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黄鹤楼
(2023-08-02 08:19:52)
标签:
散文 |
唐诗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顶,它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伟壮观。
阳春里的黄鹤楼,早在李白的笔下便成为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斯时,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黄鹤楼,已经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跑过了500多年,曾经的军事瞭望建筑,华丽转身为登高送别之地。乐山乐水、灵性飘逸、不拘一格的共性,使李白与孟浩然结下莫逆之交,而黄鹤楼,见证了二人的友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千古佳作朗朗上口,连诗仙李白都佩服不已,加上有着仙人乘鹤西去的传说,更是成就了黄鹤楼的地位。
作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的孟浩然,年纪比李白整整大了一轮。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之间相遇于维扬时,孟浩然38岁,李白26岁,谁知一交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时的孟浩然可谓名满天下,一首《春晓》足以令世人望其项背。
而李白初出茅庐,乃孟浩然的铁杆“粉丝”,他后来有诗《赠孟浩然》如是表达爱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孟浩然应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东游越剡(今绍兴一带),途经江夏(今武昌),与李白再会于黄鹤楼,一时之间,把盏言欢,叙说不尽离别情。依依不舍的李白挥笔疾书,怅然写下童叟皆知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朝的黄鹤楼,已然蔚为大观,时有阎伯理的“软文”《黄鹤楼记》写道:“观其耸构巍峨,高标龙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正是由于黄鹤楼的独特气质,引无数才子佳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流连忘返。
烟尘之中,走来了郁郁不得志的崔颢。那是一个晴日,天穹如洗,凭高远眺,山河依旧,风光旖旎。历经多年宦海沉浮的崔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当即写下流传千古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位饱受非议、被诟病为“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诗人,终究客死异乡,没能回到其魂牵梦萦的故园。当后人抑扬顿挫地诵读着《黄鹤楼》时,有几人还能记得一个落魄游子的乡愁,又有几人会瞥一眼这诗歌后的历史真相?
相比而言,李白对黄鹤楼的念想和留恋更为持久。他留下了多首关于黄鹤楼的诗歌。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他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面对崔颢的绝唱,李白后来还是写下一首《望黄鹤楼》盛赞这座江南名楼的壮丽姿容:“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漂泊安陆一带的日子里,命运多舛的诗仙多次在黄鹤楼下送别亲朋好友,《江夏送友人》记录了其重情重义的心怀:“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一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则更是挟风雨的神来之笔,“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如此飞天揽月一般的句子,如何不令人不忍释卷?黄鹤楼,俨然就是李白理想国里的乾坤,其间有情义、有梦想、有江湖、有山河。
诗言志,歌咏言。自然,向来喜欢性情写作的孟浩然也不会忽略黄鹤楼。他的五言律诗《江上别流人》写得极富感情:“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这首诗应当写于孟浩然三下越剡期间,至于他所邂逅的“流人”是谁,所犯何事,已不得而知。黄鹤楼下,谪居者不得不凄凉地踏上流放岭南的船只,命运扑朔迷离,两个“分”字,将造化弄人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番遭遇,更坚定了孟浩然修道归隐襄阳鹿门山的心志,也成就了“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之峰峦。
几乎与李白生卒年一致的王维,尽管遭遇安史之乱的变故,却始终保持着诗画一体的追求。他用工笔的功力写出了《黄鹤楼送康太守》:“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在王摩诘遗存的400余首诗歌中,这首黄鹤楼送别诗不算出众,也不太为人所知,但它为后世描摹了一幅盛唐时期的楼阁江景图。东坡先生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着这首《黄鹤楼送康太守》,又何尝没有一种人生无奈多别离的况味环绕不去呢?
到了唐代永泰元年(765年)间,黄鹤楼的规模更为宏大,一跃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自然,围绕黄鹤楼这一主题,雅事迭起,吟咏成风。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后,行事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愁,是其后期诗歌或明或暗的“烙印”。
抑或,可从《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中窥得一斑:“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巧的是,备受贬谪之苦的刘禹锡在《出鄂州届怀表臣二首》中,也吐露着醉与愁:“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有意思的是,白、刘二人,同一年生,辞世的年份相隔不过两载。
物换星移,江城璀璨,才人辈出。晚唐时期,早年曾经出家为僧的贾岛也出现在黄鹤楼诗人群的名册里。众所周知,贾岛对诗歌精于雕琢,有“诗奴”之称,他不擅长交际,“所交悉尘外之士”,时间几乎用于锤炼诗句,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许精通禅理的缘故,贾岛的《黄鹤楼》落满寂寞的人生叶子:“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很难考证贾岛与黄鹤楼的交集时间,也许是他贬出长安赴任长江县(今四川省大英县)主簿时,也许是迁升普州(今安岳、遂宁、乐至一带)司仓参军时。莫道前程多艰险,渡尽劫波又一春。
没有谁能够完整记录一滴水在江河里的旅程。唐代的黄鹤楼,犹如一位采风者,恰好看见了一些身影,聆听到了几句心声而已。于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在芬芳的唐诗里醉着,也忍不住朝着黄鹤楼进发。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