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百家宴的历史文化性
(2023-04-15 07:39:11)
标签:
文学/原创 |
侗族百家宴的历史文化性
相传远古时候,一个侗寨遭到洪魔的袭击。眼看稻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人们就要被洪魔吞噬,忽从天上下来一位英雄,用他有力的臂膀斩断了洪魔的脊梁。为了表示对英雄的敬意,家家户户都想请英雄到家中吃饭,但英雄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去,不可能一一到各家做客,怎么办呢?这时,一位漂亮的侗族姑娘想出了个好主意:每家做几道最好的菜,全寨人一起来款待英雄。由于这个宴席集百家之长,所以就叫“百家宴”。从此,侗族人每逢寨子里来了贵客或遇上喜事族人聚会时,都会设“百家宴”,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传说是虚是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宴席间人与人的距离一下拉近了,陌生人之间好像一下子就能熟络起来,融化了隔膜。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杂异的食源。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地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无菜不酸。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欢腾的宴席。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长长的宴席沿着弯弯的月亮街蜿蜒而上,人群聚集,饭菜香四溢。平时寂静的街道一下子喧闹起来,渐渐地,人声鼎沸。身穿侗服的姑娘们,拿着重阳酒在宴席间穿梭来回劝酒,小伙子,小爷们被逮住了就得被灌数杯。原来已经热闹的场景被热情的侗族姑娘们调动得更加欢腾,最后不仅小伙子,小爷们连大妈,姑娘们也一起喝起来。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每逢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一”字型摆开长桌,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据说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百家宴”是侗族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谐大同的文化象征,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为现今每逢重大节庆或重要宾客来访时必备的款待仪式。
百家宴上,侗族同胞畅所欲言,总结过去,展望明天,交流思想,增进团结。村民们边谈边饮,百家宴从下午4点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本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百家宴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饮食风俗,也是侗族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是侗族文化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
对于侗族百家宴的最初印象,是来自法国导演菲利普·穆伊尔所拍摄的电影《夜莺》。影片中由李保田扮演的爷爷,带着小孙女任幸回到老家广西。因为迷路,爷孙二人被侗族小伙接回了侗寨,并受邀参加侗家百家宴,与侗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影片中大部分的取景地在桂林,但侗族百家宴的场景却是在三江的程阳八寨,不免让人有些遗憾。经查阅资料,侗族百家宴在桂林也颇有历史。在侗族聚居较多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寨子里,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当地称之为“合拢饭”、“长桌宴”。由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龙胜侗族百家宴还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
因为它的这种特性,“合拢饭”在龙胜侗族地区被演绎成一个个民族节日,成为节日文化的主轴。2008年,龙胜“侗族百家宴”成功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