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好书与智者交流

(2023-03-24 08:19:16)
标签:

文学/原创

读好书 与智者交流

 

有的人相交到头发花白,交情不过如新结识一般;有的人相交虽然时间短暂,甚至只是停下车子寥寥数语,却好似多年的老朋友。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只是按时间计算的,相交多年未必可信,一见如故未必无凭。人本来就不容易了解,了解别人也是不容易的。于人于己,都是一样。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欲望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达成欲望的条件;占有如果不知道休止,就会失去构成占有的条件。人之忧患往往在于多欲贪得。

圣人处事迁徙无常,能够顺应变化而依从时势;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够知道事物的根本;看到事物的趋向,就能够知道事物的归宿。这么有道理的话,可惜出自秦朝赵高这样的小人之口。之所以依然分享,一是不因人废言;二是为了说明灵活性和原则性是相辅相成的,否则,随机应变岂不成了见风使舵?

古时的君子,断交以后彼此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以后,也不会为自己的名声辩白,不会将过错归于国家。就好比分手后不散布前任坏话的,一定不会是个太坏的人。借水为镜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借人为镜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吉凶。考察才能以后才授予官职的,是成功的君主;品评德行以后才结交朋友的,是成就功名的士人。随随便便就和你称兄道弟的人,未必是真朋友。交友,一定要考察他的品行。忽视思考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集思广益的人不能保全君位。办大事,一定要集众智、聚众力,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人生一世,短暂得好像日影穿过墙壁的缝隙一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啊,时乎时,不再来。

诸葛长青说:读书,是一个人快速变得有涵养、有智慧的快速通道。成功者,多数都是借助这条通道实现人生目标的。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就是与智者交谈。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书时与智者的对话,是与古人的交流,是陶冶情操的良药,是净化心灵的法宝。俗话说,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才能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

古人爱读书,也流传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故事,比如悬梁刺股、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等,这些都鼓励我们要发奋读书,勤学上进。

古人爱读书,也喜欢写读书心得,更爱用诗词表达读书的妙趣。宋代的陆九渊在《读书》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韩愈的也曾劝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描写古人读书的诗词。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南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颜真卿,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一鳞半爪。在这一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敢于承认错误”:我们时常会与人争论,而且大部分时候是“为争论而争论”,忽略了问题本身,在乎的并不是谁更“有道理”,谁 的想法更高明,谁的看法更全面,如果能跳出囹圄来旁观,多半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可是,往往在这时候,心里已经明白高下,面子上还挂不住,网络上层出不 穷的“狡辩”,许多都是出于这种心理。其实,坦诚大方地承认错误,反而可以让自己内心更踏实,也更容易赢得其他人的好感。

如果能够平心静气地想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大方承认,就进入了第一重境界。在这个阶段,你的收获是一鳞半爪的:对某个问题,你获得了更高明的认知,再次遇到它时,你可以“出动”更高明的结论。

第二重境界:由表及里:喜欢的经济学者薛兆丰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某次他与老师辩论,这位老师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接下来的第一句话是竟然是“你最近看的什么书?”。薛兆丰说,他非常佩服这位老师。

这个故事我印象很深,以前是因为不懂:为什么要“佩服”这位老师呢?几年以后我明白了,印象也更加深刻:这位老师果然比常人高明:他完全不计较一城一地的 得失,不仅仅在乎一两个论争上的高明结论,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对方观点背后的知识结构上,学会了高明的思维方法,掌握了更高明的视角,自然就能拥有一 系列更高明的观点。有渔在手,何愁无鱼?

第三重境界:源头活水:读一本好书,可以收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新的视角,因此能够提升(开拓)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然而,人的思想不可能只来自一本书,智者尤其如此。如果仅仅在 乎一本书、两本书,可能还是没法缩小与智者的差异,有位我非常佩服的老师曾说:“我只读好书”!相比之下,能读到一两本好书,还远远不够。

那么,该怎么缩小差距呢,我的经验是,不但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具体的信息,还需要再进一层,了解他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以及他们对这些 信息的甄别能力(也可以叫“品味”)。如果人家说自己“只读好书”,那么他用什么办法判断书的好坏;如果人家说自己“只做重要的事情”,那么他如何判断事 情的重要程度,掌握了这样的“元”能力,就不再纠缠于一两本好书,一两件重要的事情,即便面对根本不熟悉的问题、领域,也不会冤枉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当然,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搜索新知识的能力,判断甄别这些知识的能力,学习掌握起来,很可能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可是只 要达到这一重境界,就如同找到了源泉,自然能收获汩汩而出的活水:于是乎,“只读好书”、“只做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了。

“三重境界”大致就是如此,比较粗陋,各重之间的界限(尤其是第二重和第三重)有时候可能并不明显。而且,一重重境界地实践起来,需要大量的精力和 漫长的时间,有可能让人心生疑窦。但是我总觉得,无论身处什么状态、哪个阶段,都不可错失坐标感和方位感,换种说法就是:忙得不可开交不是错,忙得没有头 绪才是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沧桑也是美
后一篇:禅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