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黄帝
(2023-06-23 07:55:34)
标签:
文学/原创 |
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时代的著名人物,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炎帝、黄帝已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今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们,也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由炎黄子孙所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也称为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炎帝与黄帝的情况,在不少古籍中都有记载,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传说,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炎帝的故里后人有不同的争议,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到底是哪里有待科学家的研究。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发达,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据说炎帝亲尝百草,研究用草药治病,并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他的子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黄帝所居为姬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古代华夏部落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据记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
两人功绩不同。炎帝功绩: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黄帝功绩: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身份不同。黄帝曾打败炎帝是天下共主,是君。炎帝是臣子,帮助皇帝治理国家。
炎帝和皇帝关系: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后来炎帝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击败了蚩尤。这也是炎黄子孙的来历,后人把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为中华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牛头双角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角有相同之处。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约在5000多年以前,黄帝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使阳谷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阳谷县十五里园镇蚩尤冢(首级冢)已被确认阚城遗址,在今阳谷县寿张镇附近。此外,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轩辕丘、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具体可详阅《涿鹿县志》、《史记》、《水经注》等文献史料。现代建筑有“中华三祖堂”等等。
“三祖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色、具有开创的特色、具有中华文化奠基的特色。中华文化的许多基本点,都可以追溯到三祖文化。“三祖文化”的内涵广博,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点:
“三祖文化”是和合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和谐的民族,“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一贯追求,它的源头就是形成于4700多年前的涿鹿三祖和合文化。三祖和合文化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涿鹿之战后,黄帝与各部落之间的“合符釜山”。这是一次经过激烈战争之后的政治盛典,是一次和合的盛典。合符釜山首次提出了和合的理念。而和合理念是中华文化和谐观念的源头。由此可见,以黄帝为代表的“三祖文化”,既是以后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渊源,也是儒家强调秩序、礼乐文化的渊源,更是中华和谐文化的渊源。
“三祖文化”是农耕文化。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在我国农耕文化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黄帝、炎帝与蚩尤时期。炎帝是我国农业的发明者,他最早发明了耒等农具,教人们种植各种农作物,被人们称为“神农氏”。黄帝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创造者,他之所以称为“黄帝”。就是因为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而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土地,黄帝所处的黄河流域大部分是黄土地,所以黄帝便被称为黄帝。蚩尤部落在当时是一个生产技术较高的部落,据有关史料记载,是蚩尤首先发现了自然铜,并把它应用在军事和农业生产中。因此,三祖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发明者。农耕文化是三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祖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三祖文化”的农耕文化,奠定了我国数千年文明发展的方向,并长期在世界上保持着非常先进的水平。这种先进水平一直保持到工业文明的产生。
“三祖文化”是创新文化。三祖所处的时期是一个社会激烈变化的时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期,是各种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时期。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根史书记载,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并首次应用于战争之中。还传说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了文字。炎帝则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蚩尤是第一个将自然铜应用于制造武器的人。这些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创新与精神文化方面的创新,使人类的文明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正是这种创新的精神,才使中华民族5000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祖文化丰富的内涵中,农耕文化是其坚实的基础,和谐文化是其核心价值观,道德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色,创新文化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这些内涵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正在振兴的今天,继承"三祖文化"的精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后来炎帝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击败了蚩尤。这也是炎黄子孙的来历,后人把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谷神农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