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圣人
(2023-07-21 07:59:53)
标签:
文学/原创 |
古代历史上的圣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
在先秦古代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礼》:六德敎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识。《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者,称圣人。圣人的界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之书籍。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圣人,但也有的圣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圣人。
基督宗教(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圣公宗、东正教会)、印度教、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圣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圣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代表:酒圣:杜康;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武圣:关羽;草圣:张旭;亚圣:孟子;科圣:张衡;商圣:范蠡;谋圣:姜子牙、张良;宗圣:曾子;复圣:颜回;算圣:刘洪;史圣:司马迁;乐圣:李龟年;文圣:欧阳修;棋圣:黄龙士;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药圣:孙思邈;兵圣:孙武;木圣:鲁班;智圣:东方朔;剑圣:裴旻;塑圣(雕圣):杨惠之;字圣:许慎;情圣(诗人):徐志摩;鬼圣:蒲松龄。
所谓圣人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 孔子;三指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四称皇后、皇太后;五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六指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七指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圣人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易.乾.文言》:“圣人作而万物覩。”《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唐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六籍中,独诗、书、易、象与《鲁春秋》经圣人之手耳。”此亦指孔子。
“圣人”,为帝王君主的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于此相联系,凡称帝王君主,则有“圣上”“圣君”“圣朝”“圣代”“圣明”“圣功”“圣武”“圣听”“圣旦(皇帝生日)”“圣旨”等等,皆由帝王君主为“圣人”引申转化而来。
对帝王君主之母,称“圣母”。《宋史.乐志》载《圣安》诗云:“圣母有子,重光类禋。”
清制,清帝嗣位,尊圣母皇后为皇太后,尊圣母即圣母亦为皇太后。另外,“圣母”还是武则天的尊号,又当别论。
除以上主要二义外,有意思的是,“圣人”还是“清酒”代名词。
东汉末年,曹操主政时严厉禁酒,人们讳言酒字,遂称“清酒”为“圣人”,称“浊酒”为“贤人”。
《三国志.徐邈传》载,尚书郎徐邈私饮大醉,对人讲,自己“中圣人”,即“中酒”而醉。此说流传深久。
唐李适之《罢相作》言:“避贤初罢相,众圣且衔杯。”李白《赠孟浩然》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古时,“圣”也延及其他一些用法。
如“圣相”,指德才超凡丞相宰相;“圣臣”,指德智才能不凡臣子;“圣女”,指贤德女子;“圣童”,指智力特异儿童,等等。还有“圣水”“圣湖”“圣海”等说法。
佛教传入中土,多用“圣”字,如对佛祖称“圣人”;对佛经称“圣典”,等等。对西方宗教,也多用到“圣”字。但是要说,这些只是翻译的原因,借用了“圣”字,可不再赘述。大致就是如此。
葛洪的《抱朴子.辨问》,很有意思。他讲,不要对“圣人”过于狭隘理解。他说,积极入世,以治天下为己任,是一种为圣之道;而只要一个人在自己领域里取得别人不能企及的成就,亦是为圣之道。
这个思想,让人联想到伟人的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