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不逾矩”是一种教养
(2023-11-20 08:46:13)
标签:
散文 |
“熟不逾矩”是一种教养
有一种教养,叫“熟不逾矩”。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以礼相待,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令他倍感郁闷的事。前不久,他在老家的一位侄子刚从大学毕业,打算留在某城找工作,就提出要借住在他家。一开始,他也很干脆地答应了,觉得大家都是亲戚,能帮就帮。
令他完全没想到的是,原来的好心好意却换来了大矛盾。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侄子从头到尾就不把自己当外人看。因为侄子要外出找工作,每天晚上,小周的爱人都会先煮好了饭,然后等客人回来。结果常常是等了半天,他才会姗姗来迟地打来电话,说自己有事不回来吃饭了。
不仅如此,房间他也从来不收拾,换洗的衣服都是直接丢在一旁,然后没事就抱着手机埋头玩游戏,好像理所当然就会有人替他整理一样。小周的爱人原本就家庭工作两头忙,现在变成还要多照顾一个人,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意见。有好几次,小周看不过去了,也试着委婉地和侄子提意见,可结果却是,人家的反应比他还激动。对他侄子而言,我把你当亲叔叔看,才随意了一点,你跟我计较这么多小事,就是明摆着在找借口催我搬走。听到这些理直气壮的话,小周真的感觉自己有理说不清。
人与人相处,无论亲疏,以礼相待都是最基本的素养。如果只心安理得地享受对方施与的善意与帮助,却完全不顾及别人感受,那么很显然,这不过是借熟人之名,行自私之实。“太不把自己当外人”,实际上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而长此以往,必定只会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因为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人回应你的方式。
事实上,真正有教养的人,心里都标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尺度,而这个尺度,就是对分寸感和界限感的把握。不以熟识为借口而忽视分寸,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礼仪。熟不拘礼是一种随性,但懂得熟而不越界,不逾矩,才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
无论什么样的关系,要想维持好它,都离不开应有的界限感。这不单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衡量一段关系能否走得长久的前提。所谓将心比心,方得真心,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细节见人品,处事显教养。很多时候,对别人提出要求或是做出评价都很容易,难的是换位思考,回过身来查看自己的言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总是习惯拿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觉得既然大家都这么熟了,就没必要在乎太多细节,结果却在无意间伤人又伤己。
其实,越是亲近的关系,越值得我们用心去维护和经营。特别在熟人交流中,因为知根知底,更应该要注意有所顾忌,避免去随意碰触别人的隐私,也不要去揭别人的短处。
孔子《论语》中有一段话:“见齐衰才,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意思就是说,见到服丧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要改变神色,表示同情;见到戴着礼帽的人和眼盲的人,即使是熟人,也要表示礼貌与友好。在我看来,这段话很形象地道出了教养的本质。
因为一个人的教养,正是在于对他人的周到和体谅,而非以己度人。他们懂得换位思考,能够想别人之所想,应别人之所急,并从中掌握人际关系的界限感。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行为得当,不疏于礼。而这样的人,自然也最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世事洞明者,不以世故待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以礼相待,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