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生活难熬读苏轼的这首诗

(2023-12-01 08:40:22)
标签:

散文

如果生活难熬 读苏轼的这首诗

 

这首诗就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诗作《东坡》,最适合孤独前行的人。让我们走近它: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诗里的“清”字既写du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的确很好。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二者和谐统一。

在古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起一个别号。与现代人的附庸风雅不同,古人的字号很讲究,或者有很深的寓意、或者代表本人身份官位、或者寄托人生志趣,我们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历史上常常被后人称为苏东坡。那么,这个“东坡”有什么来历呢?

所谓“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宋朝时,它既不是什么风景名胜,也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是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这块坡地荒凉贫瘠,是没有人要的荒地。可是,对当时的苏轼来说,它无疑是一块人生宝地,为他提供了一个安放身心的庇护所。

人们常常觉得,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变老只是一瞬间的事。对宋代大词人苏轼来说,这个一瞬间就是“乌台诗案”的发生。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的人生是那么的顺利,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他却不知道在他的“顺利”中,很多祸患正在慢慢累积。

人性复杂,你文采出众,大笔一挥,就写出很好的文章。那么,那些写不出来文章的人呢?或者说文章写得不好的人呢?他们的心里肯定备受煎熬。久而久之,这些怨气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会在你因为太过顺利而忘乎所以时,将你从云端扯落。

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一直孤独地默默地前行着。终于,在偏僻的黄州,他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辉煌,成了举世闻名的“苏东坡”。现在,如果你正孤独前行,不妨牢记苏轼一首诗,再难的生活也会熬过去。

在东坡,从不曾稼穑的苏轼放低姿态,躬耕其中,辛勤劳作,渐渐从贬谪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除了种菜嫁果以外,还为自己盖了一间起居室,东坡雪堂。此后,那个举世闻名的“东坡居士”就此诞生了,而原来那个锋芒毕露的苏轼却从此消失了。

孤独前行时,周围环境的恶劣或者人们的不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脚步不够坚定,内心不够安宁。诗作首联“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一片清静安宁的氛围中。大雨过后,夜晚的月色更加皎洁,照耀着偏僻少人行的东坡,真是可人。

一个“清”字,既点明了雨后的清新干净,又透露着诗人心中的一片安宁。白天,这里远离俗世,几乎没有人来,只有一些置身名利之外的村野之人会来耕作。此时,原来那个赫赫有名的苏大才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辛勤耕作的村夫“苏东坡”。

然而,犹如万物生长,一个文化巨匠也正在慢慢积累力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中,诗人此时自得自适的心态,早已尽在不言中。这是属于诗人独有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他是自由的,没有拘束的,不受俗世牵累的。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

诗作后二联“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片坡路崎岖不平,乱石丛生,十分难行。诗人每次必须要借助拐杖才能够艰难向前。然而,那又怎样呢?拐杖点击在路面上,铿然有声,伴着诗人矫健的步伐,响彻在郊野的夜空。诗人没有被坎坷吓倒,反而精神抖擞地前进。

如果不是孤独前行,怎知征服后的欢欣?如果没有“荦确坡头路”,哪里会有“铿然曳杖声”?孤独前行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步伐不够坚定。面对仕途挫折,东坡居士从来都是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永远都值得牢记于心。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象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成了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59时苏轼又受到了政治迫害,被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海南儋州)。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在政治上苏轼空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但是在逆境中苏轼却创作了大量名震文坛的盖世华章。

从他的作品中,让我们来细细体会这位坎坷一生的大文豪面对逆境时人生态度吧。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我认为,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的政治操守的象征,他自甘孤寂,不随俗俯仰,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性。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苏轼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乌台诗案”就是以文字获罪的,但是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屡遭贬谪的晚年,写下了批判现实的力作《荔枝叹》,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在厄运面前,他从不屈服,而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随缘自适、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东坡先生本传》)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不仅如此,“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明·李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

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