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凯文修道院

(2023-07-04 08:08:28)
标签:

文学/原创

圣凯文修道院

 

站在圣凯文修道院的废墟间,我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公元6世纪有一位名叫凯文的修道士,他从师三位圣者,还是孩提时就决定终身献给宗教事业。年轻时在威克洛郡名叫格兰达洛的深谷中觅得修行之处,竟然是一处树洞。或许觉得此地颇有“仙气”,圣凯文率领一些修道士重返格兰达洛,根据神谕,在两条清澈的河流交汇处建起了格兰达洛修道院,也称作“圣凯文修道院”。

公元570年圣凯文成为修道院院长,信徒们纷至沓来,据爱尔兰史料记载,在圣凯文去世(公元618年)后的六百年间,格兰达洛修道院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宗教中心。12世纪,爱尔兰宗教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圣劳伦斯曾在格兰达洛修行,并成为修道院院长,直到1162年担任都柏林红衣主教,之后还经常回来拜祭圣凯文的陵墓。

深灰色石垒砌的简陋房屋是隐士们清苦生活的最好写照。今天,隐士们都已作古,徜徉在长满青草的墓地间,看着它们在风雨中渐渐残缺,那些曾经的真实,在岁月中成迷,我却依然可以嗅到代表着忠诚信仰的中世纪气息。

密密麻麻的墓碑和大教堂的断壁残垣仿佛在泣血般哀鸣,高耸入云的圆塔并没有让这里免于战火和掠夺的摧残。

地方不大,从威克洛山脉翻山过来山脚下就是了,附近有一家酒店和青年旅社,两个湖。虽然地方小,但确实消耗照片最多的地方,很喜欢,至少有两个常驻居民,一个是一只常年在海湾里的海豹,还有一家子的天鹅在桥边

考古学家经过长期考查,认为这些遗址是后圣凯文时代的复制品,原始风貌多已不存了。如今,格兰达洛修道院处处遗迹零落,只能供今人凭吊,大殿的断壁残垣雄风犹在,显示着当年的神圣和庄严。被遗弃的墓碑东倒西歪竖立在蔓草荒烟中,在雨雾中更显凄凉,但精雕细刻的风格依稀可见。附近有座圆形塔楼是接近游客的标志性建筑,被建造成钟楼,有时还作为仓库和攻击时的避难场所。

岛国爱尔兰,曾几何时,是欧洲的宗教文化中心。教堂作为欧洲文化的一个符号,承载着千年厚重的历史,一向以地标的姿态昂然屹立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上。6世纪到11世纪,当欧洲大陆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爱尔兰教士已经建立了众多的宗教学习中心。威克洛郡满眼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山谷苍翠欲滴,1500年前,这里的深山翠谷被少数坚定的信徒视为隐修之地,他们离开喧嚣,来到荒凉得让人生畏的文明边缘地带。5世纪,基督教传入爱尔兰,由于远离欧洲大陆,这里没有经受那场摧毁罗马帝国的战争的侵扰,一直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宗教学习中心。

格兰达洛爱尔兰文的意思是是两湖之间的峡谷,顾名思义,是一处有着两座湖泊的谷地。

群山之间水气缭绕的深色湖畔,坐落着古老的修道院遗址及圆塔,古朴而宁静,神秘而浪漫,这里有着想象中最典型的爱尔兰风情。虽然因为离都柏林不远,到此一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还是丝毫未减损它的空灵与美丽。

公元498年,一位名叫凯文的年轻修士来到格兰达洛,为其寂静的环境所吸引,认为这是一个沉思冥想的好地点,因而开始在一处青铜器时代的古墓建起房子,过着隐修的生活。

他睡在石头上,身披兽皮,只吃少许东西果腹,力行刻苦的生活,完全融入周遭的自然环境,根据传说,连鸟和动物都来和他做朋友。围绕在他生平的传奇就像他的年龄一样绵长,据说他活了117岁。

修道院门的墓园里,墓碑在绿草中东倒西斜,看了似乎让人凄楚,可这绿色中安息的多是圣者,都是些虔诚的灵魂。

看着眼前静默的残垣、风化了的断壁,我们怎能想象得出这里一度曾是欧洲天主教的圣地,有几千的修士四季居住于此。

两湖翠绿的山谷中,人们远远地就可看见这直刺青天的尖塔,它无声却有喻意,它传递给人无声的信念。我抚摸着它粗砺的身躯,感受到它内在的力量。

在这圣者们曾经的教堂、曾经的住房间穿行,让我想到西藏那一片片荒弃的僧房,想起我曾以一篇《扎什伦布寺的晨祷》向那远去的先行者致意,向眼前的所见致哀。如今,在格兰达洛这6世纪的修道院,我忽然领悟到这其中奧秘:看似圣者已经走远,可他们的信念已越过万水千山,否则怎么会有这许多中国人冒雨还要来这山间。

从游客中心进入这清幽之地,灰蓝色的天,浓密的云,细密的雨点,如此的阴霾氛围也正适合拜访古老的隐修处。深灰色砖垒砌的简陋房屋是隐士们清苦生活的写照。早期爱尔兰建筑都是木结构的,保存下来的很少,10世纪至12世纪才普遍出现砖石建筑,教堂数量虽多,但早期砖石教堂最好的例子便是眼前的圣凯文教堂。然而战火依然没有放过这密林深谷中的修道院,1398年,此地被英格兰军队摧毁,目前仅存一些建于10世纪至12世纪间的建筑残垣。阳光从一座已经没有了屋顶的建筑上方打到地面的石碑上,那里原本是圣殿,1170年成为神父房,用来安葬当地神父。

多少个世纪以来,这里是爱尔兰宗教人士心目中的圣地,地位比较高的修道士包括主教都埋在这里,建筑的四周全部被墓地环绕,我注意到墓碑上端多竖立着刻有铭文的精美十字架,原来爱尔兰保存下来的纪念碑不是教堂,而是环形十字架雕刻。矗立在金字塔形或圆锥形底座上的墓碑、十字架和底座表面都刻有装饰浮雕和有号角螺旋纹的嵌板,简练而风格化,据说这种宗教石雕是爱尔兰艺术在5世纪至10世纪的突出成就之一。

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望见那座建于10世纪的高达33米的圆塔。圆塔既是钟楼,也是修道士避难所。虽然在1876年顶部用原有的砖重新砌了一下,但能够完好保留千年也是一个奇迹了。今天,隐士们都已作古,徜徉在长满青草的墓地间,看着它们在风雨中渐渐残缺,那些曾经的真实在岁月中成谜,我却依然可以嗅到代表着忠诚信仰的中世纪气息。离开时雨停了,沿着山路回到外面的世界,道路两旁重现大片的田野,羊儿不紧不慢地吃着草,悠闲自得,告别格兰达洛时淡淡的失落,也在一片葱绿中从容化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里古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