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初三杰的悲情人生

(2023-09-02 07:59:45)
标签:

散文

汉初三杰的悲情人生

 

张良、萧何与韩信,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功莫大焉。回想打天下之初,大家忙于杀伐征战,纵横捭阖,何曾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功、一已私利? 可是一旦得了天下,为了争夺各自利益,宫廷内外已是剑拔弩张。围绕封功臣这件事,宫廷内爆发了一场大风波。刘邦发现,文臣武将们每天都在宫道上三五成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便问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回答说:在商量谋反!刘邦大惊,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张良直言道:陛下也是布衣出身,他们这些人跟随你出生入死,现在你贵为天子,他们也希望论功封赏。

刘邦迁都洛阳后,张良因健康不佳为理由,拒绝了一切来往,在家中练巫术治病。饭不吃,每日静坐,利用身体中气息的运转维持生命,仙风道骨一般。有人会说不吃饭,光运气,几天就饿死了。其实不然,不知道哪个神仙道士给卖给张良一堆药,张良每日就吃这些东西,说是能延年益寿。张良大智慧者,为什么晚年非要修仙?

有人问张良为何不入朝为官,帮助刘邦治理天下。张良回答说我富有过,也穷过,刘邦封一万户侯爵于我,现在衣食无忧。目前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远离世俗纷争,追随赤松子先生,遨游世界之外。张良当然不会追随赤松子先生,人世间生死犹如阴阳,是人便逃避不了,张良是大智慧者,怎么会相信神仙之事呢。而他说这些话,正是因为他有大智慧。想当年刘邦创建西汉帝国,靠的就是西汉三杰。

韩信在公元前196年全族被灭,萧何在公元前195年打入监牢,原因很简单,到达顶峰并不知停止。张良绝顶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他假意追逐神仙之梦脱离了现实,其实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已。张良大智慧者,为什么晚年非要修仙?

还有其他原因,刘邦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政治家,达到人生顶峰的他要守住自己的位置,江山怎么来的刘邦自己最清楚了,当时社会是胜者为王,因此他在治国之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如何防止他人叛变之上。因此,与他南征北战的有能力的有权利的影响大的功劳大的人,都是他的潜在敌人。刘邦为韩信萧何制造了两个冤狱,韩信因为不收敛酿成悲剧,萧何虽然俯首帖耳,但也在劫难痛,只有张良遁出世外,一个没有军权,没有能力之人(病怏怏),对刘邦没有丝毫威胁的人,自然放过了。张良大智慧者,为什么晚年非要修仙?

儒家思想,帝王思想。韩信萧何不懂得明哲保身,得到的是后人的耻笑和讥讽。张良能够全身而退,也要感谢儒家文化吧。可惜历史上的张良太少,中国历史上维系政权稳定进行的一些列的屠杀成为了各朝各代必备之工作,所有的政权伊始都要克隆一下,一般无二。

危急关头都是张良为他出谋画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刘邦面临重大问题时,也往往都是张良为他作出精辟分析,古往今来,将相大臣们要想彻底摆脱地位、权力、名利的羁绊,难。而张良却显示出他的君子风骨。

韩信出身贫寒,他的人生目标与张良有着天壤之别。张良谋“国”,韩信谋“生”。韩信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漂母之食,胯下之辱,辛酸不堪回首。深入韩信骨髓的平生心愿,就是要改变这种艰难屈辱的生存状态。生逢乱世,靠什么出人头地?正好刘邦急需招募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重振军威。恰在这时,等待已久仍不见起用的韩信,受到其他将领逃亡的影响,也在一天夜里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拍马便追。

刘邦与韩信,可谓明主遇良将。一个为了争夺天下,渴望招募杰出军事人才;一个为了出人头地,苦苦寻找知人善任之主。刘邦就采用韩信谋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打出汉中,重入关中,平定了三秦,重新打出了一个大好局面。随后,刘邦与韩信分兵东向,转入战略进攻。韩信独当一面,过黄河,虏魏王,擒夏说,下井陉,破赵,降燕,定齐,南摧楚兵数十万,势如破竹,席卷江东,威震天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邦的天下,大半地盘是由韩信领兵打下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韩信之于刘邦,形成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之势。韩信自己不知道警惕,越来越狂傲。而刘邦对他则越来越猜忌。这就形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立。

萧何对刘邦,真可谓死心塌地、全心全意。将粮食兵员源源不断从关中送往前线。事无巨细,他桩桩件件都考虑得周到细致。常听人说,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条别人是否真能做到,我不知道,反正他刘邦做不到。他们有时是人,更多的时候不是人。偶然也会讲出几句带有友情亲情人之常情的话来,却往往不一定是真心。他们更多的时候不讲人话讲鬼话,前说后赖,眨眼变脸,恬不知耻。一是一,二是二,耿直不阿之人,是做不了皇帝的。

看看刘邦与“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义的用人原则是什么玩意儿。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绝对的“忠君”,绝对的排斥异已,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必然杀人如麻。从刘邦到吕后,将异姓王一个个斩尽杀绝,血淋淋地向我们展现了封建制度的本质特点。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最简明也核心的回答,因为出身农民的刘邦懂得自己的不足,因而十分愿意、真心愿意让手下人放手去做,大胆去做。高明的政治领导不一定是全能的领导,但一定是能够让下属全力施展才华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未必一定能建功立业,正如拿破仑那句明言,一只绵羊统帅一群狮子,打不过一只狮子统帅的一群羊。但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草莽此起彼伏,彼此各恃才力,相互攻伐。这样的环境下,最有能力的领导往往不会最后胜出,因为他要承受来自各方的攻击。反倒是那些能够聚拢豪杰、并且能够放任他们大胆对外厮杀的领导,能够坐收最后的胜利。因此,刘邦比之项羽,在个人英雄才能方面,一如地下之于天上;而在领导能力方面,则恰恰相反。刘邦作为政治/战略领导之高明,不知道要比项羽“高到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汉初三杰实际上也不是自始至终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干革命的。张良是刘邦在革命过程中从项羽那里挖过来的,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张良自愿来的,但是革命甫一结束,这位大功臣便急流勇退,修道去了,大概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道的。韩信投奔刘邦之后,作何很长一段时间的小吏,犯法还差点被杀,机缘巧合当上搜粟都尉之后呢,还是不怎么被重用,为此又跑了一次,惹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故事。

此后韩信官拜大将军,统领汉军扫荡群雄,但在封为齐王之后实际上也动了自立的心思,这也不能说是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干。唯有萧何,是从一开始就与刘邦一起干革命的亲密战友。然而萧何和刘邦,实际上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前,很难说主臣之分有多么明显。刘邦当初被选为造反派的头头,不是因为他有天子之气象,实乃是作为秦故吏出身的萧何等人认为造反需要有一个领头的,刘邦是诸多造反的人中比较适合当头儿的一个。直到革命成功之前,刘邦与萧何谁领导谁?这个恐怕没有根本性区别。后来汉初搞政治制度建设,搞了一个郡国制,刘邦的直系亲属实际上封王的并不多,反倒是异姓王,基本上占据了山东最好的地方。

这也能从侧面说明,跟着刘邦干的这些人,某种程度上实际上也是为自己干事业的,他们能够预期在刘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获得比较大的收益,而刘邦也确实让这些人充分施展,大胆发挥,争取他们自己的收益。这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农民出身的、没有绝世才能和英雄气魄的、甚至颇有几分无赖气息的刘邦的成功之道。

是不是很惊诧?没错,大道易简。被司马迁视为英雄的楚霸王,最终败给了市井无赖沛公。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霸王太能干,太想自己干,沛公知道自己不能干,所以放手并支持能干的人去干。最后果然成败殊途。回看那段历史,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