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孟浩然
(2023-10-04 08:04:08)
标签:
散文 |
夜读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给自己起名叫浩然,“我孟浩然就是一身浩然。我孟浩然就是不依附权贵,我孟浩然就是不像我小老弟李白还给韩朝宗写什么希望引荐信,我孟浩然也虽然想靠人推荐,但是推荐我孟浩然的人品行要好。我孟浩然是写过呈张宰相诗,但是我孟浩然没有像李白老弟把自己弄小,我自己相反把自己弄大 ,我把自己弄成洞庭湖。”
不知道孟浩然是不是在另个世界也很牛。希望孟浩然要牛。“我为什么不牛呢?文人也需要有大用,文人也需要人推荐,但是不推荐就算,不聘用就算,没有什么大了不起,你发你的威风,我泛我的小舟,你坐你的宝马,我饮我的美酒,我照样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照样是“春眠不觉晓,处处来听鸟。夜来风雨声,花落不晓道。”,我照样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湖北有四季风景、人杰风流。神农架的秘闻,珞珈山的樱花,鹦鹉洲的鸟鸣,黄鹤楼的钟声,百步亭的美食,龟蛇锁江的雄姿,长江大桥的灯影,都给人留下了美妙的记忆;曾侯乙编钟的天籁之音,武昌起义的刀光血影,麻城红安的将军之县,科技光谷的才俊精英,都让我对湖北这块英雄的土地、这里传奇的人物充满敬意。因为喜欢文学,因为秉赋性情,我更倾慕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聆听着黄河的涛声,翘望江汉的帆影,湖北的风景、湖北的人,总是奔来眼底,浮现脑海。踱步书房,从书架上抽出孟浩然诗集,隔空穿越,进入他的浩然世界,跟随他神游四季山水,寻访圣佛诗仙。
孟浩然的四季,如画卷,美不胜收;如仙乐,飘飘渺渺。融入孟浩然旳春天,“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花落草木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的春天,洋溢着蓬勃生机,荡漾着缤纷春潮。置身孟浩然的夏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恰似仙乐洗心,顿感丝丝清凉,炎热酷暑已消;走入孟浩然的秋天,“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掬来秋色入酒,醉享丰收味道;漫步孟浩然的冬天,“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银装素裹的诗笺,任怒放的想象道遥。
孟浩然的风景,在山水,在田园;是乡关处处,是烟火点点。请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初心;“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是看得见星汉、留得住乡愁的记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人间天堂的未央宫;“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是流动的诗和远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伊甸园。
孟浩然的“朋友圈”,用“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形容,绝不虚妄。先不去说他与“七绝圣手”王昌龄“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的莫逆之交,也不说与诗佛王维“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伯仲之情,单凭诗仙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膜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怅然,就已让我对孟浩然仰止!行止!
从孟浩然的诗里,我发现了浩然的世界,领悟了很多道理:万恶的疫情,隔离了我们每个人,挡住了走向外面的脚步,遮住了眺望远方的目光,收起了拥抱的双手。但是,我们可以与书卷结伴,那么,满目皆是风光无限;以圣贤为师,胸中自会有友朋万千。只要心灵不孤独,湖北就不孤独,中国就充满自信。因为湖北拥有孟浩然,因为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和思念家人的情感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