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妖精”

(2023-04-27 07:57:08)
标签:

文学/原创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妖精”

 

中国史上第一本“妖怪大辞典”(之前也有一本,不过是日本作家水木茂编辑的《中国妖怪事典》,中国的妖怪故事集由日本作家整理出书,真正有点让我泱泱大国汗颜),编者将它分为统领、妖、精、鬼、怪五个部分。

统领:统领只有白泽和方相氏两位。白泽,传说中黄帝时期遇到的一只异兽,它向黄帝详细介绍了天下鬼神之事,还将自古以来的11520种妖怪详细告诉黄帝。黄帝由此让人绘制了《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因白泽,天下人才得知天下妖怪的名字,可见白泽作为统领第一位的特殊地位。而后期的妖怪类文学,皆是受《白泽图》而影响逐渐演化。陶渊明、干宝、牛僧孺、袁枚、纪昀、蒲松龄、鲁迅等这些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他们,都是妖怪文学的爱好者,一切的起源,都在《白泽图》。

方相氏,上古时期嫫母的后代。嫫母是黄帝的妃子,容貌极丑。黄帝元妃嫘祖病逝,黄帝授嫫母为“方相氏”,负责嫘祖祀事,监护灵柩,利用嫫母丑陋的相貌来驱邪。所谓“方相氏”就是“畏怕之貌”的意思。方相氏戴着黄金面具,披着熊皮,手拿戈、盾,百鬼跟在她的身后前行。

后来,方相氏一直是宫廷中傩祭中最重要的角色。从上古到汉唐时期,大傩一直绵延不绝。也就是在唐朝,宫廷大傩传入日本,方相氏前行,百鬼跟随的场景,逐渐被日本人演变成了“百鬼夜行”。

妖:人之假造为妖。妖的共同特点是人所化成或者是动物以人行呈现的。比如《聊斋志异》中屡屡出现的狐妖、《西游记》中的白骨妖、老鼠化成的东仓使者、钩弋夫人、螺女、望夫石、羽人等。

精:物之性灵为精。山石、植物、动物(不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器物等所化。这就更多了,《西游记》里大部分没有变成人形的都是各种精,比如白鼠精,比如我妈给我讲的那个飞上天的蛇精,用久了的玉石成精等等。

鬼:魂之不散为鬼。以幽灵、魂魄、亡象出现。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画皮,各种地狱鬼,我姥姥吓唬我的找替身的溺死鬼,魍魉,钟馗等。

怪:物之异常为怪。对人来说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平常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的事物,或者见过同类的,但跟同类事物有很大差别的。如天狗、凤凰、蛊虫、海和尚、鲲鹏、麒麟、两头蛇、饕餮、鸡冠蛇等。

除了2个统领,剩下1078种妖精鬼怪组成的这本《中国妖怪故事》让人看得极爽,以至于连续做了几个晚上的妖怪梦。

妖怪文学史:妖怪类的书看得多,故事听得多,慢慢的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劝人向善,劝人立志的。看得多了,慢慢就不害怕了。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与人为善,一身正气,自然妖邪不侵。

所以编者在《中国妖怪故事》中说:“古人写妖、写怪,除了博物、志趣,其实更关注的是人的世界。”妖怪故事是在妖怪文学这个载体上流传开来的,从上古神话传说,到夏商周时期的原始宗教盛行,中国的妖怪文化从一开始的口耳相传,逐渐被零星分散记载成文字,最终形成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又和历史记载交织在一起,到春秋战国时期,妖怪的记载散见于各类史书、文学作品中被誉为“古今记异之祖”的《汲冢琐语》和“古今语怪之祖”的《山海经》就是在战国时代诞生的。

先秦时期是中国妖怪的“命名期”,两汉时期流行的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学给妖怪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进入完全成熟期和鼎盛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和陶渊明的《续搜神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们大多是饱学之士,这一时期的志怪文学是对现实的投射,反应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内心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孕育出了唐代的传奇小说,唐代的传奇小说又推出了宋代的修书高峰,一步步就到了元代的杂剧盛行。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冯梦龙的《醒世名言》系列,凌初的《拍案惊奇》系列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明代的妖怪开始大量的和断案相结合,开始有了悬念、推理等手段,被更多的市井百姓所传播。

清代出了《聊斋志异》,至此,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妖怪文学出现断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