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修行苦乐全在心境
(2023-07-16 08:13:53)
标签:
文学/原创 |
人生是场修行 苦乐全在心境
王阳明被誉为中国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完人”。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有句话说的好,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才能成神。而改变自己,不外乎修身养性。而这正是王阳明的主张。
心中有风景,眼中无是非。
王阳明曾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在他的认知里,生而为人,就像是一场修行。这段修行路途的根基,可为修德。而修德行的重点就在于在修心。所谓“疑心生暗鬼”,自己立心不正,便往往会以己之不正之心度人。古今很大哲人都曾说过,万事万物,一定程度上都是人内心的投射,所日里人们所看到的不堪,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丑陋缩影。
老一辈人常说:心中有风景,眼前才能无是非。人生很短,很多人与事物根本无法触及。与其空费心思揣摩他人,不如把时间用来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是一种内心的自省。懂得自省,可以摒弃郁结愁闷等等有害的心态,让心胸开阔。以包容的心态看他人,以真实的眼光看自己。
一个人,只有愿意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懂得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时,就能领会到王阳明“修身立命”的智慧。
心里栽花,方得圆满。再雄奇美丽的景致,如果失去没有鲜花的点缀,终究失了几分生机。心灵的原野,如果没有鲜花的充实,也会生机凋零,单调乏味。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经历再如何,也不忘在心里种花,这样人生才不会荒芜。因为仗义敢言,被朝中不少人视为眼中钉。被贬流放不说,还被派人暗杀。害怕家人被牵连,远匿到龙场,却又被当地人恶意攻击,濒临绝境。
但是王阳明却不恼怒,反而尽力改善当地人生活。时日一长,山民们对王阳明从防备到爱戴。后来王阳明讲学,这些人都是最真诚的信徒。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都有善良的种子。只要你能真诚对待,总可以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史载王阳明八岁时过目成诵,十岁时下笔成诗,神童之名,名动天下。然而,自二十二岁参加会试起,王阳明一生命运跌宕坎坷,甚至数次面临绝境。可面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王阳明始终能保持一颗澄明的内心,入世时保境安民,出世时修心悟道。
可以说,终其一生,用一句诗来形容王阳明的心态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其实这一切的秘诀不过三个字:平常心。该努力时竭尽全力,是非成败反倒看得淡些,别为不值得的事钻牛角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得失,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王阳明说:“万缘脱去心无事。”修心养性的功夫,就在平常。人生本没有大事,过好平常每一天,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心若不安,世间万物跟着烦乱,纷纷攘攘,无穷无尽。心若放平,不执着、不着急,安安稳稳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王阳明又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生活的最佳状态。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相处的人,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王阳明还有诗云:“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做好世间最平常的事,才能快意人生。
被贬至龙场的日子,是王阳明生命中极难熬的一段时光。在那缺衣少食的蛮荒之地,他的随从们相继病倒。为了照顾好自己和随从,王阳明亲自打柴烧水、洗衣做饭,甚至亲手喂饭给随从们吃。不仅如此,王阳明还担心,在艰苦环境下随从们会心情抑郁。于是,他经常给随从们吟诗诵词,哼哼小调,只为让他们心情好些,忘记艰辛和痛苦。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他不去劳神;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笑而过。
生活,好也要过,歹也要过。唯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自以为已经深谙阳明心学的真谛,王阳明就让他加以说明。徐樾每举一个例子,王阳明便否定一个,接连举了十几个例子却全都被老师否定,徐樾开始焦虑、沮丧。王阳明指点道:“你太执着于外物。”徐樾不解。王阳明指向烛火:“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亮的湖面:“这也是光。”再指向河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这都是光。”徐樾起先茫然,随即顿悟。光既不在烛火上,也不在日月星辰之间。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只要心中有光,光便无处不在。
内心光明,世界也就光明,无论面对什么事内心都是一片坦然。这样的人,懂得在前路迷茫时,点亮自己心中的明灯。
养吾光明心,是最高的修为。无论是辉煌还是灰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眼前这段路,都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越是艰难时,越要守住内心的光明。
关于人生的起起伏伏,王阳明全都坦然接受。在他看来,走路不小心跌倒了,重新站起来就好,万万不能赖在地上不起身,更不必自欺欺人装作不曾跌倒的样子。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有坦途,自然有坑洼。无论如何,心向光明。
王阳明还曾说:“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愤怒等情绪,学会顺其自然,不必过分在意,心体自然会廓然大公,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能以宽广之心解决与人纷争,慰藉心灵,因此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人们常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的宽广与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变得狭窄,而且常常对别人产生怨恨情绪,这对己对人都是一种伤害。
只有敞开心怀,面对摩擦和误会放下心中的愤恨情绪,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才能安心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包容万物,容纳太虚,待人处事宽大为本,才能活得轻松,舒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