生命中多少时间花在它上面,你就会感觉到,你的生命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义的」。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才属于价值性活动呢?关于这一点,哲学中有两种观点。一种叫做客观价值。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当你的行动能够使得这整个世界整体上变得更好,为别人带来正向的结果,你的行动才是有价值的。你的个人价值建立在社会整体的价值之上。
另一种观点叫做主观价值,它认为:价值是主观的,个人价值并不一定要植根于社会价值。只要是你觉得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个人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价值性活动并没有那么功利。只要你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你能够获得动力,体验到愉悦感,并且愿意长期去做下去,那它就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并不需要建立在它有什么用的基础上。
可能有朋友会问:按这么说,看剧,看小说,玩游戏,岂不也可以是价值性活动了?其实不是的。判断是否价值性活动,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长期反馈。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对它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的行动能够帮助我们去实现这个目标。另一个是短期反馈。亦即:当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能否进入心流状态。
为什么如此强调目标感呢?原因很简单:目标是帮助我们对抗虚无主义和存在焦虑的最好方式,也是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最好方式。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也终将必然地离开。而在中间这段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一个规范,要求我们按照哪一种方式去生活,没有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必然去完成,更没有一个超脱的存在,为我们的表现打分、评价 —— 这一点就导致了存在主义焦虑,亦即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对抗存在主义焦虑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自己的一生去制定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让自己沿着目标行进。这些目标是完全由你自己制定的,只要契合你的过往和习性,是你发自内心所认同的就可以。个体并不活在任何规范里面,而是要为自己制定规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喜欢看小说,于是我漫无目的一本本去看,看完一本就抛诸脑后,再看下一本。看完也没有什么东西留下。这是价值性活动吗?不是。因为它没有目标。我喜欢看小说。现在我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整理一份推理小说常见诡计大全。于是我为了充实这份大全,一本接一本去看、思考、分析、记录。这份大全最终做出来不一定发表,也不一定给任何人看,对社会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单单只是把它做出来就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一个价值性活动。
很多朋友常常问:我不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我不知道如何找到目标,但事实上,目标不是找到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你自己去思考和制定的。一个最简单的思路就是:想一想,在所有可能的活动和方向里面,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我如何才能留下一些痕迹,以证明我来过?
这些痕迹不一定需要有用,不一定需要对社会有正面价值,但是它们可以表明你的存在,是你确认自己主观价值的根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价值就不重要,不是的。客观价值同样可以是主观价值的一个重要来源。换言之,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能够帮助这世界变得更好、对别人起到作用的事情,往往也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反馈,同样可以是一种重要的主观价值。
一方面,动脑的过程,除了带来短期反馈的愉悦感,你还可以收获做成了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和激情;但消费不会。消费就像加了糖的饮料,喝的时候觉得好喝,喝完就没了,不会有任何余味和感受。
另一方面,依赖于外物提供的对象所带给你的愉悦感,始终是不稳定的,你不可能保证一直都能体验到同样质量的产品。并且,由于消费会不断拉高你的快乐阈值,那些曾经让你觉得有趣的东西慢慢地都会变得无聊,你会需要加大剂量。那么久而久之,你终将会对一切都感到无聊。如同我在思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中所说: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很多朋友问,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折腾那么多新工具?其实折腾这些工具压根就不占用我真正工作的时间,因为我都是把消遣、娱乐、休闲的时间拿出来使用而已。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买什么样的配饰,用什么样的品牌,吃什么样的食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参加什么样的活动,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