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道武当

(2023-08-07 08:07:54)
标签:

散文

问道武当

 

以前写过武当,再写是因为再游武当,有新的感悟。

飞云荡雾,问道武当。如今虽已走过半个河山,仍对这里的美景念念不忘。提起武当,首先跃入脑海的是从武侠小说里了解到的惊天绝艺和刀光剑影的江湖故事:会想起它执武林耳的崇高地位,想起由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想起山上气势恢宏的建筑和庄严肃穆的晨钟暮鼓。

古人云:南尊武当,北崇少林。 金庸笔下的这座天下名山,简直就是仙山楼阁。《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跋山涉水来到武当山,修炼得到,成为一代宗师。由此,多少次在梦里云游武当,多少回对武当心驰神往,多少回在心底发问:武当的奇山秀水,究竟藏着多少玄机?武当的钟灵毓秀,究竟有多深的道行?

春末,辗转而来。八百里武当,层峰叠嶂,标奇孕秀,杉松蓊郁,翳日清幽。一山一水,一花一果,一枝一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不妨在这僻静之所,秀萃之地,隐居山林,修道升天。

我本非矫情之人,在这洞福之地却也难免矫情了一番。这是个远离城市的地方,满足人们一切对于桃源般的想象:云涤荡,鸟飞翔,树婆娑,人悠闲。

依山就势太子坡。这就是太子坡,九曲黄河墙。红墙青瓦,曲巷幽深,雕饰散尽,苔痕将时光染色。坡前的群山在云雾的游走中忽隐忽现,梵音渺渺。空幽的山谷,让你不由得放缓了脚步。若不是隐约处的些许人影,我还以为,自己早已身处古人的泼墨山水里。

紫霄福地紫霄宫。翠瓦丹墙,树影斑驳,云雾在山间迷离游荡。山岚氤氲,缥缈悠远。

武当之巅,一柱撑天。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绵亘青山,层峦叠嶂。满树的祈愿,八方朝拜。

武当山山名的来历就有三说:一是神仙说,武当山为“真武大帝”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二是武当系“巫丹”谐音而得名。即武当在 “巫山”与“丹水”之间;三是源于

秦楚纷争有“以武挡敌”之意。因天气雾气较重,甚至还有“雾挡山”的戏称,也是醉了。

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绝不是浪得虚名。“72峰朝大顶、24涧水长流”,在烟云缭绕之间,宛若一幅秀丽的淡彩山水画。古南岩宫建造在绝壁上,远处观看非常壮观,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

小天门,两座大碑亭耸立眼前,大碑亭碧瓦飞檐,里面分别是一只驮碑的石雕赑屃,因年代久远碑文模糊,两座大碑亭因受地形限制完全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造就了一句武当式的歇后语:“南岩的碑亭--两不见面”。

龙虎殿前。进门以后,眼界略显开阔,饰栏崇台,层层叠砌。虎殿两扇高大厚实的木门启合有声,悦耳动听,宛如“金鸡凤凰鸣”,也是南岩闻名的一景。

穿过两仪殿,便是南岩石殿,南岩又名“紫霄岩”,因它朝向南方,故称做南岩。这两个殿是真正的明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因为很多的明永乐到嘉庆朝的古建筑,已经毁于1926年的那场大火,而这石雕仿木构建筑,深深躲进岩石深处的殿堂,却是躲过了一劫。工匠们巧借地势,依山傍岩,使建筑有的大起大落,有的小巧玲珑;即有群体的四合院,也有单体的转角楼,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南岩石殿的梁柱、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均用青石雕琢,因为整体的空间比较狭小,谈不上大气、雄伟,但是门窗纹饰倒是雕工精细,技艺高超,值得称道。南岩的古建筑,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在南岩万寿宫外的绝崖旁有一雕龙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0.3米,上雕盘龙,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御骑,龙头顶端雕一香炉,被称为“龙头香”。两条龙让万千信徒们游走在阴阳生死的边界。由于下临万丈深渊,烧龙头香的人要跪着从窄窄的半米龙身上爬过三米到龙头点燃香火,然后再跪着退回来,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清康熙年间,川湖部院总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设栏门加锁,立碑告诫。

可惜,现在已经不能烧龙头香了,据说是因为出了太多次的事故。龙头香炉,已经被锁在了铁门外面。而那座伸出悬崖的石雕,只能被人们围而观之了。

好在,锁住了的铁门也锁住了我曾经想尝试的野心。 游完南岩,又来到紫霄宫,创建于宋重建于元,名为“紫霄元圣宫”,是武当山最重要的建筑文物,远远望去琉璃红墙,整个院落半掩在山腰的绿树丛中,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进入山门,两边为钟鼓楼,直走大道,穿过十方殿后为三清殿,供奉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殿后方则是父母殿,供奉有玄武大帝的父母像。

传说紫霄宫为玄武大帝得道之处。紫霄宫中最珍贵的文物位于紫宵大殿,殿中的真武大帝等塑像都是明代的珍品,绝对值得一看。  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有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按照永乐皇帝的命令,武当山建造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和宝殿,人与建筑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

从斜后面向这个宏伟的宫殿群望过去,大殿的屋顶全部以孔雀蓝琉璃瓦覆盖,而正脊、垂脊等则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即使在这样阴郁的天气里,依然显得雄伟、庄严。整体建筑凭借山势,采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数百级的台阶依山叠砌,层层崇台气象森严,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站在十方堂前,古柏、蹬道、宫殿、青山,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完美图画。 发现在紫霄宫修行基本都是坤道,即女道士,不知有何说法?印象中金庸的书里紫霄宫应该是男道士。

不管怎样,在紫霄宫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一种古老建筑特有的气氛和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气息。 来到武当山,自然是寻仙问道。紫霄宫后山一转,来到较为隐蔽的又非常重要的地方——太子洞,如今守护这个山洞的唯一一位道长就是贾道长。贾爷因央视《再说长江之道化武当》播出之后,声名远播,已然是武当山得道高人的代表,如今年龄应该超过90,却依然精神矍铄,谈吐清楚。

太子洞是一个天然洞穴,洞高约10米,宽约15米,深约12米,相传是“净乐国”太子“真武”少年修真的地方。这里没有豪华的石雕,没有宽敞的明堂,更没有气势宏伟的殿堂。太子洞中寒气逼人,真不知道这位古稀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坚守了20年。大家都不得不佩服贾爷这样一个修行者,一个人默默的守候着这份信仰,守卫着自己那颗平静的修行之心。什么是道教?道教主张清净为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从太子洞贾爷的生活中,我们似乎都看到了这一点。 出太子洞又来到太子坡。从“复真桥”拾百级石阶而上,是第一道山门,拱门额书“太子坡”三个大字。传说净乐园太子十五岁入武当山修炼,最初住在这个坡上,因此取名太子坡。

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吃不了修炼之苦,意欲下山还俗,走到磨针井经过紫元真君化成姥姆借磨铁杵之事点化后,复回此处坚心修炼,因此又取名“复真观”。走进山门,就是著名的“九曲黄河墙”,古道依山势起伏,建有七十多米长的红色夹墙,回转起伏,弯弯曲曲,配上绿色琉璃瓦顶,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美感十足,因此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最喜欢的取景地之一,大家纷纷找角度拍照、留影。

穿过黄河墙,就可以看到主殿——太子殿了,殿内有真武大帝少年读书的壁画、石案、笔墨、古籍等,营造出了一种刻苦向学的氛围。因此已经成为许多家长为孩子祈福学业的地方。香火十分旺盛。站在太子殿扶栏眺望,千山万壑,悬瀑飞流,苍松翠柏,尽收眼底。古人高超的建筑造诣,红墙绿瓦的建筑外形,在阳光和蓝天下也显得格外好看。 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院内有五云楼,倚岩而建,俗称“五层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建筑技艺与功能技术的和谐统一,虽经百年沧桑,依然完整结实,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下山后,我们一路前往太极湖新区。途经位于山下路边的遇真宫,相传明代初期张三丰在此修炼,永乐年间皇帝命令在此地敕建遇真宫。可惜的是2003年,遇真宫主殿因人为突发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化为灰烬。如今遇真宫仅留山门和东、西两座宫门,也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蓄水位提升而被人为抬高了近15米,遭受水火侵袭的遇真宫,真心期待未来能早日看到原址复建的胜景。

所谓有山必有水,其中的“山”自然是指道家圣地武当山,而“水”便是美不胜收的太极湖了。来到太极湖,方知太极湖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库,在蓄水后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筑坝而形成一片湖面。太极湖的水质清静,比千岛湖还要大三倍,生态环境很好,湖心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整个湖区宛如一幅山水长卷展现眼前。

太极湖水上游公司开辟了多条精美的水上观光线路,还增添了不少水上娱乐项目,湖中有各式各样的船艇供人选择。乘坐轻盈便捷的游船,贴近自然,鞠一捧清凉透彻的太极湖水,感觉心都浸透在这舒爽的湖水里了。站在船上,目之所及是明丽秀美的水上风景,碧波荡漾,微风拂面,悦耳的鸟鸣声声入耳,若有若无的朦胧山影在岸边闪现,令人仿若凭虚御风,欲羽化登仙而去。

在太极湖水中随波飘荡,弄水听风,或是择水入山,朝圣拜仙,映着远方影影绰绰的武当山,颇有几分脱俗之感。太极湖犹如一枚闪现着璀璨光芒的明珠,为群山所绕,为巍峨的武当山增添了一抹柔情。我们一行人无不为其风景所倾倒。耳闻不如目睹,闻名不如见面,看完武当山再来感受太极湖,不虚此行啊。

一方水土养一人,太极湖已然成为新的旅游休闲圣地。微风习习,水波荡漾,碧水白帆点缀身后,犹如置身希腊爱琴海,一对对新人身着洁白的婚纱在湖边相依相偎,留下甜蜜的身影,用镜头定格下了爱的一刻。 据介绍,太极湖景区未来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于一体,将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设施一流的旅游胜地。景区努力将自然景观与旅游建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来武当山太极湖旅游的人,彰显出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

晚餐,依然很丰盛,太极湖河虾,味道鲜美,吊锅土豆红烧肉,肥而不腻,其他野菜,野山香菇,十分爽口。 晚餐后,我们武当山太极剧院观看大型太极功夫秀《梦幻武当》。武当太极剧场是鄂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建筑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顶级综合性剧院。剧院整体形似太极八卦,大气而厚重,门前广场有个大型彩灯音乐喷泉,夜晚,泉水及彩灯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梦幻般的起伏交叉变化,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水景画面,和建筑相得益彰。

时长70分钟的大型太极功夫秀《梦幻武当》用追梦人寻梦太极的心路历程为主线,以山、水、人、拳、道等各种文化元素贯穿始终;讲述了一个痴情追梦人,为了追寻心中至高无上的道,跋山涉水、历经艰险、饱受沧桑,一路寻道、问道、悟道,终成大道的故事。

舞台采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配合,有超大电子屏、可旋转和升降舞台、移动大车台、喷雾水帘喷泉、高科技数字电脑灯等设施设备。舞美设计别出心裁,巧妙模拟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重现了武当山的恢宏建筑和秀丽山水,高空地面、时间空间、天上人间,每个篇章都风格迥异,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震撼。

全剧通过第一篇章的《寻梦太极》、第二篇章的《梦幻玉虚》、第三篇章的《云外紫霄》、第四篇章的《山水逍遥》、第五篇章的《悟道南岩》、第六篇章的《天下太和》,16位世界武术冠军和国家级太极拳法代表性传人领衔的300多名演职人员担纲演出。世界万物皆阴阳,天下太和乐无疆。15日一大早,武当山下起了大雨。虽然下雨,已然阻扰不了大家继续探秘武当山的热情,尤其是听说要去拜访张三丰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道长,大家更是兴奋的不得了。

早餐后,我们直奔清微道院。清微道院隐匿在武当山峦迭翠之间,环境清幽典雅,远离红尘浊世,是钟云龙道长的栖隐修炼、闭门授徒之清修道场。待大家席地而坐后,钟道长现场讲述了张三丰的传奇故事、三丰派的传承、太极拳的源流以及当今武林的一些现状,一番论述让我们对传说中的张三丰有了全新的认识,此番武当之行今天特别收获良多。

课后,大家在钟云龙的弟子夏齐道长的带领下,一起认真学习了入门的武当太极养生功法,专门护理肩颈,简单易学有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院内两排十八般兵器,调起了大家的玩兴,纷纷即兴表演了起来,一番舞刀弄枪的自拍自娱, 还真是有模有样。

在听完钟道长亲授武当太极与养生之道后,大家与道长合影留念,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三丰弟子”。走出清微道院,中饭后我们登上了到金顶的缆车。武当山天气变化多端。今天上山后雨一直没有停歇,山间烟雨交替,大量水汽蒸腾形成的云雾缭绕着各个景点,让人宛若置身仙境中。那云烟可能是真武呼出的气息,让八百里武当山忽隐忽现,亦真亦幻,仙雾缭绕,半遮半掩、乘坐缆车时,让人仿佛置身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

下缆车后,山顶上的雨更大了。不到金顶非好汉,虽然从平台到金顶还有一段比较陡的台阶,仍需要约半个小时徒步攀爬才能到金顶,大家的兴致依然没有减弱。1621米的天柱峰一峰独领,主峰上的金顶,是武当山的精华和象征,也是武当道教走向顶峰的标志。无论是道人信士,还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金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

费劲登上了武当金顶,俯瞰烟雨中的武当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涌上心间。无奈在风雨云雾中,能见度极低,只能隐隐约约见到青瓦红墙的太和宫。整个金顶被云海包围着,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镶嵌在山峰间,仿佛进入仙境。远山绵绵,雨雾缭绕,一幅烟雨画卷自然绘就,尽管没有蓝天白云的清爽,却有了烟雨问道的神秘意境。 自明永乐年间这座金殿建成,天柱峰又称金顶。永乐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顶安置一座铜铸鎏金大殿——金殿,金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从房脊到墙角,都焊成囫囵个儿,没有一点缝隙,被誉为不用一根钉子的世界古建筑精品。

金殿内供祀着“真武大帝”鎏金铜像。 沿金殿一圈的铜栏杆,已被众多的香客游客环绕摩挲,摸出一道溜滑明亮的铜印,他们相信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环绕金殿的这148根铜栏杆,相传是明代万历年间,云南的道教信士们从各家各户捐资铸造,又从云贵高原一路翻山越岭,历经3000多里路程来到武当,在朝圣时敬献给真武神的。每根铜栏杆上均有铭文,记载捐献者籍贯姓名及祈求愿望等。

下山时,沿着后山道路蜿蜒山峰,走到紫金城墙边,看到五百年的墙、六百年的松和七百年的转运殿,描绘着武当山历史变迁,回望烟雨中的天柱峰,只见山峦草木雾霭重重,近山远峰皆缥缈隐现,不知是雾自足下起,还是烟从头顶来,雨雾轻烟浸润包容着你的身体,恍如置身道家仙境之中。万千感受汇成一句“武当仙山,名不虚传”。我在想,这袅袅雨雾,似乎是在表达武当对我们的依依不舍,也或许是在向我们轻轻道别。

下山后,骤雨初歇。来到磨针井,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相传,净乐国太子入山学道。因心志不坚,中途想出山。走到这儿,看见一位姥姆正在井边磨一根铁棍子,边磨边说:“功夫到了,铁杵自然能磨成针”太子听后有所感悟,于是又回到山里修炼,最终学成。后来磨针井被围在一座小型道院中,院有三间殿堂。殿前立着两根乌黑光亮的铁棍,代表老太太当年所磨的铁棍。殿旁有一座方亭,亭中有井即磨针井,井上佛龛内放着一尊老太太磨针像。磨针井是整个武当建筑群的点睛之笔,它把整个武当山的故事串联起来。

“北少林南武当”,以武术养身为一体的武当武术,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行云流水,刚柔相含,神形俱妙,堪称绝妙之玄学。武当山分布着10余座武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更有数万外国人慕名前来武当学武修道。走在山间,随处都可以看到习武的道士、隐士和武术爱好者,大家一定不要惊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