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看到的想到的
(2023-08-26 08:25:49)
标签:
散文 |
在内蒙古看到的想到的
说到内蒙古,我就会想到长生天,想到狼图腾,想到草原、牛羊,但是这次的内蒙古之行,我发现内蒙古不只有这些,这里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湖,还有形态各异的石林,还有延绵无尽的公路,更有热情淳朴的牧民。
说起内蒙古,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草原?蒙古包?烤全羊?腾格尔?其实,在内蒙古有太多太多的你想不到。你问我内蒙古到底有什么?那我明确地告诉你,这里既有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也有荒芜的沙漠、不朽的胡杨。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手把肉,海拉尔羊肉,奶茶奶酒奶干奶酪,奶豆腐风干肉,烤羊腿,海拉尔啤酒,酱牛肉,地三鲜,锅包肉,(这个每次吃饭必点),榛子,松树籽,以及各种好吃的,很少有人知道,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过40%的面积,都被一类神奇的植物覆盖,那便是,草。
当草连绵成片,再加上一些灌木等植物,便构成了人们熟知的,草原。从西藏到青海,从新疆到甘肃,从内蒙到东北,草原遍布中国西、北部,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若尔盖草原、那曲草原,或者巴音布鲁克草原,繁多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名称,令人眼花缭乱。
更别提逐个指出它们的位置,或者说出它们的故事,但有一个却是例外,它的名称不仅不陌生,还几乎家喻户晓,那就是,内蒙古大草原。它是中国最知名的草原,这里的蓝天、白云、碧草,骏马、群羊、飞鸟,敖包、牧歌、毡房,几乎就是中国草原风光的代名词。
它也是影响中国最为深重的草原,数千年来,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与中原的农耕文明冲突融合,共同构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这是一片属于自由者的土地,也是一片属于勇敢者的家园,它的四大组成部分,乌兰察布、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更是接连四次,创造了辉煌的草原传奇。
内蒙古地处内,每年夏,从太平洋北上的东南季,到达此地时已如同强弩之末。而在大兴安岭、阴山、燕山等,数条山脉的合围环抱之下,本已“衰弱”的夏季风翻山越岭,其中的水汽更是大幅减少。
于是在这里,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即便在最为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也不过约400毫米。
而到了草原西部,降水量更是降至150毫米左右,几乎接近荒漠地带。
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林地的边缘,是草原中降水最为丰沛的区域,由于森林在此“一息尚存”。被称为疏林草原,草原和森林在这里,要么比肩而立、泾渭分明。要么交织错落、形成斑块。
随着降水减少、土层变薄,高大的乔木逐渐难以生存,直至最终销声匿迹,只留下更为耐旱的草本植物。铺满地表、连绵不绝,在年降水350-450毫米的地带,丛生的牧草可高达60厘米左右,形成茂密的草甸草原。
疏林草原和草甸草原中,优质牧草占比可达50-80%,即便牛类等大型牲畜,也能在这里肆意疯吃猛长,堪称极为优质的天然牧场。
而当降水量降至200-350毫米时,面积更为广阔的典型草原便登场了,这里比草甸草原更加干旱,牧草种类更少、高度更低,白色的羊群游弋其中,如同绿毯上雪白的花朵。草本植物并非四季常青。
随着冬去春来、夏秋更迭,草原便如同大地的调色盘,被用最粗犷的画笔,刷上了不同的色彩,或是盛夏的绿。或是金秋的黄。
与南方地区相比,草原气候更加干旱,土壤层也更浅更薄,在农业技术并不发达的过去,绝大多数地区并不适合耕种。
然而这里遍布大量优质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风水宝地,于是养牛、牧马、放羊等,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
和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不同,草原上的人民不得不随着季节变化四处迁徙,以寻找合适的草场和水源,正所谓“居无定向,惟顺天时”,被称为“游牧民族”。
传统的游牧民族“靠天吃饭”,长途迁徙中更是困难重重,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在茫茫草原中觅得一线生机,于是“遇食同享,难则争赴”,成了游牧民族世代传承的个性。
他们性情豪爽、骁勇善战,不论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草原上原本的主人,都是他们必须直面的挑战。
于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抗争、扩张、征服,成了草原上的主旋律,四大草原上的风烟和往事,至今仍在猎猎西风中无声地回荡。
蒙古民族待客: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祭火: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因为燃旺的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蒙古包: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还有就是说到内蒙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
内蒙古人都是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2145.68万人,共有49个民族,其中汉族占80.62%, 其次蒙古族占15.73%,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所以说,内蒙古还是以汉族为主体。
内蒙古人都会说蒙语:蒙古族说蒙语,这点似乎毋庸质疑。不过现在蒙古族汉化很严重,在城市中及人口聚居地尤为突出,有部分蒙古族青年已经不精通蒙语。
内蒙古人都住在蒙古包里:内蒙古可以分为牧区和非牧区。在牧区有部分人家还是住在蒙古包中,不过现在由于国家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很多牧民都从放牧转变为圈养,盖起了砖瓦房。非牧区包括农区,沙漠等。其中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的沿河地区都有很好的耕地。由于蒙古包是内蒙古的一个标志,现在蒙古包在内蒙古旅游区比较流行。很多建筑也会采用这个标志性的图形。
内蒙古孩子都骑马上学:这个话题,似乎很有趣,在牧区的同学我不太了解,在城市中,上学的代步工具一般是自行车,假如家里有钱,可能是电动自行车。假如在城市中能骑马上学,肯定能吸引行人和交警的眼球了。呵呵,大学时同宿舍一个河北的女孩没来之前就是这样认为的。
内蒙古人天天吃肉,没见过蔬菜:这是个更有趣的话题,假如在200年前估计是这样的。我想现在物流业这么发达,在城市的超市中,几乎是应有尽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内蒙古到处都是草原:在内蒙古,有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乌兰察布大草原、阿拉善大草原。也有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沙漠。沙漠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中西部,而水草丰美的草原则在内蒙古的偏东部地区,星星点点的城市撒在内蒙古高原上,可见内蒙古生态环境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