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解读老子的“道”

(2023-03-20 08:21:49)
标签:

文学/原创

如何解读老子的“道”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讲“道”,但尤以道家讲得最多、最深刻。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构成世界的本体;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简言之,“道”: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二,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道”作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无”,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道是“有”与“无”以及一切万事万物的统一。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道循环往复,道对立统一,道无为,道虚。

作用:春秋时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道”生成演化万物就属于“宇宙论”问题;“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就是“本体论”问题。老子的论述虽然相当简洁,却已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或神化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根据问题的大思想家。他迈开了走出宗教或神化之网的第一步,闯入了理论思维的新天地,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个飞跃,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据统计,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通行本)中,“道”字一共出现了73次。当然,它们有多种含义,并不都具有哲学上的意义。就哲学含义的“道”而言,人们通常认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范畴,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或实体。

不过,老子对于“道”,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和界说,只是进行了各种描述和形容。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视为“物”。《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但“道”作为物,又绝不是一般之物,而是“万物之奥”、“万物之宗”。

老子又说“道大”、“道久”,这应该是指“道”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无限性。还说“道”不可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述。“道”还具有“无名”和“朴”的特征,也就是说“道”是原初的、未分化的本体。而且“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又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即“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此外,“道”还“无为”、“不争”、“不盈”,还具有“反”和“弱”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等。

尽管老子对“道”作了种种描述,但究竟什么是“道”,还是比较模糊。其实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经声明过:“道”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只能勉强而言之。这就给后世哲学家们留下了发挥的余地。究竟什么是老子的“道”呢?哲学家们各作阐释,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说法:

以“无”为“道”: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但并没有说“道”就是“无”。到了三国时期,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注解《道德经》,大讲“贵无论”,提出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也就是以“无”为“道”。

以“理”为“道”:老子不讲“理”,《道德经》中也没有出现“理”字。首先将“道”解释为“理”的,是韩非子。《韩非子·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即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总和。

唐代著名道家成玄英也说:“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虚通之妙理”。到了宋明理学,则普遍以“理”为“道”。“道理”合为一词,至今仍是我们评价是非曲直的一个常用语。

以“气”为“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但并没有明确说“道”就是“气”。庄子很重视“气”,说“天地一气”、“通天下一气耳”,但也没有直接说“道”就是“气”。北宋理学家张载有“太和所谓道”的说法。冯友兰、张岱年等先生认为,“太和”或“太虚”都是指“气”,张载哲学是一种“气本论”。也就是以气或气化为“道”。

以“一阴一阳”为“道”:这种说法源自《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以“形而上者”为“道”:这种说法也是源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心”为“道”: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家将“心”提高到了与“道”齐格的地位。陆九渊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王阳明也说:“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以“第一因”为“道”: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将老子的“道”视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第一因”。在《〈老子〉评语》中,他说:“老谓之道,《周易》谓之太极,佛谓之自在,西哲谓之第一因。”

以“普遍规律”为“道”: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老子的“道”,解释为万物的普遍规律。他认为老子强调普遍规律的重要性,这是其理论贡献;但老子将普遍规律实体化、本体化,这是其失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