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境界

(2023-06-01 08:10:22)
标签:

文学/原创

圣人境界

 

读庄子《齐物论》中的“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段,即古代的人,他们的智慧,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是什么呢?

庄子继续说了:“恶乎至?”人性也有恶的方面吗?接下来,庄子把人的境界,分为了四个层次,即无欲无求、无欲有求、有欲无求、有欲有求。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有的人认为,天地间没有万物的概念。他们精神上至真至纯,物质上尽皆满足,不可以附加任何条件,这就是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有佛家超世的感觉。正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有心即是无心,无心即是有心,这是天人合一、物我皆忘的神仙世界。

色,为什么解释为有心呢?在国学名篇《千字文》里,有一句话“鉴貌辨色”,直译为看人容貌知心计。这里“色”的意思,就是心计,也就是相由心生。所以这么解释色,应该是最通俗易懂的了。

人的第二种境界,是无欲有求。庄子《齐物论》讲“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仅次于无欲无求的境界,就是有物质追求,但没有精神欲望的境界。这里的封,好多解释为界限,我认为这仅是字面上的理解。

这种境界,有道家出世的感觉。正如老子的《道德经》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间正道的法则,是顺其自然,不用强制性的措施,就能够达到治理的目的。

《千字文》里也讲了“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直译为贤君朝廷问国道,无为而治功绩彰。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治理国家,是有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物质要求的。但是他们在精神理念上,强调的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国家会繁荣昌盛。

人的第三种境界,就是有欲无求。庄子《齐物论》讲“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有升官发财的物质欲望,没有搬弄是非的精神要求。

这种境界,有儒家入世的感觉。正如苏轼的《赤壁赋》所讲“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万物,都是有它们的主人的,这个东西如果不属于我,即使像一丝一毫那样的轻微,也不能去想去索取。苏轼是儒家大咖,才学冠绝古今,诗书画皆有可观者,为官也有像杭州西湖“苏堤”那样的政绩。然而,却是命运不济,一生坎坷。

苏轼是有“大济于苍生”的欲望的,但是现实让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这种情况下,苏轼超然解脱,不去要求什么结果,而是随遇而安,享受生活,不也是有“东坡肉”这样的生活乐趣吗?

人的第四种境界,就是有欲有求。庄子《齐物论》讲“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对是非区分得太清楚,对成败的结果看太重,最后他个人的道行就亏损太多了。

秦朝名相李斯,年轻时就有权利的欲望,并且为此努力的追求。有一次他在厕所看到一只老鼠,肮脏不堪,还被人追着打。可以,当他来到粮仓,也看到老鼠,却肚满肠肥,优哉闲哉。李斯由此感悟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他当上秦国丞相后,同门师弟韩非受到秦始皇的器重。李斯害怕自己的相位被韩非夺走,竟然设计把韩非杀害了。

最后,李斯也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赵高诬陷,成为死囚。临上刑场的时候,他和孩子们说:“我们还能像以前那样,出东门牵黄狗,外出打猎吗?”这就是私欲膨胀,过分追求物质享乐,所带来的可悲后果。《千字文》有言“克念作圣”,直译为克制私欲能成圣。人的四种境界,您觉得自己在哪个层次上呢?不妨看后思之。国学热了,有人开始消费国学,消费方式多种多样,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有些所谓饱学之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自以为是地开始批评圣人,所谓无知者无畏。

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的前提条件是必先了解这个人,不了解就妄下结论是不负责的行为。同样我们批评圣贤经典,必先了解、研读,之后才有资格进行批评。很多人对于经典根本没有读过,更没有研究过,却敢大放厥词,口诛笔伐。这实在是可笑。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其中有很深刻的思想是不为人理解的。《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一个利根性、智慧高、悟性高的人,听闻圣贤大道,马上能领悟并在生活中落实;中等智慧的人会怀疑不解,愚蠢的人会对伦常大道大加嘲笑。所以,对于圣人的很多言教不是每个凡夫都能理解。

所以,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你跟蚂蚁讲大千世界它当然听不懂,你跟幼儿园孩子谈高等数学,当然行不通。你跟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讲孔颜之乐,他会骂你神经病。对于颜回,后人称之为复圣,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问问那些名利之徒,颜回乐在何处?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你不懂别瞎说,让你笑话。

有人说子贡比孔子有学问,子贡说:赐之墙也及肩,夫子之墙数刃,不见宫室之美。意思是说:我的才能学问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夫子的学问高深莫测,你连门都找不着,你根本就进入不了夫子的学问殿堂。因此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有些人张口糟粕,闭口糟粕。请问,你读了几本经典?有些所谓批评家基本没有系统读过儒家经典,完全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所以孔子说: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告诫那些自为是的人: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我执我见。每个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比如钱财不缺、家庭和睦、健康长寿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事事如意。很多人都相信命运的存在,人们也常说我运气好不好、某人很有福气等等。那么人生中的福运究竟从何而来?人的命运又能不能改变呢?

老人们爱讲“积德损德”,这话非常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智慧。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讲的是一个香港亿万富豪的生平。说他没去香港之前,十几岁时在乡间做了好几年的乞丐。也许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很有善心、同情心的人。他说:做人千万不要落井下石,当社会上、自己周围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时,要抱着善心、同情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就算无能为力也要说几句安慰的话,不能笑话,更不能用恶毒的话伤害人家。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厄运。

就因为有此善心,所以他才能从打苦工、开小店铺,一直做到了地产大亨,活了九十多岁,几个子女也很孝顺、很善良。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时很穷,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还给他们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还拿钱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乡亲。

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却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因为他想,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一家独自享福,岂不更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其秘诀就在于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行善的人家就一定会有好事等着呢。可见人生的福运是怎么来的?福运是修来的,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改变命运。如果我们想为自己和家人开创美好的将来,那就做一个为别人着想、有善心的人吧。

中国古代的传说,每年过小年的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这天是灶神从天上回来的日子,因此民间都要祭灶神。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报告这户人家的善恶功过。若是积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将会令其渐渐地兴隆;若是做恶的人家,上天将会使其渐渐的衰败。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从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民间就有了讨好灶神的风俗。但是对于王孙贾的所问,孔子给予了平直的回答,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是作恶的,就已经获罪于天,祈祷求福也是没有用处的。读《老子》,读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时,十分的心悦诚服。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与。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所以佛家提倡因果报应之说。不知因果的人,内心常空空荡荡,以为做恶不得祸,做善不得福。因此缘故,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

知道因果报应的人,内心常充实,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及勤力修善。积善的人,来生后世将会得到福报;而做恶的人,来世将会得到灾殃。

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恶之人的祸殃,也会波及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正如《周易》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