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中的谐音文化

(2023-11-29 08:15:45)
标签:

散文

民俗中的谐音文化

 

谐音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为古代文人提供了创作意境。

谐音的定义。“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谐音产生的基础。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很庞大,统计起来要有八万多个,汉语中音节与读音的比例大概为一比十,这就说明汉字中同音字大量存在。例如,文学语言大师赵元任创作的那首《施氏石狮史》,全文87个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只有一个读音“shi”,这就可以说明汉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足以用一个读音来表达出一个故事。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这种特点就给文人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技巧,通过谐音的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思想情感。因此,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联想是谐音产生的心理活动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联想成为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看到哪个字哪些话,我们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阅历以及经验,这就是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比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窗前的窗花图案上通常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这就让人们联想到“喜上眉梢”。寓意着新人今后的生活是欢欢喜喜的。

民俗文化中的谐音。

民俗。民俗是人们生活的风俗和习惯。不同地方的人民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思想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崇拜,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随处可以看见谐音的存在。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人们要吃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外形像金元宝,是宋代钱币“交子”的形状,为了取吉祥之意,人们便将“交子”的谐音“饺子”这种食物作为新年里必须要吃的食物,也寓意着吉祥多福。同样作为中国人民在节日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鱼”,人们都喜爱吃鱼或者在有喜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摆上一道鱼,或在庭院里养几条金鱼,来自谐音“金玉满堂”,象征家庭美满,后代兴旺。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间所流传的文学形式。在人民中间所流传的经典诗词和故事,经过人们的反复传颂形成的文学形式。由于民间文学产生于基层中,谐音主要产生在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中。一方面体现出谐音在民间文学中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有这样一个例子,古代有一官宦人家,仗着有权优势,欺辱百姓乡里,人民对这家是怨声载道,却又不敢当面冲突。一日官宦的儿子中了状元,更长了官宦的威风,写到: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邻里有个才子,才智过人,见到这一情形,压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想要对付傲慢的这一家人。这巧官宦家的对对面新开了一家药房,他就和药房的老板商量,在药房的门口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这副对联中的“生地”、“熟地”、“附子”、“当归”都是药名,贴在药店门口正合适。这其中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对谐音的运用,将“附子当归”谐音成“父子当龟”,幽默的讽刺了这家人的言行,为人民解除了心中的怨恨。

人名文化中的谐音。古人的名与字。

说到名字,名字就是名和字的统一。姓是祖辈传下来的,名是出生以后再起的。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和古代的名字不太一样,古代是有名字以外还要起一个字,平时朋友叫的时候也都叫的是字。古代在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会先给婴儿起一个小名,如“犬子”,或以小猫小狗等动物给孩子命名,这种小名一般都是听起来比较卑贱的。这就是名,那么古人的字一般是取名和字同义并举。例如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孔子的学生颜回,他的字就是“渊”,因为“回”与“渊”是相同的意思。孔子的学生,“耕”与“牛”为相互呼应之说。再如,还要宋代的韩愈,因为“愈”与“退”互为反义词。

姓与名用字的文化中所体现的谐音。名字对中国人很重要,中国的姓氏自古以来就很多,有的姓与名搭配起来就不是人们所要表达的美好愿望。如“子腾”、“有才”这些名字单独听起来很有富贵之相,但如果和“杜”姓和“吴”姓搭配起来“杜子腾”和“吴有才”的谐音为“肚子疼”“无有才”就会事与愿违了。因而在选名字的时候应注意姓与名的搭配,避免谐音带来的不好效果。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是一个十分突出而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习俗和年节习俗中,还是在生育婚丧等人生礼仪中均可常见其形影.谐音现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体现了民间对语言的魔力崇拜,反映了"同声相应"的巫术原理,更表达了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为什么画一只“伏”在古树下的“梅花鹿”呢?原来“伏”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寓意读书就会有福、禄,先生向学生灌输功名利禄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谐音这种修辞格在我国民俗中应用非常广泛,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场合,人们往往巧借谐音寄寓深意,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许多人家将门上的“福”字倒过来贴,祈求“福到”。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有一条鱼,谐音“年年有余”。过年吃年糕、丸子,寓意“年年高”“团团圆圆”。正月初一拜年,许多人家都会捧出一道由红枣和板栗做成的“枣栗茶”,谐音“早利”“早早得利”。

不少地方的年轻人在谈情说爱时常送手帕作为定情之物,因为它横也是丝(思),竖也是丝(思),寓意“情思绵绵”。一旦结婚,女方定以红布裹上芹菜、韭菜作陪嫁,以“芹”谐“勤”,“韭”谐“久”,祝愿两口子勤劳致富,恩爱永久;作为迎娶的一方,则在被褥中、枕头下放上通红的筷子、饱满的红枣,以表“快快得子、早生贵子”之意。在新婚夫妇床上撒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河南等地,姑娘出嫁陪送的被子要七月做或十月做,以图“齐备”“十全十美”;拜天地时供桌上的大斗用麦麸和食盐填满,并燃上香、放上艾草,取意“有福有缘”“夫妻相爱”。在东北农村,新媳妇上车时怀里抱把斧子,“斧”“福”谐音,寓意“有福”。

庆祝生日时,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称“五福(蝠)捧寿”。在室内张挂猫、蝴蝶与富贵花的图画,祝愿寿星“耄(猫)耋(蝶)富贵”。

生意场上的人在安排宴席时,往往上一道“发菜”,寓意“越吃越发”。不少商店的名称为“金利来”,以图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许多酒家把“发菜炖猪蹄”叫做“发财到手”,于人于己都有吉祥之意。

民间的年画、剪纸等工艺品大多借物咏人,谐音呈祥。一条鲤鱼簇拥着盛开的莲花,叫“连(莲)年有余(鱼)”;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蝙蝠前画一眼铜钱,叫“福(蝠)在眼前”;柿子和如意组成“事事(柿)如意”;画喜鹊立于眉梢为“喜上眉梢”;家中安放“葫芦瓶”,以图“福禄(葫芦)平(瓶)安”;雄鸡立于石上的饰物,谐取“室(石)上大吉”;儿童骑象手持如意为“吉祥(骑象)如意”。

人们遇到不幸之事或不雅之语,往往巧借谐音讨吉利的“口彩”。如喜庆日不小心打碎物件,就连说“岁(碎)岁(碎)平安”;一旦失火,便说“火烧旺运”。中国的“茉莉”花茶因与“没利”谐音,生意人多对其敬而远之,后来商家另赐“莱莉”美名,方受青睐。

生活中,人们还用谐音来表示忌讳。船家吃饭时只说“添饭”“装饭”而不说“盛饭”;吃完鱼的一面,要吃另一面时,不说“翻过来”,而说“划过来”;船靠岸时只说“落篷”而不说“落帆”。因为“盛”与“沉”谐音,“帆”与“翻”谐音,船家最忌讳的就是“翻”和“沉”。家人朋友团聚吃梨时不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谐音。朋友之间绝不会送伞,因“伞”与“散”谐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