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
(2023-06-16 08:04:41)
标签:
文学/原创 |
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值得我们好好涵养和传承。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而家风的传续是通过家教来实现的。因此,重视家庭、重视家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的前提。而优秀家风的传承和弘扬,并不局限于一家一姓,它不仅促使一个家庭和家族和睦兴旺、代有才人出,还指向了“家国天下”的一体之仁,确立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价值的“三不朽”。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广大乡村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与家的联系靠的是“聚族而居”的村庄,故而重视家庭和家族就成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必然。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天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是以家庭为背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观念渐渐淡泊,家风似乎也被人们遗忘了。那么,家风是怎样形成的?家风对于社会发展,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传统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 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 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 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等方面.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对完善个体成员的道德人格, 改善社会环境的道德风气, 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需要高校, 家庭, 社会以及全媒体四位一体,共同努力。
古人对于家教有详密周到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儿童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论语》中可见,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而他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谆谆教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开创了以后主要以“诗礼传家”的家教传统。孟子“私淑”于孔子,而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的“亚圣”,又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正说明优秀的家教为孟子养成圣贤的崇高人格和“大丈夫”精神奠定了基础。孟母教子实可以作为中华母亲优秀家教的一个杰出代表,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中国文化对家庭的重视,也折射到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中,此即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大家庭,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故而天地就是人与万物共同的父母。如《易传》所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尚书·泰誓》也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天地之性(生),人为贵”;而人与万物又都是天地所生,故人就应有“仁民爱物”或“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道德自觉。因此,儒家的孝悌观念的扩充,就指向了“家国天下”或“民胞物与”的一体之仁。
中国历史上的圣贤豪杰,如周公、孔子、孟子、诸葛亮、苏轼、朱熹、曾国藩、梁启超等,都可作为中国历史上优秀家教、家风和实现人生“三不朽”价值的杰出代表。好的家风对于这些圣贤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业绩起了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的灵魂,家风可以不同。但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力度,才能保证有教育意义。家风应与现代的新式教育相结合才可以走得更远。以往传统文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说教、受教环境。因此,传统家风家教,或循循善诱,或“棒头出孝子”,但终不如,以“清白、礼仪、孝顺、勤劳、节俭”等为内容的好家风,总在代代相传。当历史走向新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伴而行,时而交汇,既带来精彩的人生出彩机会,也产生了些不合群的东西时代早已打破已有的生存空间,与更多的东西相结合。太多的孩子对“家风家规”有“叛逆”。
父母的说教的说教对他们产生不了太多的影响方式不对,谁适应谁?父母引导得法,老的家风易于感染、传承。有些孩子喜欢“标新立异”,认为“上代那套不合时宜了”,也不好指责。新生代追求新潮时尚,总有其合理一面,社会进步正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问题是,有些观念太新,甚至新得离谱。那就是偏离人生方向。有的消极落后,看破红尘;有的极时享乐,玩世不恭;有的悲观厌世、易走极端。前阵子网上爆料:某地昔日高考状元,面对一份份工作不如所愿,干脆过起流浪街头的“生活方式”,甚至向一位老人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类似这样“望子成龙”与“流浪街头”,产生的“刺音”,不仅刺耳,更刺心。紧紧琴弦,整整琴弓。琴弦松松垮垮,琴弓再正,好音也不出来,反之亦然。
传统家风有约束力。旧时,有子女违背家风,得受家法处理,“打是亲、骂是爱”似乎是公知,也造就了今天的“虎妈”、“狼爸”型家教,这种施教在部份家庭可能奏效。
在今天社会开放、容易激进的年代,暴力家教也易产生逆反心理,如同弓太紧绷,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然而,倘若没有约束,对家风束之高阁,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谓“新潮”,不加以严厉约束,不来点规矩、家训,态度暖味。放任自流,更是大错特错。有的父母,对子女很苛刻严厉,却自己不检点。子女读书,家长麻将;教育子女勤俭节约,自己奢侈无度。有老话:治家严,家乃和。弦要紧,弓要整。灌输家风也需要善于引导、劝导,更少不了监护、管制琴音定调,琴弦先调。
一个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家风的传承者,父母的自律,如琴弦保持正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振动孩子心弦。许多家庭,并没有立下家风明文规矩,但父母的影响,犹如于无声处的惊雷。网上曾有热议:清洁工余友珍老人,因拆迁成了千万富婆,依然过着“扫帚生涯”本职。她还教育子女,热爱底层劳动,她用劳动的表率、低调的生活,诠释着传统家风中的“勤劳为本”内涵。
网上也有爆料:江西老朱夫妇,以拾荒为生涯,十年捡拾900万个塑料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培养了二位大学生。小儿子已工作,大儿子已博士毕业,并留学过德国。原来,老朱曾看过一本书《宋氏家族》,被书中“宋氏一门凭读书发达”的家风感染,暗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影响二个孩子,老朱自己爱读书,鼓励子女勤奋好读,还从精神上引导孩子。老朱夫妇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家传”,与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生心态融汇起来,捡拾的是垃圾,明净的是心灵。遗传的是中华好家风,创立的人才大事业。琴弦琴弓,尝试交融。优秀家风传承,更需和谐的环境。恪守孝顺、勤劳、善良、节约、礼仪、好读等家风,总是有益的,但还需跟进时代的节拍,找到与子女共振频点。笔者身边有位村官志愿者叫钱志芳,平时她喜爱阅读,爱写家教心得,边积累家教经验,边以自己女儿做“实验”,她把母爱的情感,融化在全家和谐阅读氛围中,把丈夫培养成好读书的技术人才,把女儿培养成中国农大研究生。
如今,她依然在总结现代家教得失,把传统家风与现代家教结合起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家长,找到了家风家教共振点:当好阳光父母,培养阳光后代。
好音好曲,心中有谱。有了好琴好弦,总想奏出余音绕梁之曲,要不依然是浪费。家风最大的内涵,莫过于“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如今,许多家庭物质财富丰厚了,也激励孩子多读书、上名校,却少了人格教育这一环,培养的往往是精神“空二代”。身边志愿者钱志芳,在传播先进家教理念中,总是投入大量精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道德经典、读书故事、身边好人等为素材,投身志愿者家教活动,潜移默化教育感染家长与下一代,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打造了东渡亲子讲坛“新型家风家教”传播平台,一批家长得益于先进家教理念,同建东渡志愿者服务群体,成为奉献社会些、助人为乐的新一代家长。
上行下效、示范影响,自然形成和谐育人的氛围,奏出一个“众乐乐”的盛景。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中国历来注重家风建设。正因如此,中国被全世界认为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什么意思?仪是外表,仪表。每个人说话、言行举止都应该有一定的规矩。礼是我们的内心,礼的核心是本,不能忘本。另一个重要的核心内涵是敬,敬就是尊敬。尊敬老人,尊敬他人,尊敬自己,尊敬自己的事业。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楼宇烈教授说,只要有礼仪,不论到哪儿,都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进入新时代,要重新认识我们“礼仪之邦”的称号,重新认识礼仪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家风,正是楼宇烈教师所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教养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更是塑造整个国家正能量的灵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