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潜规则疏远不得亲近不了
(2023-08-19 07:53:52)
标签:
散文 |
亲戚潜规则 疏远不得 亲近不了
无论什么广义词汇,一旦冠上“潜规则”,贬意就呼之欲出了。而这种语义上的潜规则,只要是个成熟的中国人,都懂。这些潜规则里的微妙,简直比天意还错综复杂。更为难得的是,这些错落跌宕,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亲戚,有血亲关系的人,原本在自然村落时代,是人人抱团取暖的好方法,因为姻亲时代的人们,至少还是信奉亲情关系的。但实际上亲戚关系并不比与陌生个人的关系更为亲近,这种关系的实质:一边疏远,一边亲近,却又要装作熟络的样子。
第一个事实:你的亲戚,是你必须以熟人心态认识和忍受的陌生人。
现代生活越来越快,大家普遍都已经认清一个事实——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亲人之间,情感都越来越冷漠。而且人们会莫名其妙释放给你更多的情绪,比如那些虚假的关心,你并不需要也没什么卵用的关心。
所谓亲戚,不过是彼此有一层隔代血缘关系。但本质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因为经常相处,彼此逐渐了解彼此,宽容接纳彼此才形成的。
这种关系更看重人和人之间的接纳程度,尤其是细节上的,比如说话的方式,表达时候的肢体语言,身体的气味,日常生活习惯,爱好,小毛病等等这些。
但是如果你第一次跟一个所谓亲戚称谓的人见面,你会不得不忍受这些个人习惯,并且,在父辈的指导下叫他或她约定俗成的称谓。陌生人再也不具备最初结识时候的害羞谨慎了,只会让人越来越不耐烦。
在父辈要求下认识的陌生人,突然之间自己就是某人的堂姐了,某个看起来很讨厌的肮脏胖子怎么就得叫他为叔叔、小舅子?父母哪里来的这些异姓亲戚辈?当这些陌生人在陌生而油腻的馆子里呼喝着相互敬酒时,内心的腻歪真是难以忍受。
对于已经全然熟悉公司化、陌生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美感和价值感的社会关系,就是对自身情绪和精力的严重损耗。那些父辈的社会关系,只是一年到头因为家族聚会而碰头的亲戚,日常还要虚与委蛇地去应付,这种精力的消耗对我们的生活不是开倒车吗?
第二个事实:你的亲戚,是对高低贵贱认识得最为清楚的一群陌生人。
简单说,亲戚其实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这群人中,真正对你有帮助的少;日常喜欢讲东家长西家短的可太多了。逢年过节就是这群亲戚最为集中发挥自己长舌品评功能的最佳场所。只要有他们在,大到你工作的公司、城市、工资水平、发展前景,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小到你的衣服颜色、吃饭的样子、高矮胖瘦、个人婚恋观念、男女朋友。
事无巨细,一顿饭下来,保证全部跟你评价品鉴到位。并且以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和地位,居高临下碾压后辈。而就在你完全不想搭理,不想跟对方掺和只想快速吃完这餐饭走人时,你的父母还要拉着你引荐给你的亲戚们,让你听他们的话,日后好帮衬你一把。
所以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要给父母面子。无论心里有么窝火,无论他们怎样“含沙射影”,你都得忍着。若在平时,对付这种毫无素养和待人接物细节的陌生人,心高气傲的你会舍得花费自己一秒钟时间去应付敷衍他、她?断然不会。“亲戚”一词,瞬间就能原地套牢你关起门来都是自己人,哪有不认真对待自己人的?
爸妈的脸面和善良心态,就成为了你投降和忍耐的原因。他们也是为自己好,为了他们的苦心,自己还是应该留一些薄面吧。
中国式亲戚,实质上是相互攀比借用,不过表面上以亲戚关系来关联和遮掩而已,实际上跟陌生人之间没有太多区别。一边在心理上完全疏远,一边又在利益关系上完全亲近。这种关系里待久了,人们还会对真实情感有奢望吗?最为可怕的,就是在这些层层畸形的关系里,逐渐习惯人性冷漠。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亲戚变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群体。搜索亲戚,画风往往是这样的:中国式亲戚潜规则:一边疏远,一边亲近二大爷三大舅,自己混得不咋样,还特别喜欢教训晚辈;七大姑八大姨,有事没事就爱八卦别人的家长里短;就连亲戚家的孩子,十有八九也都是熊孩子。总之,亲戚已经被贴上势利、多管闲事、不知好歹的标签,很多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
从温馨和谐大家庭,到谁也别挨着谁,我们与亲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便亲戚没有恶意,但有时候,他们的闲言碎语确实造成了我们的不愉快。越是理解,就越是想拼命逃离,以为这样世界就会清净。但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称心如意啊。再不喜欢同事,也要和和气气地聊天;再讨厌老板,也要陪着笑脸听他高谈阔论。而亲戚,也是社交网络中的一环。学会处理好与亲戚的关系,是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而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当好一个晚辈的本分。不必过分亲热,模糊彼此的界限;也不必过分疏远,冷淡血缘的温热。面对长辈的教导,选择性接受就是,双方生活经历不同,没必要非得争辩出对或错。
与亲戚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也要降低对亲戚的期待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不能指望着亲戚像父母一样,大事小情上都给予无私的帮助。亲戚毕竟是亲戚,亲戚也只是亲戚。与其把亲戚妖魔化,不如试着放下偏见,学会用另一种方式与他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