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城枫桥边与张继对话

(2023-03-18 08:09:55)
标签:

文学/原创

姑苏城 枫桥边与张继对话

 

园林是苏州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其他历史文化古迹也当然相当丰富,苏州是吴国故都,古代也称为姑苏或平江。苏州的闻名,也因为一首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出了诗人张继夜宿姑苏城的孤寂。

秋天的夜,高远,孤寂,银月如钩,从枫桥边的霜天弥漫处,缓缓的升起,照在江心的水波上。一叶舟,翩然而至,在枫叶若有若无的疏影里,靠岸。四周,一片静。我走出船舱,坐在船沿上。夜风有些微凉,是深秋时节了,在秋的最深处,一路顺流而下,来到江南姑苏小城枫桥边。

看着江中闪烁的渔火,在粼粼的水面上跳跃,忽明忽暗中,有暗红色的枫叶在若隐若现,划过水面,霜雾露气在江面氤氤升起,浓浓夜色将我包围,在霜天弥漫处,任凭舟子独自飘零。

夜半时分,秋深露重,回到舱里,撑一盏孤灯,掬一捧江水,融化那一抹清茶,温暖自己。

隔着水声,江的另一边传来盈盈歌声,在柔柔的吴侬软语中,好似有笛在低吟,悠悠的,如梦似幻,在浆声灯影中,把我带回久远的故乡。故乡里的秋夜,也是这般美好吧。

月亮在缓缓的下沉,泻在碧波之上,透着清亮的光,随着江水的涌动,像个顽皮的孩子,一会露出水面,一会爬到我的船上。我伸出手,想要邀约你,共叙一杯清茶。

在有月的夜里,酒,是不可少的,然而,一路风餐露宿,奔波多日,只有这一杯清茶,在这清秋的夜里,与我相伴。这也就很好了吧。头顶明月,伴着江中点点渔火,照着我的无眠,这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夜更深了,江面升起淼淼的雾气,单薄的衣衫到底是抵御不了秋的侵蚀。夏日仿佛还在昨天,当我还在想念长安城里姑娘们的薄纱时,江南姑苏城里却已是深秋时节。

秋风渐起,箫木落下,雾霭白霜,在一片飘零中,陪我一路来到姑苏枫桥边。

从夏走到秋,一路跋涉,一路向前,看惯春花秋月,夏虫呢喃,在今夜,何处是我的归途。

长安城里的姑娘,此刻,是否也和我一样,凭栏远眺,痴痴伫立。在月夜,吹一曲萧,随着秋风,幽幽缓缓,盼着故人归。再次抬头望月,清冷的月,就在咫尺,回望着我,一如你深情的眸。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响起,远远的,铿锵悠扬,幽幽的来到我的船上。敲打着无眠的夜,同样敲打着我。今晚注定是一个不眠夜了。

看着夜色拥抱下的姑苏城,有灯光声影,有霜天残月,有枫树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以及我这远道而来夜泊的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深秋的夜里,读一首唐诗,是我的最爱。无论是温暖的,欢喜的,还是寂寥的,我都是充满欢愉的。

在众多的唐诗中,最爱张继这首《枫桥夜泊》,在立冬的清晨,试着写下这段文字,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和对姑苏枫桥的向往,希望在明年秋天可以去看风景。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的西部,最早建于南朝时期,拥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寺院内古迹很多,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碑文,文征明和唐伯虎书法碑文,以及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每年新年的跨年时刻,都会举行新年敲钟跨年仪式,是著名的祈福许愿福地,每天来寺中撞钟进香、祈求平安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

寒山寺的主体主要由大雄宝殿、钟楼、藏经楼和碑廊等组成,大雄宝殿里面有高大的须弥座,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须弥座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最有历史价值的是十八尊鎏金罗汉像,是明朝成化年间铸造而成,并且是从五台山移过来的。在碑廊内,可以欣赏到文征明和唐伯虎的书写碑文。

最有名的碑文是寺内的枫桥夜泊碑文,关于枫桥夜泊的碑文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中国掠夺了很多的文物,其中就有寒山寺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是枫桥夜泊的诗句。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文物,知道这是一个好东西所以早已经惦记了很久,在苏州被攻陷之后这座石碑也成了他们所要掠夺的目标。在日本鬼子得手后,准备把这个石碑秘密偷运到日本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让日本人放弃了。

在日本鬼子准备将石碑偷运到日本之前,有人在石碑前死掉了,而日本人感觉这是一种诅咒所以就放弃了石碑偷运,据说石碑存在着神秘的诅咒。这还是要从唐朝的一位皇帝说起,唐朝的有一位皇帝叫唐武宗,非常喜欢这首诗,于是就命令人把这首诗雕刻成了石碑并且带到了地下一起陪葬。于是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传说,后人不能再把这首诗雕刻成石碑,不然就会遭到诅咒。当时日军的首领知道了这个诅咒并且认为死去的人,应该就是当晚在雕刻石碑的师傅,于是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放弃了这块石碑。

那到底关于枫桥夜泊的石碑是否存在诅咒呢?其实这只是当时的爱国人士策划的一个计谋,寺院方丈知道日本鬼子要把这个石碑运走,就请来了著名的石刻大师再雕刻一个相同的石碑来调换,但是后来被日本鬼子发现了。有一位爱国人士在情急之下装扮成雕刻大师在碑前自杀。因此就利用这样的诅咒,让日本人打消了偷运石碑的想法,也保护了这件文物让它避免流落到国外。

枫桥景区,除了寒山寺当然还有枫桥。据说枫桥之前叫“封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名声大噪,之后无论是诗人、文人和当官的,甚至是皇帝下江南巡游都要到枫桥来走走,后来诗人也写过关于枫桥的诗,“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枫桥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古代的时候你走过枫桥的时候,枫桥跨在上塘河上,河面很宽,古时候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下面的河道是苏州的粮道,因此过去叫“封桥”,“封杀”的封,在古代,每天晚上都会有军队把手看守运粮船,封桥因此得名,所以古人写诗为了好看好听,就取了同音字枫桥。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一曲《涛声依旧》,使人们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那个不眠的夜晚。颤动的枫叶在那粉墙黛瓦上洒下片片碎影,支离了多少寒窗的艰辛,破灭了多少功名的梦想。

乌篷船,黄滕酒,如豆灯火对愁眠。枫桥边,寒山寺,声声钟声催人泪。风吹叶落,哗哗啦啦。几只孤寂的夜游鸟,悲切地嘶鸣,落拓的诗人轻声叹息:这叶扁舟我该行驶何方?舱内飘进几片红霜的枫叶,透过残灯微微泛红,也许家乡的枫叶也该这么红了。舱外漆黑一片,尘封的记忆开始绽放,深切的思念浮出脑海,泪水涌出心底,汩汩流下。提起笔,蘸蘸墨,姑且写写,心中酸涩:《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旁,江枫渔火,月落乌啼,钟声愁眠,一幕幕诗意,发人遐想。那一夜如今夜沁寒,寺院枫桥,更氤氲在这静美的秋气里。星星如豆,遍野寒霜,孤舟在油灯微弱的生命里若隐若现,漫漫长夜,只听见鸟儿涕泣的声音,寄旅他乡的人怎能不忆起故乡蓄满忧伤,难以入眠。

美好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想拨开她的面纱。 当张继离开枫桥的那一刻起,很多人踏着他的脚印纷纷来追寻,也留有诗作。北宋孙觌《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半夜钟。”

清代的王士缜泊舟枫桥,作《夜雨题寒山寺》寄于他兄弟,说:“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相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夜半声。”

宋代陆游奉命前往巴蜀战场,路经此处写有《宿枫桥》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还有就是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山塘杂诗》写得别有生趣,“寒山迢递镜铺蓝,小泊游仙一枕酣。夜半钟声敲不醒,别来怎不梦江南?”但他们之诗作都无法突出重围,无法跨越《枫桥夜泊》的意境,像给他营造一种阴影,无法走出。

张继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凄美的劫难,是有意抑或是无意,只有这个落第的书生自己知道。 读了那么多诗句,也有令我折服的。清代顺治年间诗人王渔祥,春夜同样乘船来到枫桥,泊于河岸。那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执火上岸,走到寒山寺门口,题了一首七绝,诗毕,掷笔回船,衣衫尽湿。此气度足可以和张继一较上下,其诗如下: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同样的枫桥,不同的意境,却有同样的气魄震慑世人。这里让我想到了他迎风长吟的姿态。卑屈中一种坚韧,不失豪杰的品性。 河水年年依旧,枫桥岁岁屹然。千年的枫桥乘载着多少文化的重量。相约的桥头芳草萋萋,绿柳依依,孤村斜阳杏花飞。桥下,潮起潮落一张网张开,漏走了多年的时光,只希望不要再把这位诗人遗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