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仰韶

(2023-10-12 07:30:00)
标签:

散文

走近仰韶

 

走近仰韶,但不是考古,而是天马行空。一百次踏足仰韶,一百次踏足寻芳。黄河是母亲河,仰韶是母亲的家。今天,家里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回溯七千年。在凄迷的风雨中,能看到那些远古的魂灵;在风和日丽时,能看到韶山之阳的祥瑞,能寻到远古的遗韵。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说起来很遥远,远到没有文字,没有史书记载。然而,却都包含在那一抹清浅的泥土中,它叫文化层。与周围坚实的原生态土层相比,这文化层里所包含的,全是浓缩了的仰韶先人们的遗迹。审视泥土,仰韶先民的生活片段,点点滴滴,便又浮现在眼前,仰韶文化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仰韶先民手里的工具是石刀、石斧等,陶器是生活用具。当时除了狩猎,农业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

用现代文明看,石器时代很落后,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因为石碾、石磨、石臼这些石器时代的遗存,一直流传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便仰韶先民没有我们所用的石碾石磨那样精致,但是同样的使用原理他们应该已掌握。曾经看过一起动物世界,连里面的猴子都会使用石器去砸开坚果,那么比猴子要进化很多,已经作为今人的仰韶先民怎么可能不会使用石臼之类的石器呢!更何况后来石碾石磨的普遍使用,也不能成为无源之水。

如今,在许多公园里,人们用收集来的石盘石磙做装点,似乎能给游客一种回望历史的沧桑。然而抚今追昔,恍惚间已经穿越了七千年,这些老物件从仰韶先民那里悠悠传来。类似的东西还有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火石,也叫燧石,似乎石与火的历史已彻底不被人们所记起。

在仰韶的沟沟坎坎上,散布着一些仰韶先民居住的痕迹。但那不是房子,也不是地基,而是底宽顶小,截面呈三角形的地坑屋,就称三角屋吧。

这样的居住形式很简陋,但是不要说它原始,因为它本来就是处在原始社会。然而这样的居住方式却充满着智慧。因为它深在地下,如果在上面加个石头盖子,就可以抵御猛兽的侵袭,而石头在相距不远的韶山脚下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当时已经是父系社会,即便不用盖子,如果一个强壮的成年男人手持一根棍子站在下面,也足可以抵挡任何一头猛兽。也许正是这样与猛兽的搏斗,使仰韶先民学会了用地坑来狩猎的方法。甚至说他们会用夭折的孩子去引诱野兽掉落陷阱,然后杀而取食之,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语言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都是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这里的套就是圈套,是智慧。

受劳动工具的限制,在那时还不可能开挖出很大的三角屋。再说了,太大的三角屋也不安全,遇阴雨容易坍塌。同时也说明,当时每个家庭都不大,成员不多。这很可能与当时孩子出生后的成活率低有直接关系。

对这样的三角屋,在上面加一个茅草篷,就可以纳凉避雨。对此,拥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仰韶先民不可能想不到,这也是许多远古先民结庐而居的缘由。也许就是这个搭在三角屋上的茅草蓬,演化成了后来宫廷里皇帝出行时用的花盖,一直到今天,成了我们手里的一把花纸伞。

还有陕州的地坑院,何不是由仰韶先民的三角屋演化而来的呢?以至于到今天的高楼大厦!综观人类的居住史,能说明一个真理,即人类从地下到地上,从地球到太空,居住得越来越高,目光原来越长远。

从仰韶出土文物看,仰韶先人没有文字,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十分复杂的手工制作,那些形态各异,变化多端的出土陶器就是明证。在这些出土陶器中,不仅有可以烧火做饭的器具,有可以蒸煮食物的器具,有用来盛东西及取水的器具,更有一些已经基本脱离了实用功能,而作为艺术品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制作,绝不是那一个人偶然为之,应该是许多代人的不断继承和创造。这就说明,仰韶先民不仅有成熟的语言系统,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并且能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口口相传,甚至有专门的师徒传承。即使到了夏商周,文明在发展,就是孔子写《春秋》又怎样?谁知其中包含了多少仰韶先人留下的文明珍宝和智慧!

用今天的视角看,仰韶彩陶上的图形也是十分抽象的。也许这不同于现代的抽象画,但是从思维的角度看,两者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即都是抽象思维。由此可以理解,仰韶先民已经开始追求艺术享受,而不再完全匍匐于自然,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也许,对美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要求。特别是仰韶彩陶上的人形图画,更明显地带着女性的特征。仰韶少女梳着辫子,穿着花衣在舞蹈,就像现在的舞蹈艺术,参与者多为女性一样。她们集体起舞,这就是现在代集体舞的源头吧。也许她们穿着的是兽皮,但那就是今天的皮草。就这些来说,古人与今人也是相通的。

再说那些抽象的图形。也许天上的云彩,河里的细浪波涛,都能勾起仰韶先民的丰富想象,幻化成仰韶彩陶上的纹理。晚霞落下,染上彩陶成火红色。黑夜来临,那是与落霞相伴的另一种染上彩陶颜色,即黑色。浩瀚宇宙,仰韶先民仰望着星空。炉火旁,他们把自己的想象描上陶器,似风,似波浪,似女人的长发,似奔放的思想。劳动的收获要撞进器皿,茹毛饮血的生活因烈焰而遇火成器。从此文明的火种从仰韶燃起,一直延续烧到今天。

小时候常常听到村里响起“瓦盆”、“瓦罐”的叫卖声,再回首秦砖汉瓦的宫阙,都一样继承着仰韶陶文化的精髓,只不过这里已变为黑陶。虽然有些东西正离我们远去,但是却变个样子依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汉人的墓葬里,一般都少不了“发罐”,坟脚还要放上一个烧纸盆。过去这两样东西都是陶器,也许这样的遗风就是从仰韶先民那里兴起,历经千年到汉墓,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没有了陶匠,它们就被别的器具代替了。

仰韶文化没有城郭,没有文字,但是仰韶先民用他们的艺术创造绘制了人的图形,并且拓展出抽象思维,这就为以后汉字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智慧基础。

七千年前,那些石器及彩陶从仰韶先民的手中滑落,淹没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后来有一天,它们被一个叫安特生的外国人发掘,重见天日,于是仰韶文化又复活了。

关于仰韶先民留下的东西还很多,我们可以放开想象,比如他们如何治病除邪,他们会不会用中草药等等。

远古的仰韶拥有今天的日出日落,历史的风尘改变了许多,但也留下了许多,正等着我们去发掘,去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执笔写流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