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武威本名甘州凉州
(2023-10-09 07:54:18)
标签:
散文 |
张掖武威 本名甘州凉州
在西北张掖,我一直觉得历史犯了个错误,不该把甘州叫张掖、凉州叫武威,在某种意义上,这消减了甘、凉二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甘、凉二州,那可是历史上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地域名词,也是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重镇之一,现在是甘肃省最有名的两座城市和中国商品粮高产区基地之一。
甘州取意其泉甘醇清洌,或以州西南甘峻山得名。而凉州,其历史渊源则深远得多。凉州属古雍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域范围则不尽相同。如曹魏时,凉州“统郡八,县四十六”,包括整个河西走廊和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的一些地区,所以历史上有“大凉州”一说。大凉州的州治不是现在的武威,而在冀城(今甘谷县。另说在陇县,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
隋唐时,凉州则只相当于汉代的武威一郡,既现在的武威市。我们一般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市。甘凉古道,就是甘州到凉州的这条古道。这条古道上,千百年来,走过多少民族,走过多少部落,走过多少商旅,走过多少兵车,不记得了,历史,只记得这里的苍凉冷落,热闹繁华。
甘州离凉州400余里,离肃州(酒泉市)也400余里。出肃州再往西走便是玉门关了。玉门关和阳关是西北地区地理标志性的两个地方,“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便是此关隘。出玉门关再往西去,便接近新疆地界,新疆即西域。
凉州在甘州以东,距离金城(兰州)500余里,距离兴庆府(银川)800余里。凉州、金城、兴庆府呈三足之势。凉州是自古长安出发经金城去西域和自张家口、包头出发经银川去西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历史上西北地区最大的边防城市。“欲开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等等,从这些精辟的论述和地域特质可以看出,甘、凉二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历史上好多次有关西北的战争,都是围绕着河西走廊展开。河西走廊则以甘、凉二州最为重,要得到了甘、凉二州,就得到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西北地区战争的主动权,反之,中原腹地则袒露于西北游牧民族的视野之下。甘凉二州,责莫大焉。
甘州是什么时候更名张掖、凉州是什么时候更名武威的?我不知道。写到这里我自觉汗颜,但我必须这样写,因为这里有甘凉古道;羌笛胡歌;边城号角;还有故事传说,等等。历史留给我们的,总是精神上的居多。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提起大汉,必然则会提及匈奴。相传,匈奴与华夏本是同族,后来其部落分支逐渐在北方统一,成为游牧民族。在战国时期,匈奴一直是赵国负责抵抗。但是秦末汉初,匈奴逐渐强大,不断侵扰中原。而汉初一直采取隐忍政策,最常实行的就是联姻政策,堂堂公主,远嫁荒凉塞外。
记得《大汉天子》中年少的汉武帝面对此种情况,内心的波澜和愤慨。这也是汉武帝能够将汉朝推向辉煌的重要原因。大汉臣民,作为天子却不能庇佑,甚至连亲人都不能幸免。如此,雄心便被埋在了心中。而到汉武帝时期,我国疆土不断拓展,匈奴也被收复!而想要收复一方失地,要塞则是兵家必争之地。
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之地的要地。它有着肥沃的土壤,茂盛的草场。农耕、畜牧都是极佳的宝地。而这也正是塞北在恶劣的条件下重要的物资来源。秦朝末年,匈奴逐渐强大,掌控了整个河西走廊。而匈奴毕竟生活于塞北,条件自是不比中原之地,为了获得物资,更是频频侵扰中原。但是秦国采取防御战略,著名的长城就是为抵挡匈奴所建。到汉朝,汉初为了战后休养生息,更是颇多隐忍。匈奴更是放肆,已侵扰至关中地区。使得百姓深受其苦。
公园前126年,张骞,被匈奴囚禁13年之久之后,历经千辛万苦,逃回汉地。同时他也带回了对匈奴的了解的情况。他上报汉武帝,河西走廊西边有许多小国。如果想要打败匈奴,需要先将这些地区收复。若得此地,便等于断掉匈奴的右臂,便可在对战匈奴之时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见得河西走廊在征战匈奴之时所占的关键性作用。而河西走廊本身优越的条件也为匈奴提供了后方支持!所以拿下河西走廊便是断了匈奴的右臂。
汉武帝时期,疆域不断扩大,这与汉武帝的雄图伟略有关,同时也与他的得力干将卫青、霍去病离不开关系。霍去病更是个少年英雄。他作战勇敢,善于作战指挥。十七岁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而他率军发起了两次河西之战,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大将军,开始了第一次河西之战。这次战役,霍去病带领大军横穿西羌和匈奴的连接带之后,以迅猛之势将匈奴打的惨败连连。这次战役中,大汉朝取得了累累战绩。挫败了一直以善战自称的匈奴,且使汉军大振。
而趁着这个劲头,不久之后霍去病在皇命之下发起了第二次河西之战,而这次战争,更是重创匈奴。占领了河西大部分地区。匈奴已然归于汉朝麾下。河西战争之后,匈奴大势已去,他们屡屡战败,不得不最终归降。在河西战争中,汉军歼灭匈奴军十多万人,各部首领多数被俘。就连其圣地祁连山也被攻占。再被匈奴侵扰数年之后,匈奴最终归降!自此丝绸之路便开启,汉朝也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而霍去病的功勋也达到了顶点,被封为狼居胥。而汉朝的疆土不仅因此扩大,同时也为后世打下了基础。
而为了更好的巩固抗击匈奴的结果,控制河西走廊,同时让其发挥连接西域的作用,在安置投于汉朝的匈奴人之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大重镇,并亲自取了四个名字。并且沿用至今。这四个名字不仅大气,其寓意美好。这四个重镇分别是敦煌、武威、张掖、酒泉。
四大重镇的名字各有其意。敦煌,有盛大之意。象征着汉王朝的恢宏盛大,既有彰显汉王朝的强大之意,也有震慑西域各国臣服之意。敦煌一度成为东西文明交流的中心。武威,则是为了纪念汉军的武功威武之势。汉军代霍去病的带领之下,骁勇善战。攻破匈奴,消除多年的匈奴之患,不正是威武之军,实在是汉朝的有功之臣。
张掖,则寓意夺得河西走廊,断掉了匈奴的右臂。我汉朝则张开了臂膀,有雄飞之势,也象征着汉朝的强大。酒泉,更是有一个故事。据说,但是霍去病带领众将士,已经弹尽粮绝,但是服用了御赐的圣酒之后,士气大增,一举拿下城池。还有说本是城内的一条泉水,将士们饮用此泉水后便士气大增,击败匈奴。
这四个重镇有着历史意义的名字,同时也发挥着其他沟通西域的重大作用。而汉武帝如此重视这四个地区,也正是希望掌控西域,希望获得长久的安定。两千多年,丝绸之路更是成为东西文明交流的纽带。
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更是被各国所喜爱。同时也让中国看到了世界,不再局限于民族内部。这不仅是对我国历朝历代发展的贡献。更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让世界文明开始交汇。而汉武帝与霍去病众将士在此处的贡献更是被后世所牢记。
少年将军霍去病,攻下河西走廊,攻下四镇,汉武帝亲自命名,我国现在至今沿用。历史上被他们浓墨重彩的写下了一笔。而随着新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施行,丝绸之路的作用更是显现。为我们如今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出于不被外族侵扰,出于对家人臣民的守护,汉武帝可见是一代明君。而霍去病也是一代名将,在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武帝了不起的地方也应该在这里,因为“平民情怀”而积累,积累起了那个两千年前的中国梦想。虽然动用了战争,却一点儿也不夸张,在胡瓜、胡蒜、胡萝卜等等的朴素温暖里,即使一些人依然没有理解中华文化源头的能力,但这个可以慢慢来,因为至少他们能吃饱了、吃好了。这也是历史的反应,不用装,它就在那儿,甚至比人们的姓氏还重要。
刘据,汉武帝的儿子,公元前122年夏被立为皇太子,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但到了公元前91年,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据说,当时的混乱局面中,在街上维持秩序的匈奴骑兵要比汉兵多,汉武帝因为他的爱而深得匈奴人的维护。刘据被平反后,汉武帝建思子宫,常在“望思台”上以寄哀思。自己的,别人的在这一刻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幸福地生活。
作为皇帝,天下之人在那一刻里,也便成了汉武帝的“孩子”,匈奴地界上的“孩子们”怎么办呀?他们投降了过来,汉武帝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地,为他们设置“属国”,让他们在汉朝的统一管理之下,进行“自治”。在汉武帝的眼里人和人是一样的,至少,匈奴人与中原汉族人是一样的。在这种情怀与格局里,汉武帝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送到了匈奴以及更远的地界,成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