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文明在南洋

(2023-04-12 08:04:35)

东方文明在南洋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动荡的时期,都会推动人口流动, 夏商时期,华夏开发了古黄河流域,商周时期,开发淮泗流域。魏晋南北朝衣冠南渡,两宋时期,随着南宋皇帝逃往,移民逃到福建,广东,甚至安南。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耻辱,同时也开始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英法联军攻破北京时,太平天国正在肆虐长江流域,东北亚帝俄觊觎,西北回乱。似乎帝国的命运不受上天眷顾。

有人说,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的农作物,例如番薯,玉米,带来了人口大爆炸。这不完全正确,人口大爆炸,主要来是来至于地理大发现以后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发展。

蒙元第一次把东方文明的边界推到东欧,和北非,西欧的商人与传教士开始来到东方,东方的香料,丝绸,以及四大发明开始映射到西方。

尔后,文艺复兴,与奥斯曼代替东罗马帝国,带来了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人寻找非洲黄金帝国马里,寻找通往,黄金之国印度,白银之国日本,以及香料群岛。

马六甲海峡正式处在这个关后,在中国人进入这地方时,这里是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印度教蛮王国家。南宋失去北方后,重视对外贸易,不少宋人杨帆出海,甚至聚族而居,形成了亦商亦盗的武装集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潮州的陈祖义。

靖难之役后,朱棣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遣太监郑和出海,大明海军浩浩荡荡,在苏门答腊岛设立旧港宣慰使,攻入斯里兰卡王宫,生擒锡兰国王运回佛骨舍利,平缅甸,明成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权和陆权的强大国家,中亚魔王瘸腿帖木儿,中东的突厥系苏丹都奉朱明为蒙元以后的正溯。

郑和下西洋后,西葡分别开辟了新航路与新大陆。世界迎来的新的时代,葡萄牙占据马六甲,此时的中国正式游龙戏凤的主角正德皇帝。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葡人攻占了马六甲,扣开了东方文明的窗口。100年后,海商马车夫荷兰人来了,把生意做到了日本,把台湾占为己有。

中国人在南洋开始任人宰割,东南亚历史的排华,就是从此时开始。荷兰制造的红溪惨案,西班牙在吕宋屠杀中国人。

第一个工业革命后,英国登上了霸主的地位,此时马六甲易手。英国人开发锡矿,开辟树胶园。需要大量的人口,许多东南沿海的破产人民踏上了去东南亚猪仔船。

由于南洋诸岛并不适合华夏文明传统的生存方式,因此在整个古典时期,华夏族并没有对这些岛屿进行实质性的渗透。中国开始真正将之纳入视野的时候,始至郑和七下西洋时。尽管随后中国又回复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民间的海上交流却一直没有停下来。

明朝之所以能在立国之初,“突然”将视野扩大至南海及印度洋,这与元朝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对于蒙古人在欧亚大陆的这次始无前例的扩张行为,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角度,会有千差万别的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扩张行为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东西方的商路都变得更加的畅通。

当然,做为习惯于保守农耕文化的华夏族来说,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这种开放性。同样的事情在500多年以后又发生了一次,这一次打开中国国门的是来自欧亚大陆另一侧的欧洲人。面对这样一个与东亚文明迥异的文明入侵,其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以至于中国人至今还在消化这一结果。

不过郑和的这次远洋探索行动,虽然让中国的海商开扩了视野,并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色目人(主要为阿拉伯人、波斯人,自唐宋以来,一直以他们为主)对于东西方航线的垄断。但中国人的农耕情结使得这些华夏族的海洋探索者们,并没有选择在南洋的那些海岛上定居。有的只是将华夏的血脉留在当地,以至于南洋中的一些族群至今仍传说着他们是中国水手的后代。

如果东方文明仍然沿着旧有的轨迹运行,也许我们今天的关注点仍然会集中在可以耕种的土地上。不过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印度——中国这两个在欧洲人眼里,遍地是黄金的东方文明所在地,更是他们远洋的源动力。美洲只不过是意外的收获罢了。

相对来说,欧洲人在文明程度较低的地区,如美洲、非洲,更能够随心所欲的划分势力范围。因此你会看到非洲和美洲那些横平坚直按照经纬度划分的国界。在亚洲由于文明的形态较为成熟,人口也更为密集,因此欧洲人在划分势力范围时,很大程度还是依照了亚洲旧有的格局。

不过在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南洋诸岛上,欧洲人再一次显示了他们在数学上的“天赋”。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新几内亚就被一条直线划成了两半,这使得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屿在行政上为分割成两个洲(亚洲和大洋洲)。

在加里曼丹岛上,他们也做了同样的事,不过这一次还是多少尊重了岛中央那条山脉的自然特征(被分别划给了马来西亚和印尼)。在海洋上,海一个岛事实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这种人为的划法无疑会为今后的国家关系留下隐患。

西方的这次全球性的扩张行为,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光是在地缘结构上对南洋诸岛造成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中国人首次开始大规模向热带地区移民。

要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先了解南洋诸岛的地缘结构。或者说如果按照他的自然划分,应该形成几个政治单元。

如果按照每一个岛屿都是一个独立单元的看法,理论上南洋诸岛上可能会有20000多个国家了(印尼13000多,菲律宾7000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些岛屿上的族群主要集中居住在那几个大岛上。由西至东分别是: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棉兰老岛、吕宋岛。还有一些中型岛屿上也适合人类生存,在这里就暂时选择性失明了。

事实上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四个南部的大岛可以单独的构成一个地理单元。地理学家门将之称为“大巽他群岛”。既然在前面加了一个大字,那肯定就有“小巽他群岛”了。的确,“小巽他群岛”就在它大哥的东南角。这一群岛的体量较小,不过却有两个“著名”的地区,一个就是“巴厘岛”,另一个就是“东帝汶”。稍后会有专门的章节分析他们的重要性。

在“大巽他群岛”东北部就是主要由“棉兰老岛”和“吕宋岛”及其附属岛屿组成了“菲律宾群岛”了。

如果按照自然的划分,“大巽他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似乎可以分别组成两个国家。如果从族属的角度来划分,他们甚至可以合并成一个国家。不过现实总是与理论有差距的。菲律宾群岛的确独立成为了一个国家,而大巽他群岛在整合了小巽他群岛后,却又不得不将加里曼丹岛的西北侧分离出去。这部分分离出去的土地大部分和马来半岛上马来人合并成立了另一个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

其他的岛屿部分整合成了印度尼西亚,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穆斯林国家(2.5亿),还归并了一半的新几内亚岛。尽管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并不能引起马来人的兴趣。

以马来人的文明程度当然无法完成这种整合,这些都是欧洲人划分殖民地的结果。如果按照这些岛民的本性来说,很可能会形成几十个酋长国。那两个夹在马来西亚边缘的“新加坡”和“文莱”多少就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欧洲的殖民者对南洋诸岛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得不花点时间去到他们的老家。看看他们如此划分世界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当然要想系统的解读殖民世界的形成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我们只需了解他们发家的顺序和瓜分南洋诸岛的地缘因素就可以了。

近代,福建、广东一代的居民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下南洋”运动,数以百万的中国移民涌向东南亚诸国。他们带去了大量华夏文明,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依旧依稀可见。那么,一向安土重迁的华人,为什么敢于背井离乡远赴南洋去闯荡?诸如闯关东、走西口这样带有强烈移民色彩的社会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

近代的南洋群岛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苦难辛酸之地,“下南洋”现象在为当地输入大量华人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去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华人社会。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南洋群岛上这些国家既熟悉又陌生。说“陌生”是因为中国和这些岛屿中间毕竟隔着一个南海,地缘上的阻隔使得身在东亚大陆的中国无法了解这些热带岛屿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古典时期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上的生存力并不强。而说“熟悉”是因为在东方古典文明行将结束的时候,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中国人曾经有组织地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以至于我们今天仍不时地要为那里的华人牵肠挂肚。这个移民过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下南洋”。

华人之所以愿意在这一时期突破旧有的观念,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谋生,外部的因素只是一方面。因为在暂时没有西方殖民者介入的其他地区,同时期的东亚大陆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所以就移民行动本身来说,更多的是源于中国自身的地缘因素,西方人只是适时地提供了一个机会罢了。其中的关键性内因有如下几条:

19 世纪中叶,来自欧洲的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的视野从那个时候起便开始逐步从东亚扩散到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明全方位接触,这使得拥有世界视野的人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换而言之,中国的普通民众也已然发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外,亦可以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中国人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状态下的农耕文明中,使得他们有着足够的忍耐力来适应新的环境,并且向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移民。

由于南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农业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的人口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在19 世纪末已经达到4 亿人口。而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无法突破1 亿这个关口(全球也都存在类似情况)。人口的压力使得处于中国核心区(主要为北方)的农民,开始向帝国范围内的边缘地区大批移民,如东北平原、蒙古高原。这也造就了诸如闯关东、走西口这样带有强烈移民色彩的社会现象。而对于帝国南部那些多山的省份来说,人口压力也并不低于北方。不过这些地区与帝国的那些边缘地区在地理上过于遥远,因此向海外扩散成为最佳的选择。

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同化和扩张,已经成功跨越了北回归线,将核心地区渗透至热带的边缘地区。这使得无论是云贵高原的华人向中南半岛迁移,还是闽南、粤东的华人下南洋,都可以相对容易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假如当西方殖民者到来的时候,华夏文明仍局限于黄河、长江流域,那么这些习惯于暖温带及亚热带气候的居民对于移民热带地区,就很难有足够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